摘要:自媒体发展催生主持人泛化;主持人泛化折射主持人专业化需求。“主持人泛化”和“主持人专业化”是网络生态下主持人现象的一体两面,两者具有高度关联性。传统电视节目主持人必须提高环境适应能力,胜任不同节目的专业化要求。
关键词:主持人泛化;主持人专业化
一、电视主持人面临主持人泛化挑战
互联网业态更迭,网络直播出现,为人们提供了表达自我的视听平台,于是“人人都是主持人”。在网络直播平台上,秀场主播、游戏主播、美食主播、美妆主播……各类主播层出不穷。在旅行中、在日常生活中、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人们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煞有介事地做一回“主持人”“出镜记者”,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自媒体应用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主持人泛化”这一网络现象。
事实上,在网络直播平台出现之前,主持人泛化已露端倪,而与之密不可分的一个现象是“去主持人化”。国内学者谷岩最早提出“去主持人化”这一说法,她指出,随着2005年选秀节目《超级女声》的火爆,人们发现评委开始和主持人分庭抗礼。其后,《中国好声音》开启“导师模式”,评委进化为导师,主持人则只闻其声、不见其人①,或沦为播放广告的“机器”。到了《我是歌手》,专业主持人扮演歌手的“经纪人”,专业歌手则站在了舞台中央,操着生涩的普通话,磕磕巴巴连台词,成为了事实上的主持人;在揭晓投票结果环节,总导演洪涛披挂上阵,“主持技艺”日趋纯熟。另外,在这期间出现的大量真人秀节目,也几乎看不到主持人的身影②,明星嘉宾们都各自演绎着自己的故事。从上述现象可以看出,“去主持人化”本身也是一个“主持人泛化”的过程。专业的电视主持人受到严峻挑战,他们在节目中被“去”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嘉宾主持、明星主持、客串主持。“主持”的功能还在,但是“人”变了,变得多元了、泛化了。
如果说“主持人泛化”早期出现在电视媒介上,表现为专业主持人的弱化、非专业主持人的大量涌现,那么,随着网络直播出现,“主持人泛化”现象开始向网络蔓延,不仅明星嘉宾可以做主持人,导演可以做主持人,所有平凡的个体、普通人,都可以成为主持人,这对专业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再次构成冲击。
二、主持人泛化折射主持人专业化需求
从知网(Cnki)上搜索“主持人+专业化”方面的研究发现,最早的文献出现在1998年,而能够查阅到的最早的文献就出现了相左的观点。业内研究者李军、李博(1998)认为,主持人除了具备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外,还要在某一领域有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达到专家或近似专家的水准;越来越高的听众口味决定了样样皆通但不精通的主持人将无法生存。③高校学者叶昌前(1999)则指出,要求主持人像学者一样专业化,拥有一两门专业知识,是一种强人所难;主持艺术是一种专门行为,体现为为传播而主持,一切服从节目的主旨和传播的内容。④可见,“主持”本身就是一门专业。主持人到底应该固守、做强自己的“老本行”,还是追求在主持以外形成其他领域的专业优势,至今仍难有定论,因为两种类型的主持人都有,并且都不乏成功个案。
本文认为,主持人泛化现象折射了广大受众(用户)对主持人专业化的需求。
一方面,在电视领域,明星充当主持或许只是为了增加节目看点,满足受众的好奇心,而大量嘉宾主持的出现,诸如婚恋节目中的心理研究专家、新闻节目中的各类常驻评论员和专家顾问,都是为了弥补节目主持人的专业不足。包括《我是歌手》里的洪涛、《中国有嘻哈》《热血街舞团》中的车辙,都是总导演兼任主持人,更多也是因其专业性,他们比任何主持人都更了解节目的精神、流程和效果要求。
另一方面,在互联网领域,不同于电视媒体作为大众传媒,满足大众需求,网络自媒体,无论个人,还是机构,都专注垂直专业领域,旨在把单一内容品类做到极致,满足小众需求。尤其是个人自媒体、个人主播,往往根据个人兴趣、专业所长,传播个性化内容。譬如游戏主播,可以一边操作游戏,一边讲述游戏场面,同时还能与“观众”聊天互动。他们产出的内容或许不算是节目,但他们的角色类似于主播。他们背后没有媒体,只代表自己发声,为特定的人群提供服务。网络内容的多样化、海量化和分众性,决定了其传播者——主播必须是专业的。这些海量的专业领域的“主持人”,虽然在主持业务上是业余的、蹩脚的,但是并不影响其信息传播,反而丰富了信息传播方式,给用户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
人人都是主持人,每个人服务于不同的专业领域。可见,“主持人泛化”和“主持人专业化”是网络生态下主持人现象的一体两面,两者具有高度关联性。如果说电视媒体和视频网站的自制主打内容,满足了线上线下的大众化需求,那么海量的专业化的自媒体内容,满足了同样海量的、分散的长尾需求。同样,主持人也分别服务于大众市场和小众市场,形成“全能”与“专业”之分,后者的存在,是前者的有益补充。
三、传统电视主持人专业化的未来走向
在新的媒介生态下,传统电视主持人还有没有必要追求专业化?
在广电系统内,主持人该往何处去,很多时候并不是主持人的个人选择问题。“主持人是某个专门设置的节目的主持人”⑤,主持人是为节目服务的。如果电视台或频道内没有多少专业化的节目,主持人自然也没有专业化的必要。相反,如果专业化节目增多,当然需要主持人弥补专业知识上的短板,以适应专业节目的需要。
事实上,长久以来,我国电视媒体产出的专业化节目并不多,即便是很多专业频道的节目构成也是综合性的,以省级卫视为例,目前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卫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策要求使然,另一方面是我国电视媒体习惯了服务大众,满足受众需求的最大公约数,以求获得最大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然而,我国电视频道数量庞大,所有频道都耕耘大众市场,其结果就是节目内容的同质化,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同类节目扎堆的现象,这样的内容取向,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主持人的专业化发展。
“当频道数量多到耗尽了同质化竞争可获得的利润,使制作非主流节目与制作主流节目的收益率一样时,频道才有迎合非主流观众兴趣的动力。”⑥随着新旧媒体间、电视媒体间竞争日趋激烈,马太效应加剧,视听节目的专业化或将成为一种趋势。尤其对于落后媒体或新晋媒体而言,在大众市场上难以与强势媒体抗衡,此时聚焦小众市场、专业市场,形成相对的差异化优势,成为一种理性选择。另外,互联网视听内容的专业化与多样化,也会倒逼电视节目内容的专业化。因此,传统电视主持人面对节目专业化这一趋势应有所准备。
国内学者叶昌前认为,“传播行为的本质在于激发,主持人身上应有一种激发自己进而激发别人的直觉……去敲击他人身上的信息敏感点,从而萌发传播欲望。”⑦如果是在一档专业化节目中,主持人如何做到更好地“激发”?除了自身的文化内涵和人格魅力,或许还应具备一点与节目内容相关的专业知识基础。如果双方不在同一个“频道”上,主持人很难激发出专业嘉宾的表达欲,也就难以凸显节目的专业品质。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电视节目主持人要提升适应环境的能力。当前,很多一线节目主持人都展现出了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例如央视主持人撒贝宁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最初加盟《今日说法》,其专业才华和冷峻风格展露无遗;近些年来,撒贝宁不甘寂寞,频频跨界,先后在讲堂类节目《开讲啦》、故事演绎类节目《欢乐中国人》、才艺挑战秀《挑战不可能》《出彩中国人》以及科学挑战秀《加油!向未来》中担任主持或评委。对于这种主持的“跳跃”现象,学者叶昌前提炼了一个标识——适应性主持,这源于西方教育史上的“自然适应法则”;他认为,传播者应该是一个积极适应的角色,在环境、情境、语境中穿梭自如,随“境”而变,只有适应力强的人才能完成传播使命,而央视主持人撒贝宁无疑具备这样的资质。⑧在当下,要提升环境适应能力,主持人应有具备开放的心态,能够拥抱新节目样态、新传播方式,汲取新知识,甚至学习新专业,保有持续学习的能力。能够胜任不同节目的专业化要求,正是“适应性主持”的一种体现。
注释:
①②谷岩,胡哲.“去主持人化”——网络时代电视节目的极简选择[J].南方电视学刊,2016(1).
③李军,李博.专业化是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发展方向[J].现代传播,1998(12).
④⑤⑦叶昌前.节目主持人:专门化≠专业化[J].电视研究,1999(12).
⑥[英]吉莉安·道尔.理解传媒经济学[M]. 李颖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1.
⑧叶昌前.节目主持人突破类型化的时刻——兼论撒贝宁在《加油!向未来》中的主持标签[J].南方电视学刊,2017(6).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