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垃圾“大胃王”集废为宝——湖南探索垃圾焚烧发电建设新模式
新华社长沙1月24日电(记者白田田)湖南长沙市区北边的一个山坳里,有一个能容纳6区1县生活垃圾的“大胃王”——长沙生活垃圾深度综合处理(清洁焚烧)项目。每天,大约有200辆绿色涂装的密闭式垃圾转运车,将数千吨垃圾送入这里的焚烧发电厂,进行集中处理。
目前,湖南省类似这样的垃圾“大胃王”已有10个,分布在长沙、益阳、永州等地,日处理能力达1.2万吨。8个在建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正在推进,计划投资48亿元,设计日处理能力8550吨。这些项目投产后,湖南全省生活垃圾处理焚烧占比将超过50%。
“每天都在发愁,明天的垃圾往哪里去?”湖南某县住建局的一位负责人曾向记者吐露他的烦恼,“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就有可能垃圾围城。”据统计,湖南省垃圾产生量以每年5%至8%的比例逐年增加,原来设计的填埋库容快速消耗,有些地方仅能维持2至3年。
湖南省住建厅城建处副处长蒋琳说,在基建领域,当前环境基础设施是一块“短板”,有很大的投资建设需求。原来垃圾处理一般采取填埋方式,而焚烧发电作为一种成熟的技术,有利于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方向有了,还需算好“经济账”。湖南一个县城的日均垃圾收集量一般为200吨左右,而一座焚烧发电厂每天至少需要500吨垃圾才能“吃饱”。蒋琳说,如果县级各自独立建设焚烧发电厂,规模不足,也不划算。湖南实行区域统筹,项目大多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实现了多方共赢。
长沙市生活垃圾深度综合处理(清洁焚烧)项目统筹多个区县,自2018年1月正式运行以来,累计处理垃圾达200多万吨。项目投资和运营方浦湘生物能源公司副总经理王志明说,企业收益主要包括发电收入和垃圾处理服务费,炉渣还可以进行综合利用,能够获得稳定的投资回报。
区域统筹,还得算好“环境账”,破解“邻避效应”。湖南省的做法是,尽量选择在已有填埋场、居民相对较少的地方建设,并通过相关县区之间的区域生态补偿、垃圾处理费用减免、劳动就业优先等政策构建利益共同体,推动垃圾焚烧项目与周边居民的共享发展。
项目建设好、运营好,才最有说服力。记者在长沙的项目看到,整个厂区干净整洁,如同花园式工厂。厂房内保持负压状态,在外面闻不到异味。监测数据“直通”环保、城管等部门,屏幕上显示的烟气排放指标均优于国标和欧盟标准。
湖南省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处理设施覆盖全省14个市州。据了解,除了已建和在建项目,湖南垃圾焚烧发电“拟建项目库”中约有30个项目,计划5年时间完成,投资额将达到150多亿元。
近期,长沙垃圾焚烧发电二期项目完成核准批复等前期工作,正在进行场地平整和桩基施工,计划总投资23.58亿元。王志明说,有了一期的良好运行经验,他们对二期充满信心,“非常看好这个朝阳行业”。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