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
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实施方案新闻发布会
(2019年2月21日)
近日,中共海南省委办公厅、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海南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我省禁塑工作的全面启动。2月21日上午,海南省新闻办公室在海口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海南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人解读《方案》相关内容。
彭太华(海南省委宣传部处长):欢迎大家出席省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海南自贸区的战略定位是“三区一中心”,其中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都是一些很具体的事情。2月16日,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了《海南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实施方案》,为了帮助大家了解方案相关情况,我们今天邀请到了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邓小刚先生,请他介绍相关的情况并回答大家提问。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省生态环境厅土壤环境管理处副处长张静女士。首先让我们有请邓小刚厅长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
邓小刚(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媒体的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兴就我们俗称的“禁塑令”这一事,向大家做发布。去年4月13日,总书记在海南作重要讲话以及随后的12号文件,提出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和塑料餐具。此后,我们媒体一直非常关心。因此,我们联合相关部门,就禁塑这项工作做了积极的筹备。2月16日,中共海南省委办公厅、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海南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实施方案》,这标志着我们禁塑工作的全面启动。
现在,就相关情况给大家做下通报:
第一,关于禁塑方案出台的背景。近年来,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问题在世界范围和全中国都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也引起了大家普遍关注。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8年发布的《一次性塑料可持续发展路线图》,全世界塑料废物年产生量约为3亿吨左右,大量的塑料废物进入土壤或海洋,最终形成“白色污染”。我们在有关媒体的报道上也经常看到,无论是陆地和海洋,若干年之后这些塑料袋都变成了微塑料,最后还是会威胁到海洋生物。因此为了控制“白色污染”的进一步加剧,全球目前已有近90个国家和地区出台了控制或者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相关政策或规定。“禁塑”正在成为全球保护环境的共识和共同举措。
去年中央12号文件就明确提出要全面禁止在海南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和塑料餐具。为了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这一决策部署,也是为了海南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能够进一步走在全国前列,确保海南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相关厅局和市县政府共同研究制定了这个方案,这个方案也是海南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标志性举措之一。
二是关于《方案》的主要内容。《方案》围绕总体目标,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明确了指导思想,提出了“禁塑”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和目标;第二是确定了工作目标和主要的时间节点;第三部分提出了7个方面的21项重点工作任务;第四部分提出了4项具体举措。相关文件在媒体上已经发布了,对我省现阶段至2025年期间的禁塑相关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方案》在内容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分行业分类别稳步推进。一是在全省党政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学校、大型国有企业等单位食堂及主要旅游景区、大型超市、大型商场、医院等行业和场所首先禁止提供、销售和使用列入名录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二是制定名录,逐步推进,到2020年底前,在全省范围内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列入名录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
(二)完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明确到2019年年底前,要制定出台《海南省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同时要出台海南省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名录,并建立全生物降解塑料产品标准和检测标准的体系,明确什么塑料制品是可以全降解的,什么是不可降解的。同时出台相关产业鼓励政策,推动全生物降解产业发展,就是拿什么来替代,要有相关的鼓励政策和产品,让老百姓可以接受。
(三)保障全生物降解替代产品供给。为保障禁塑相关工作开展后群众生产、生活各方面的需求,特别是涉及到老百姓千家万户的需求,为此《方案》明确提出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扶持生物降解行业中小型创新型企业,建立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示范基地,引进先进企业与本地企业合作,形成海南岛内一次性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生产能力,这样能够充分市场供给,提供大家乐意接受的替代产品。
(四)强化市场监督执法闭环管理。从严格生产准入和禁止岛外进入两方面杜绝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生产、销售和使用,主要是从这两个方面来监管。同时大数据管理平台建立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可追溯体系,推动市场监管执法信息化和全闭环的管理。
(五)建立工作机制和工作平台。建设全省禁塑工作管理大数据平台,推动建立多部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这涉及到生态环境、发改委、工信、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大家都要一起来努力,实现技术研发、企业信息、产品检测认证、标准规范、全流程追溯、监管执法、监督举报等信息在统一平台进行管理和调度。我的介绍完毕。
彭太华:感谢邓厅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
人民网:限塑令已经实施好久了。这个《方案》在全国来讲其严格程度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另一个是在执法上面,我们如何“让环保长出牙齿”,让违反《方案》的人付出很高的成本,从而让《方案》实施得更好。
邓小刚:从全国范围来讲“限塑”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各个省和地方都有不同的做法及亮点,也取得了一些效果。十年来我们不断的总结经验,包括我们海南省从2000年就开始提出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也取得了一些效果,比如说我们去大型的超市买塑料袋都要付费,同时大型的超市普遍都在使用部分降解的塑料袋,但还不能实现完全的全生物降解。那么我们这一次的“禁塑令”和以往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第一是“禁塑”和“限塑”的区别。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相关规定以来,各个省所实施的基本上叫做“限塑”,就是尽量采取一些经济手段和措施来限制塑料袋的使用。如采取付费制,通过付费的办法来限制和减少塑料袋的使用,所以普遍强调的是限制。我们这一次强调的是禁止,当然我们这个禁不是说对所有的塑料制品都禁,要体现先易后难,首先是对列入名录的一次性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塑料餐具等等,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这个是“禁”和“限”的区别。
第二是,这次我们总结国内各地和世界各国的经验教训,系统性地来谋划并出台相关的政策,形成一个政策体系。比如说我们从地方的法规、标准、检测认证、替代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供给,然后到闭环的执法等等,以及媒体宣传,老百姓参与,我们从方方面面来系统谋划。过去各地方,包括在十几年以前海南出台的政策基本上只强调了某一个方面,特别是在监管执法方面,过去只通过经济手段去鼓励和限制大家,不能够采取处罚措施。这一次我们强调的是系统谋划和管理。
关于生态环境执法,我们讲“环保是要长獠牙”的,这件事具体体现在制定地方法规,我们要运用海南经济特区的地方立法权,设置处罚条款。将来以市场监管部门为主,联合我们生态环境执法,依据相关处罚条款,对违反海南经济特区关于“禁塑”的相关法规和地方标准的一些生产销售行为,动用最严厉的处罚权来进行处罚。相信通过系统的谋划和管理,能够真正意义上在海南岛实现由过去的“限塑”走到今天我们在名录范围的“禁塑”。
海南网络广播电视台:“禁塑令”实施,老百姓最关心可替代产品,目前海南省在可替代产品的对接情况是怎么样的?如何对生产端和消费端进行引导或者管控?
张静(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土壤环境管理处副处长):我们一次性降解最大的工作就是替代产品。目前全生物降解塑料已经基本上实现替代需求,技术上相对来说已经比较成熟,且材料已经基本上全部实现国产,目前的扩产速度也是比较快的,能够满足我们省“禁塑”以后的替代需求。目前我省正在积极与相关行业协会和专业机构磋商,鼓励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的龙头企业发展,我们省也真诚地欢迎和鼓励国内具有相关全生物降解塑料替代产品生产技术的企业来海南投资设厂,共同推动绿色包装等研发和应用。在如何引导和管控生产端和消费端这方面,对于生产和销售,一是我们将严格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生产准入,到2020年全面淘汰关停我省列入“禁塑”名录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生产企业;二是要建立健全全生物降解塑料产品认证制度,符合我省禁塑认证要求的相关产品,才能通过认证,准许上市销售使用;三是建立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可追溯体系,让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在大数据平台上可追溯,推动市场产品流转登记等信息的管理和共享,推动市场监管的执法信息化;四是加强省内一次性塑料制品生产、销售监管,将违规生产、销售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企业和个人相关违法信息行为纳入社会信用体系,这是对生产和销售方面的引导。对于使用方面,将加强舆论宣传教育,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支持禁止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引导全社会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今日头条:目前海南还有一些企业正在生产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这些企业今后该如何转型?
邓小刚:目前海南有一部分企业在生产塑料袋和相关的塑料制品,市场的总生产能力大概是6万吨到6.5万吨,这一部分是满足全岛市场55%的需要,45%靠岛外,比如在广东、广西这些地方生产然后运到海南来。下一步列入名录的一次性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和制品不能够在岛内生产、销售、使用,必然就涉及到我们这一部分企业怎么转型的问题。我们和省里的塑料协会、企业都在协商,在制定工作方案的过程当中也听取了相关企业和行业协会的意见,大家都达成了一个共识。实际上就是原料问题,原来用的做塑料袋和制品的原料,下一步我们要引进全生物降解的原料,把这些企业引进来了之后,我们现有的生产塑料袋的企业设备,经过改造,目前的设备基本上都可用,完全可以用全生物降解的原料来替代原来的塑料袋的原料,将来企业也能够生产符合我们地方法规和标准要求的全生物降解的塑料袋和制品,这对支持我们这一类型的中小企业转型发展,支持他们走向高质量发展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将来在这个方面省里会有具体的政策来支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升级之后来转型发展,由过去的生产一次性的塑料袋和塑料制品,变成生产完全符合市场需要,全生物降解的产品,这样既能达到我们“禁塑”的目的,同时也达到扶持企业发展的目的。
南海网:海南推动“禁塑”工作,对控制减少“白色污染”有哪些积极的意义?我们在推动这项工作上会有哪些具体的创新和亮点。
张静:海南应该是从2000年开始“限塑”,今年是开始“禁塑”,那么十多年的“限塑”过程已经是对于我们广大的超市,大型的商场的减塑应该是有非常明显的效果。据统计,所有的大型超市的塑料袋的使用量大概是降低了三分之二左右,所以对于商场超市的降塑工作非常明显,对于农贸市场这一块还是使用超薄的塑料袋比较多,限塑令对这一块管理相对来说是薄弱了一些,通过这一次的“禁塑”,虽然这个塑料袋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收集和处理,并且在环境中发生破碎,给环境带来的污染确实是非常巨大的。可能近期大家在各种报道也看到了,包括海洋污染,对于海洋生物,塑料缠绕造成的死亡,包括一些对人类的身体健康的检测,发现人体的肠胃内有微塑料,所以“白色污染”已经是全世界的人类公认的共识,必须进行控制限制的这么一个阶段。
那么我们这一次的“禁塑”过程确实也是借鉴了各方面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包括他们遇到的一些困难,我们就吸取了一些经验,就决定这一次的禁塑就要采取一个系统的解决塑料垃圾污染的这么一个措施,我们首先是从立法层面突破创新,修订之前的限塑规定,从生产、销售、使用、回收等环节,规范和引导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生产使用,提出探索制度,推动生产者延伸制度,这是立法层面。其次是从管理层面,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建立全省禁塑工作管理大数据平台,运用手机客户端等动员发动社会各界参与禁塑。再就是强化公众参与,充分发挥妇女儿童的作用,调动千家万户加入到塑料防治的行动中来,这就是我们这一次的禁塑令创新的方面。
中新社:现在快递行业这么发达,我们怎么样监管?
张静:在快递业方面,目前中国的业务量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快递业务随着我们电商的发展也是飞速的发展,在便利人们生活的同时,确实也带来了过度包装,循环利用率比较低,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的问题。2018年国家发布了关于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的意见,制定出台了快递暂行条例,实施了快递封装用品系列国家标准,推动快递业绿色发展。按照中央部署,结合海南实际,我们省也正在探索开展快递业绿色包装应用,推广使用可降解可重复利用的环保包装材料,同时准备建立绿色邮政监管系统。此外,一些物流企业也都正在采取一些措施,比如说阿里巴巴宣布启动绿色物流2020年计划,菜鸟也推出全球首个全品类绿仓,京东上限了绿色纸箱回收系统等,这些都让绿色包装绿起来,这一块工作不仅需要我们企业改善技术,增强环保意识,更加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参与。
邓小刚:我补充一下,这个事也是一个难度很大的事,快递业涉及到跨省,我们始终想在“禁塑”的过程当中先易后难,特别是解决快递业如何实现绿色包装的问题可能要分步走,比如说第一步我们首先和邮政部门联合起来,先实现我们海南省内的包装出去的,包括我们在省内自己流转的快递业的包裹,也包括我们海南省的产品,使用一次性的可降解的塑料袋,这个具体工作我们还在和邮政部门对接。第二步是我们要和岛外大型的物流平台和相关的公司,比如京东、阿里巴巴以及腾讯,他们在支持绿色发展上已经有了很好的行动,不光是塑料袋方面,下一步我们将和这些企业来联合,不光是它的包裹进海南,实际上是在全行业全范围。第三个是全国的协同,比如说我们的“禁塑”有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因为海南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这本身就是我们生态文明试验区标志性的举措之一,如果这些事在海南可行,而且效果非常明显,特别是对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效果,我相信这样的话在全国就可以推广,分步骤的实现,先易后难,最终实现快递业的全绿色。
海南日报:想问一下目前全省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年度消耗量有没有统计和分析?然后就是使用替代产品的时候会不会增高成本?
邓小刚:全省的情况是这样,我刚才提到一个总量,我们和全省塑料协会以及市场监管部门大概有一个初步的统计。大概每年一次性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和制品等,一年的使用量大概是11到12万吨左右,这个量里面大概最多的就是我们平常所使用的塑料袋,大概是3万吨到4万吨左右,那么除了这个之外就涉及到一些包装物,地膜,特别是现在增长比较快的快餐饭盒,塑料餐具和吸管,大体的总量是12万吨左右的总量。目前我们自己生产能够满足的是6.5万吨,占55%,剩下的要靠岛外。那么现在全生物降解产品原料价格大体上是塑料制品的原料价格是两倍,目前塑料制品原料每吨是1.1万元左右,全生物降解的原料是2.2万元每吨左右,基本上翻一倍。比如说,平时在超市,付费的时候一个塑料袋是3到4毛钱,将来可能要付出8毛钱左右,特别是农贸市场原来都是免费的,一个塑料袋真正的成本就一分钱左右,大家可能会担心接受的程度,因此怎么实现替代产品,特别是全生物降解的这些产品能够在市场和价格上让老百姓乐于接受,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就是市场总的供应量,因为过去这一部分基本上没有任何鼓励政策,所以量非常小,市场如果只是供应2、3万吨的量,那可能他的市场价格就是不可降解的塑料袋的价格的两倍,但是如果合格量达到了5、6万吨,甚至达到了整个市场全部是用这个,那我相信从规模上来讲,它的成本会相应的大幅度的下降,这是一个概念。第二个概念是在过渡期,在研究鼓励的政策,其中就包括在过渡期包括实行一定的补贴的政策,那么使得全生物降解的这些产品价格能够不至于和不可降解的产品价格差距过大,如果比如说你是比原来只是高50%、30%,大家会乐于接受,不会感觉到市场波动很大,所以主要是通过这两方面的政策。最终在过渡期两三年之后,随着市场的全生物降解产品规模起来了之后,我相信就不需要通过鼓励政策就能够做到成本大幅度的下降,另外我们也不能纯粹算价格的这个账,这个市场价格的杠杆本身就能够推动大家绿色消费,比如说因为价格高促使有一部分人能不使用塑料袋他就不使用,有些东西可以替代,比如说纸袋等不同的方式。总体来讲通过经济杠杆这个办法,基本上既让大家都乐意接受,也要通过经济杠杆来推动大家走向绿色生活。
腾讯海南:目前我们在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工作当中有没有遇到什么瓶颈,这个瓶颈怎么缓解呢?
邓小刚:因为我们全面禁塑或者是禁塑令,实际上是省委、省政府两办发布了这个方案之后,这项工作的实质性启动,如果说要有什么难度,其实是总结过去限塑的难度和瓶颈。从世界各国的范围来讲,大概有90个国家和地区都在不同程度的限制或者个别的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大家使用了很多的办法,但是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不太令人满意的地方。媒体也在反思,我们过去十年来限塑工作并不能禁得住,尤其随着快递业的快速发展,使用塑料制品比过去反而还增加不少。那么我想瓶颈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瓶颈的难度涉及到千家万户,涉及到每一个老百姓,由于过去形成了这样一种习惯,特别是过去经济条件不太好的时候,其实那个时候农贸市场都不提供塑料袋,那时候我们反而都是多次使用藤编的框、布袋子等;经济条件改善之后,因为塑料制品的成本非常低,所以大家慢慢乐于接受这种方便快捷的办法,所以你要让大家都乐意接受禁塑这件事,从习惯上、从世界范围来讲都是很大的难度,要改变大家的习惯,不是简单的行政命令、行政规定就能够轻易做到。
第二个瓶颈就是在法规标准这些方面,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界限,比如说从2008年国务院出台的相关规定,并没有设定一定的处罚权,基本上法规相对去限制;再一个就是标准,过去定的很多标准只能叫部分降解,具体情况也比较模糊。
第三是过去解决这些问题没有系统来做,基本上通过发布行政规定、行政命令,或者出台地方法规。但是并没有按照地方的法规标准、替代产品的生产能力、检测认证体系、闭环执法、舆论宣传和民间推广这样一个体系去推动,我想这些是过去限塑走不下去的一些瓶颈。
海口日报:我想问一下邓厅长,关于我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的工作实施的时间节点分别是什么时候?
邓小刚:大的主要是三个节点。一是2019年底之前,这里主要是做准备工作,主要是包括省人大常委会要全面修订相关地方法规,上一次的法规主要是“限”,这一次要体现“禁”,所以要做全面的修订。
二是地方标准,现在关于全生物降解产品还没有全国的标准,其他省也没有相关标准,所以我们要做创新,要做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生物降解的地方标准,这个标准将来可行之后也许会上升为全国的标准。
三是今年我们要实现认证和检测的能力,特别是快速检测,包括检测的实验室和检测的机构以及能力、设备等。
四是今年全生物降解产品要能够形成一部分的生产能力,现在正在招商,大概到年底的话至少要达到市场的40%、50%生产的能力,到明年上半年要达到70、80%,替代产品的生产能力在岛内必须要形成一部分,这样的话才能保证本岛相关产品市场的供给。
五是今年有关扶持的经济政策,比如说怎么扶持生产企业,怎么扶持流通环节等等,相关的经济政策今年也要出台。
六是涉及到市场监管执法,地方法规出来之后,市场监管执法的能力和相关部门执法形成这样一种协作机制也要建立起来,所以今年主要是打基础做准备,这样的话真正意义上形成系统的闭环的管理能力。
同时,今年要发布管理名录,一次性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太多了,这里我们就要发布名录,这个名录要先易后难,不断把这个名录扩大,所以第一批的名录今年要出来。
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就开始“禁”,就是列入名录的开始“禁”,确保在2020年底之前,能够对第一批名录范围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能够真正实现全省范围内的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等等。
第三个时间节点实际上就是2025年之前,通过第一批的名录实施之后,就开始要扩大,比如说刚才大家提到的快递业的包装问题,包括其他的工业、农业塑料产品,我们出岛使用的包装物等。再比如说大家关心的地膜的问题,因为地膜都是一次性的,若干年后变成微塑料,就影响到土壤和地下水,所以后面地膜就要纳入到管理名录中,大概就是这么三个阶段。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