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月17日上午在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习近平总书记召开专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可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充分彰显了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高度重视,讲话既深刻指出了哲学社会科学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具体指明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和要求。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既是一份荣耀,理当倍感骄傲和自豪,也是一种期望,更当增强责任和使命。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探寻和总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发挥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从一定意义上说,哲学社会科学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兴旺同频共振,发挥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综观现实,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了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
放眼当下,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让哲学社会科学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说,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和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人类社会推向前进。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并在这种研究和解决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实现自身的发展。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对哲学社会科学而言,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考验。一句话,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
可以这样说,能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积极推动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不仅关系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也关系到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我党的执政地位和民族复兴伟业。对此,习总书记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等“六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继承性、民族性体现的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既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又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原创性、时代性展现的是中国风格。马克思说,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和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人类社会推向前进。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并在这种研究和解决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实现自身的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
系统性、专业性彰显的是中国气派。哲学社会科学是探寻和总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的综合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涉及各个领域,包括多个方面。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然应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多学科,突出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
诚如习总书记所说,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显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各级党委领导而言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为此,各级党委领导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其中要特别重视人才培育,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这是确保哲学社会科学持续繁荣发展的坚实支撑。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一句话,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这既是时代的召唤,也是历史的责任。为此,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使自己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宣讲家网罗建华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