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由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福利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社会工作学院承办的第七届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福利研究专业委员会年会在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召开。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王新清,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福利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彭华民,日本社会福祉协会会长岩田正美,以及日本、韩国和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研究生等近100人齐聚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共同探讨“新常态背景下的社会福利治理”。开幕式由社会工作学院院长陈树强主持。
致辞中,王新清代表学校对与会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认为,此次研讨会举办得非常及时,“研讨会恰逢其时,在政策调整应对新常态之前,学界应进行深入探讨。”他预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陈光金认为,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靠社会发展。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就是要增加对诸多社会发展领域的资源投入,例如教育、社会保障、住房保障、老年服务等。他指出,所面临的挑战也是明显的,如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可能增幅放缓、甚至下降,就业压力也将增大,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将面临资源和不同理念争执的双重压力,“出路则在于从数量导向型发展模式转向质量导向型发展模式。”
彭华民则强调了制度主义取向,认为不改革制度,作用甚微。在发展期、快速发展期、重大转型期,中国多元制度具有不同特征。而新常态下应该以福祉为社会建设的终极目标:“教育资源共享建设、福利传递过程中提升效率,注重社会发展的包容性和社会参与。”
岩田正美分享了日本新常态下社会福利的改革战略: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采取了四个战略:一是通过重新整合年金制度提高效率,并提高消费税确保财源,出台护理保险确保医疗保险财源;二是针对年轻人的失业及贫困问题,严格要求就业自立;三是引进民间资源、公私合理分担;四是支付与负担的公正化。
研讨为期两天,设置了4个分论坛,分别以“社会福利治理”“老年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工作介入服务”为议题。具体内容包括:新常态下的社会福利理论分析和治理模式探讨;护理保险、老年福利态度、退休意识、代际关系;孤残、大病、弃婴等儿童救助政策,大学生慈善意识及创业模式的路径选择和优化,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从家庭照料的角度进行服务充足性、垃圾分类回收等基层社区治理;社会工作个案管理指挥网络和我国应用分析;社会工作融入社区矫正;绘本阅读的残障社会工作服务实践,等等。主题发言精彩纷呈,讨论深入而热烈。(摄影/王娟)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