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根据伪满州国初年的长春地图,图中用粗黑框所标,应为当时长春财神庙建筑群所在区域(图中地名为根据当代长春地图后植入)。
左图:《长春县志》关于财神庙的记载。其中记载西正屋为银市。 杨洪友 供图
老长春的财神庙和长春历史上出现过的大多数寺庙一样,已经消失了,如今只留下一个财神庙胡同还彰显着它的影响。然而,财神庙在老长春人的心中,在长春过往的历史中,其地位却远非其他庙宇可比肩。从清末到民国,财神庙与长春的官商、市民都曾发生着密切的关系,长春政治、经济、市民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大事都与它相关。这也许就是财神庙虽然消失了,却从未淡出人们视野的原因。
长春晚报记者 赵娟
通讯员 杨洪友
1826年,也就是清道光六年,长春厅已经移建到宽城子一年了,当时的宽城子商业发达,工商界人士需要一座庙宇来祈求生意兴隆,财神庙就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了。据《长春县志》记载,财神庙位于西四道街,是由长春工商界人士出资修建的,有“正殿三间,瓦房十九间”。到清光绪五年,长春的烧锅商们又出资,在财神庙正殿东,建了一间酒仙庙。《南关地名志》记载,财神庙位于西三道街5号,占地面积23409平方米,共有殿堂34间,院内有凉亭、花池、坐椅等,各殿前檐门窗刻有鸟兽花卉,雄伟壮观。
尽管史料上对财神庙的记录有很多,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一张财神庙的照片,对财神庙的四至及建筑布局也不甚明了。根据自幼在财神胡同长大的长春市文化局副局长、长春史研究专家刘红宇的回忆,结合有关财神庙的史料记载可知,财神庙应该是南北朝向的一组建筑群,其具体位置应当在今天财神胡同西侧,南北居中的地方。其布局结构,应为前后两进院落,正殿三楹,东西庑各三楹,后殿三楹,也有左右配房数间,同时还有西正房等建筑。《南关地名志》所记的殿堂34间,应是后来加盖的结果。按最初的20余间房来看,其规模不算巨大,但它占有一个两万平方米的院子,南北分别临街。这也是有的资料说财神庙在三道街、有的说它在四道街的原因。
它曾是大型庆典活动举办地
自古以来,财神就是商人供奉的神明,财神庙除了日常的祭祀活动外,因其庙内宽敞,且与知府衙署只有一道之隔,清末长春府官常在此举行各种庆典。庆祝慈禧太后的万寿节,就曾在长春财神庙里举办。在慈禧太后生日,长春府知府带领城内文武官员,到财神庙恭设万寿牌位,敬行朝贺礼节。通常还要在庙内演剧三日,并设宴以待中外各员。这一天,长春民间铺商也悬挂龙旗,张红挂绿来表达祝贺,这也是财神庙庙会之一。
1908年,溥仪登基,当时吉林西路道台陈希贤在财神庙组织举办庆祝皇帝登基大典。当时光绪和慈禧死去不久,官民人等还穿着素服。这一天,在财神庙内搭设龙棚,里面设万岁龙牌,到处张灯结彩,满长春城的文武官员暂穿吉服(即朝服),陈希贤率领官员,再加上绅商学各界平民人等,到龙棚朝贺典礼。
当时已是阳历12月,序属寒冬,但这天的长春,还是喜气洋洋,一片欢腾。在行完礼后,大小官员又换上素服,继续为帝后丧事守制。
可见,清末的重大庆典活动,常在财神庙举办。从清末到民国,每到除夕春节,长春商民有“送财神,迎喜神”的习惯。到民国初年,社会上兴起破除旧习迷信的风潮,当时的这些旧习被媒体嘲讽为无知,人们认为,既然国体变更了,像“迎送财神、门神、灶司”的旧习就要改掉。
它曾是重要信息的公示、发布场所
财神庙除了举行官民祭祀活动外,因其所处城中心的位置,它也成为长春城内的公共活动场所,当时的官绅商学等各界人士都是这里的常客。也因此,财神庙成为当时重大信息宣传展示的场所,许多涉及商民生计的官方布告、示谕都在这里发布、展示。
最重要的就是在道光年间长春城商民们与蒙古郭尔罗斯前旗王达成的关于“众商房基纳税章程碑”,以及长春东西夹荒农民们在咸丰年间与郭尔罗斯前旗王达成的免征钱粮协议的几块“纳租报竣章程碑”。
当时的长春,是蒙古王公的封地,百姓的地租和房屋地基税,都要交给蒙王。因此,商民百姓与蒙王达成的协议无疑是社会生活里最重要的事情,该协议也被人们看作是永久不变的合同,因此,将协议“勒石以铭”,立于财神庙,一是为了昭示,二是为了留存。清咸丰八年的“夹荒十一、十二、十四、十五甲纳租报竣章程碑”就是1982年在财神庙遗址地下出土的,这些石碑的出土,说明财神庙在当时的地位是很突出的。
它曾是老长春的金融中心
此外,因为长春商会的存在,财神庙还一度成为老长春的金融中心。长春商会成立于1907年,最初位于距离大马路约100米远的西四道街南,与财神庙是邻居。由于财神庙是商人捐建的,因此商会建立之前的长春公议会就经常在财神庙开会议事。有一年,长春商人为反对厘捐归官征收,就曾在财神庙中研究并领导长春历史上第一次全城性的商人抗捐罢市事件,当时整个吉林和朝廷均为之震动。
光绪末年,大量原本只在大街上开办“钱桌”的商人,自觉地走到一起,在财神庙东庑房内开设了非正规的银市,从事货币买卖。到了宣统二年,长春知府许元震禀请东三省总督批准,银市经过立案,变为合法经营行为,因为这样可以抽到税钱,以补财政不足。长春第一个正规的货币交易所从此开始。
1912年,长春商人在财神庙西厢房开设了粮米期市,这里就成为长春金融中心了。1923年,因为财神庙东庑“湫隘不堪,并兼钱行营业屡次增加,每逢开行之时,拥挤难堪”,长春商会决定重建银市建筑,以适应形势,新建的楼房就位于财神庙的南院。1927年,长春商会会长孙秀三因张作霖处理的天盛合事件,又在二楼设立了极为正规的金融市场。这就是很多老长春人记忆中的“金融钱庄”楼。此外,长春商会所属的消除队,以及辛亥革命爆发后为维护治安所成立的160人规模的商团,都在这个院内。
它曾是名符其实的市民活动中心
从清末到民国,财神庙除了与老长春的政治、经济中的大事件相关外,还与普通市民的生活关系密切。清末,朝廷在全国推行新政,当时有很多新式衙署成立,财神庙就成为官员们商议事情的场所,相当于长春会务中心的职能。
到清宣统年间,在此举办的活动更多,当时的商绅们曾在此组建筹还国债会;据媒体报道,在筹还国债会第五次会议上,有一位名叫李湘云的女士上台演讲,当时台下聚集了约400人,她就女性在立宪时代的作用慷慨陈词,这在当时绝对是新生事物。
由于院子庞大,官方还经常在此设立各种组织机构,如由商振组织的普及学校、长府第二宣讲所,财务处、警察厅的卫生队等,都曾在财神庙院中办过公。
从关于财神庙的纷繁记录里,我们不难看到,这座庙宇曾在长春官民生活中发挥过怎样的作用。从这里,我们可以依稀看到长春老城的熙熙攘攘,可以看到老长春人的生活图景。解放后,财神庙被拆除,这里成为后来的长春橡胶八厂等企业的一部分。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