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00年前,地球上这块“宝地”被中国抢占先机,如今起了大作用!欧美羡慕不已。。。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雪融化加速。浮出冰面的“北极航道”暗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将大大改变全球航运格局。央视电视纪录片《北极,北极!》邀您一起探索如何在北极航道的千亿商机中,寻找中国机遇?
1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央视财经频道纪录片团队历时3年多,于2016年隆重推出8集电视纪录片《北极,北极!》。在中国首次发布北极政策白皮书之际,央视财经邀您重新走进、感知北极这个神秘的冰雪世界,一起为北极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探秘:你不知道的北极!
打造“冰上丝绸之路”
北极航道将大大改变全球航运格局
“中国愿依托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与各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2018年1月26日,中国政府发表首份北极政策文件——《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其中有关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表述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要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落实好有关互联互通项目。”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7年7月在莫斯科会见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时表示。4个月后在北京会见梅德韦杰夫时,习近平主席再次表示要共同开展北极航道开发和利用合作,打造“冰上丝绸之路”。
“冰上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自然延伸。“冰上丝绸之路”是指穿越北极圈,连接北美、东亚和西欧三大经济中心的北极航道,主要包括经过俄罗斯海域的“东北航道”、经过加拿大海域的“西北航道”和穿越北冰洋中心海域的“中央航道”等。目前,俄罗斯邀请中国合作共建的“东北航道”西起西北欧北部海域,东到符拉迪沃斯托克,途经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新西伯利亚海和白令海峡,是连接东北亚与西欧最短的海上航线。
近几十年全球气候变暖,北冰洋海冰融化的速度在加快,如今在夏季,俄罗斯北冰洋沿海也就是它称之为北方海航道的浮冰,也在大量减少。2013年,中远海运集团所属“永盛”轮作为中国货轮首次航行在北极的“东北航道”上。数据显示,“永盛”轮2015年夏季从北欧港口返航时,途径北方海航道甚至没遇到什么浮冰,在不借助破冰船引航的条件下,顺利达到天津港,不仅节约了航运时间,而且节约了燃油和破冰引航费用,整个航程节约近百万人民币。在气候变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北极航道的开通和商业性运营越来越成为现实。“冰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将进一步助推欧亚经济体的融合。
“超级工程”亚马尔项目投产
中国将用上北极气
2017年12月8日,中俄能源合作重大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投产,这一项目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实施的首个海外特大型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位于俄罗斯境内的北极圈内,是目前全球在北极地区开展的最大型液化天然气工程,属于世界特大型天然气勘探开发、液化、运输、销售一体化项目,被誉为“镶嵌在北极圈上的一颗能源明珠”。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全价值链参与该项目运作,截至2017年10月底,中俄双方已签订96%产量共计1478万吨液化天然气长期销售协议。中石油与中国工商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丝路基金,一共为该项目完成等值190亿美元国际融资,占比达63%。
亚马尔项目的建设不仅为我国新增了北部海上运来天然气,同时开辟的北极航道成功实现北冰洋运输,为了我国“冰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支点。亚马尔项目建设过程中超过60%的模块和零部件是经过白令海峡、通过北极东北航道运输,平均用时16天左右,比通过苏伊士运河节省近20天。
在我国,90%的外贸货物运输量都要依赖海运。目前,中国的远洋航线虽然不少,但是通往欧洲的航线有限,且面临着各种成本、安全等问题。数据显示,一旦北极“东北航道”正式开通,我国沿海诸港到北美东岸的航程,比巴拿马运河传统航线缩短2000到3500海里;上海以北港口到欧洲西部、北海、波罗的海等港口,将比传统航线航程短25%-55%,每年可节省533亿到1274亿美元的国际贸易海运成本。
追本溯源
中国与北极“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故事
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由来已久。中国与北极的渊源,最早可溯及1925年,中国加入《斯瓦尔巴条约》。据此条约,缔约国有权自由进出北极特定区域,并依法在该特定区域内平等享有开展科研以及从事生产和商业活动的权利,包括狩猎、捕鱼、采矿等。斯瓦尔巴群岛处于欧洲边缘,位于北极圈内。从二三百年前起,该群岛就是北极地理大发现的大本营。这也意味着中国公民在该区域可以自由出入、逗留。而这一条约的签署,则是来自于当时北洋军阀政府的一个“任性”决定。
在20世纪初的时候,欧洲各国发现位于北极圈内的斯瓦尔巴群岛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于是相继宣称对该岛拥有主权,如果不缔结一份条约,欧洲各国有可能因斯瓦尔巴群岛而发生战争。当时中国正处于混乱时期,各路军阀正在大打出手,本没有闲心管这个条约。然而,1925年法国却派出代表主动找到了段祺瑞,想让段祺瑞派个代表去签字,也想让中国承认这个条约。段祺瑞不好不给法国使者的面子,就随便派了个人去签字,签过字这件事也就没有再提,毕竟这个条约对当时的中国来说确实没什么用。北洋政府可以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直到1991年,中国人才真正开始行使条约签署国的权力。万里之外,那块冰雪大地上尘封的权益,终于解冻了。
《斯瓦尔巴条约》的重新挖掘和使用、以及对北极科考的推动,与一位大气物理学家,中国北极科考事业的拓荒者,高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近期,高登义特意撰写长文,分享了自己与《斯瓦尔巴条约》情缘,在此再次鸣谢高先生对北极科考的贡献,以及对《北极,北极!》剧组的大力支持!凭借着这一条约,在地理上和北极没有任何关联的中国,在北极地区拥有了话语权。2002年,中国科学院推动的北极科考站在斯瓦尔巴群岛首府朗伊尔城成立。2004年,中国在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地区建成“中国北极黄河站”。
高登义曾采访中表示:“我们进行北极科学考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更主要的是使国家下决心来支持北极科考。中国北极黄河站的建立,实际上是由中国科学家通过非政府组织来促进的。而其中的一个根本依据是《斯瓦尔巴条约》。”他还“任性”地表示最初选择朗伊尔城是因为其它地方“电费太贵了,我们的钱不够”,一语道破了科考的艰辛。
此后,中国关于北极的探索不断深入,实践不断增加,活动不断扩展,合作不断深化。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在北极地区已成功开展了八次北冰洋科学考察和14个年度的黄河站站基科学考察。中国北极黄河站是北极地区的第8座国家级科学考察站。目前,与黄河站为邻的有挪威、德国、法国、英国等多个国家的科考站。如今,北极的斯瓦尔巴群岛云集了世界各国众多的科学家,成为了极地科研的一块热土。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