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中国各地 正文

解读“权威人士”:中国各地经济以后有高中低之分

作者: 来源:admin 关注: 时间:2016-06-03 11:35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人民日报》9日刊载对权威人士的采访,分析中国当前经济形势,透露出高层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以及诸多未来政策的走向。第一财经记者对权威人士的表态进行了多方面的快速解读。

  财政:绝不是大水漫灌

  权威人士表示:要适度扩大总需求,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注重把握重点、节奏、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要真正积极。同时财政政策要把控好“度”,既不过头,也防不及。

  一财财政记者陈益刊解读: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今年确定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正在相继落地,确保“真正”积极。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期间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亮出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组合拳”:提高财政赤字规模、加大减税力度、增加地方专项债券额度、继续推行置换债券。

  这些政策组合拳正在加速落实。

  2016年,财政赤字率增至3%,创新高,赤字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元,比2015年增加5600亿元。

  今年5月1日,本届政府最大的减税政策——营业税改增值税全面推开,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被纳入试点,并将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政府预计减税规模超过5000亿元。

  同日推开的还有降低社会保险费。5月1日起,中央下调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降低失业保险总费率并规范公积金缴存比例,允许困难企业缓交公积金。初步测算,此次降低社会保险费的措施每年可减轻企业负担1000多亿元。

  两项减税新政的落实将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超过6000亿元。

  另外,中央明确今年安排地方专项债券4000亿元,比2015年增加3000亿元。继续发行地方政府置换债券,市场预计规模不会低于去年的3.2万亿元。

  记者了解到,地方正在加快发行置换债券,据中债资信数据,一季度地方政府置换债券发行规模为9427亿元,逼近万亿。置换债券1万亿元置换债券将给地方政府节省债务利息支出400~500亿元,给地方财政支出腾出空间。

  积极财政政策并非“大水漫灌”,也注重提高投资效率,把握好“度”。

  在政府投资方面,2016年中央基建投资安排5000亿元,比2015年增加224亿元。中央基建投资集中支持属于中央事权的公益性基本建设项目,减少小、散项目支出。

  同时,财政部对收入高增长时期支出标准过高、承诺过多等不可持续支出或政策挂钩支出,在合理评估的基础上及时压减。加大力度压缩对涉及竞争性领域补助企业经营项目的支出,较大幅度压减成品油价格补贴等不符合政策调控方向、效益不高的支出等。

  另外,在基础设施等社会公共服务投资领域,财政部更加注重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PPP模式是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打造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改革举措。

  根据财政部PPP中心的数据,截至2016年1月31日,纳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的项目数量为6997个,总投资规模81322亿元。

  另外,准财政手段的专项建设基金注重投资的有效性。今年一季度首批专项建设基金总规模约4000亿元,投向异地扶贫搬迁等三农建设、轨道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西部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等建设、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等转型升级项目。

  专项建设基金的投放,创新了投融资机制,将投资、财政、金融、产业等政策有机紧密结合,对补充项目资本金、增强地方投资能力起到雪中送炭的关键作用,有力带动了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有效促进了金融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上,李克强还强调,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还有空间,现在的赤字率并不高,中央政府负债率只有17%,发展多层次市场的空间也很大,创新金融调控手段也有储备,所以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同时,可以有力支持经济发展。

  区域发展:中国要形成一个产业梯队

  权威人士表示:分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往往向高收益领域集中,出现产业同构化趋势,一段时间后,就会形成产能过剩,产生过度竞争,超额利润消失。此时,有的资源开始寻找新去处,这就产生了创新;有的比较迟钝,还停留在原处等着熬着,指望着什么时候“风水轮流到我家”。这两种情况形成的分化趋势,是规律使然。

  在新常态下,我们最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新动力(310328,基金吧)、形成新结构,这意味着分化越快越好。无论是地区、行业还是企业,总有一部分在“二八定律”的分化中得到“八”的好处,脱颖而出,前景光明。还有一部分,尝到苦头,但也汲取了教训,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了。我看也不是什么坏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开始加速分化,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有活力的地区、有竞争力的行业企业、叫得响的知名品牌。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分化加快,我国进入新常态,国内的经济分化进一步加剧。去年,中央在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时提出,凡是主动适应新常态、重视创新和质量效益的,发展态势都比较好;反之,压力都比较大。今年这个趋势还在延续,甚至在加剧,确实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在可预见的未来,在经济分化中,我国将不断冒出更有活力的地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和企业,但有些地区、行业和企业日子也会越来越难熬。与其苦熬,不如苦干。现在这些地区、行业和企业的干部群众正在抛弃幻想,自立自强,主动促改革抓创新,力争迎头赶上。

  一财资深区域经济记者林小昭解读: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之间的分化在加剧。东部沿海地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强劲,但东北和中西部地区一些资源型省份的经济依然比较困难。那么未来区域发展格局是怎样的?

  广东省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彭澎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中国的地区差异非常大,在经济由高速转为中速的过程中,减速并不是铁板一块,有些地方还在高速发展,有些地方中速发展,有些地方为低速,“新常态之前,大家都是高速增长,两位数的增长。但新常态之后,就有高中低之分。”

  他表示,未来的格局很可能是: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如广东、浙江、江苏等地,经济保持中速增长;一些产业结构比较老化的地方如东北、华北等,可能会进入到低速阶段;而一些承接产业转移比较好的、产业结构优化的区域,如长江中上游等,依然会高速发展。

  沿海发达地区,像浙江、江苏、广东等沿海大省产业升级比较早,产业结构比较丰富,也比较容易适应新常态下的结构调整,这些地区产业的内源性比较强,受宏观经济下行的冲击也比较小。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彭智敏说,目前经济增速受到较大影响的省份,大多是计划经济色彩比较浓厚的地区,在市场发育、思想观念解放等方面明显不足,“这些地方经济活力不足,产业过度依赖重化工。并不是说发展重化工业就不好,日本、德国的重化工也十分发达。但人家的科技含量非常高,而我国这些省份的重化工主要是数量的扩张,而没有质的提升。”

  贵州省社科院胡晓登教授分析,湖南、湖北和重庆、四川等长江中上游地区省份水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而且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与珠三角、长三角的联系更加紧密,这几年长三角、珠三角的不少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的巨头纷纷落户。

  “在这种格局下,未来在区域政策方面,不能简单地采取一刀切,而要更有针对性、目的性。”彭澎说,比如东北进入到低速发展,那种比较老旧的产业结构如何焕发青春,要认真思考。中国这么大,产能层次要分高中低三个层次,中国要形成一个产业梯队,形成阶梯性发展。如果只是一窝蜂上新兴产业、高端智能产业等,就会形成新的产能过剩。

  当然,即使在沿海地区,也不是笼统一块,沿海也有一些城市仍在高速增长。“现在沿海如果在8%以上就算是高速了,比如深圳和杭州,这些城市都是互联网+、高新技术产业比较发达。但像东莞、佛山、无锡、宁波、苏州等制造业发达的城市,可以+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重点是放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方面,主体还是自己的优势产业。”彭澎说。

  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树华认为,对东莞、佛山、无锡等传统的制造业大市来说,未来要像杭州这样通过电商等现代服务业来实现转型升级也不现实,因为本身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无论是转型升级,还是以后的发展,都应该立足于以前的发展基础,以前的产业结构要想转身也不是一下子能转起来。并不是说你的这种结构就没有出路了,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要完全转为以三产为主的结构也没必要,他们的优势不在这里。”

  物价:中幅大幅上涨缺支撑 严重通缩也不大可能

  权威人士表示:处理好物价问题,是宏观调控的永恒主题。

  从全球经济看,美国开始警觉通胀的迹象,而欧洲、日本都在全力反通缩,新兴市场国家的情形各不一样,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从我国来看,价格形势也趋于复杂。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下降的过程中,钢材、煤炭等价格明显反弹。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总体稳定的情况下,猪肉、鲜菜价格大幅上涨且在春节后仍居高不下,这段时间鲜菜价格已大幅回落,猪肉价格受“猪周期”影响可能还会延续一阵。此外,一二线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较快,部分服务领域价格持续上涨。面对这样的形势,社会上认为通胀的人在增加,认为通缩的也不少,各有各的理由。

  依我看,还不能匆忙下结论。一方面,产能过剩依然严重,工业品价格总体下降的趋势一时难以根本改变,物价普遍大幅上涨缺乏实体支撑;另一方面,市场流动性充裕,居民消费能力旺盛,出现严重通缩的可能性也不大。但是,我们必须保持警觉,密切关注价格的边际变化,尤其是工业品价格、消费品价格、资产价格及其相互作用。对部分食品涨价问题,既要加强调配、保障供给,也不能反应过度,干扰价格信号,对城市低收入群体,各级政府要及时跟进补贴政策,做好托底工作。

  一财宏观经济记者汪时锋解读:

  今年以来,肉价菜价走高,老百姓(603883,股吧)很关注,也有担忧。此前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物价在3月份出现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与上月相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由降转升的情况。其中,CPI环比下降0.4%,同比上涨2.3%;PPI环比上涨0.5%,同比下降4.3%。

  就权威人士的上述表态内容,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对记者表示,此次权威人士对当前的物价形势作了非常全面准确的解读,特别是从结构性角度看待当前物价,通盘考虑工业、消费、资产等多重价格相互作用的分析方法,有助于外界更好地深刻理解当前物价中幅、大幅上涨缺乏支撑、出现严重通缩可能性也不大的局面。

  胡迟表示,今年猪肉价格尽管涨幅有一定程度的放缓,但绝对水平仍然较高,所以给社会公众的造成消费端涨价的直接感受较高;但从生产环节来看,工业品价格总体下降的趋势一时难以根本改变,PPI仍处于负增长的状况,所以权威人士所提到的“不能匆忙下结论”是对当前物价实施求是的判断。

  胡迟还提到,权威人士的解读也提醒我们,当前若要妥善管理当前经济中的物价问题,需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而物价是经济总供需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只有结构性的问题解决了,才能更好地保持物价的平稳;同时,为了保持物价平稳,在整体通胀、通缩风险都可控的情况下,也应该就部分领域的物价问题推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另外,在应对物价问题的同时,一定要对城市低收入群体加强补贴,做好托底。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

(责任编辑:邓益伟 HN006)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最新图文
  亚欧日报是大型综合日报,亚欧日报网路报是一家大型的网络报电子版,新闻信息涵盖四海五洲,新闻内容五花八门,新闻视角独特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