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2日电 综合消息:3月2日,农历正月十五,广东的“炮仗攻狮子”、上海闹元宵行街会活动、甘肃舟曲“转灯”仪式、山西的“徐沟背棍”等庆祝活动纷纷上演,中国各地民众欢度传统佳节元宵节。
记者陈静从上海发来报道,狗年元宵节,闹元宵民俗活动――行街会在上海市苏家屯路上拉开序幕,花车巡游、踩高跷、舞龙舞狮等特色行街,巧妙有趣的灯谜、传统非遗文化项目一条街,一副立体、动静结合的闹元宵民俗文化画卷缓缓展开。
据了解,自2005年起,上海闹元宵行街会活动已连续举办十多届,2015年,闹元宵行街会更成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记者吕巧琴、叶茂从福建宁德发来报道,福建宁德市蕉城区举办“蕉城好舞台”元宵文艺汇演,畲族传统民俗舞蹈、赤溪内文拳、畲族“起洪楼”、霍童线狮……各式独特民俗活动集中激情上演。
索有为、龙许从广东肇庆发来报道,龙母故乡广东省德庆县城大街小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以民间艺术巡演、“炮仗攻狮子”等为主的万众欢腾庆元宵活动如期上演。来自西江流域及珠三角一带近30万民众和游客在此大闹元宵乐享“文化大餐”。
记者南如卓玛、杨艳敏从甘肃发来报道,3月1日晚,甘肃舟曲东山镇罗家村和鲁家村开始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转灯”仪式。高山上的乡村山野,灯火辉煌,锣鼓喧天,300多位村民排成长队“背灯走字”。三个多小时后,于2日凌晨,在头灯带领下,村民在没有任何印记的农田里,“踩”出了四个大字“国泰民安”。
东山转灯始于唐、盛于宋、昌于民国时期,是被誉为“藏乡江南”的舟曲县东山镇各个乡村流传百年的民俗活动。
李庭耀从山西太原发来报道,正月十五元宵节,清徐一名成年男子身背一根铁棍,棍上举着八九岁的演员。随着背棍演员的步伐起伏,身穿戏服的小演员在半空中双手挥动水袖,跟着音乐的节奏变换着动作,沿街表演。作为当地闹元宵时最红火的表演,徐沟背棍已传承数百年。
“徐沟背棍”始于明代,据说当时在元宵节时,孩子们多由大人顶在肩上观看闹元宵,人们从中受到启发,把孩子精心打扮,由大人双肩顶着,走上街头表演,逐渐发展成为独特的徐沟背棍。
范丽芳从山西太原发来报道,中国传统元宵节,山西省太原市30多公里外的北白村将断了多年的乡村红火重新办起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许多农民离开自己的土地外出务工,农村逐渐萎缩,老龄化、空心化现象严重。即使在春节,偏远山村也鲜见年轻人身影,而祖辈传下来的“元宵闹红火、猜灯谜”等传统娱乐方式也被逐渐遗忘。
乡村的振兴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还涉及到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山西省阳曲县委副书记裴耀军说,借此元宵节,邀请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回来看看,感受一下家乡的变化。
李佳?S从浙江宁波发来报道,来自俄罗斯、立陶宛、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二十余位国际友人来到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勤勇村,在写福字、包汤圆、猜灯谜等元宵传统习俗中,“花式”体验了一把喜庆中国年。
杨?B、王黎从四川发来报道,20时许,四川宜宾市居民三朋五友共同驱车到附近的菜坝镇五星村,开始元宵节特有的庆祝方式――“采青”。
采青,是中国不少地区过年沿袭一种的传统民俗。四川省宜宾市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技术带头人凌受勋告诉记者,有文献记载的采青从宋元时期就已经开始,是人们对春天的向往,也是为了分享新生的喜悦。“希望我们珍惜传统,它蕴涵的民俗意义是积极的,也要预防不规范地采青造成对生态的破坏和劳动果实的践踏。”(完)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