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日企业实力大对决 日媒大赞中国式创新
参考消息网9月27日报道 中国在科技领域全面开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对中国的“步步紧逼”,日本媒体行动起来,选取了人工智能、半导体、工程机械等数十个产业,对中日企业孰优孰劣进行了全面的对比和分析。中国好在哪里?日本输在哪里?有哪些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以下是日本《东洋经济》周刊9月15日一期刊登的报道——
走进“未来城市”雄安新区
从北京市内乘坐大约一个半小时的火车,然后穿过一个小村庄的田间小道,一片充满未来感的建筑群突然出现在眼前。这里就是以“千年大计”建设的人造城市雄安新区的核心区。
雄安新区是继上海浦东等之后中国又一个国家级新区。2017年4月,中国政府公布了设立构想。其主要目的是解决首都北京交通拥堵、房价高涨等“大城市病”,但它同时具有最高端科技实验城市的功能,中国代表性的科技企业在这里竞争着最新的技术。
停车场里整齐地摆放着纯电动汽车的充电桩。IT巨头百度的自动驾驶汽车停在那里。市民中心的周围铺设了自动驾驶汽车专用道路。百度公司正致力于实现自动驾驶技术的实用化,每天进行着实验。
日本《东洋经济》周刊记者在其间漫步,与一个四轮驱动的机器人擦肩而过。那是中国电商巨头京东集团推进实用化的自动配送机器人。京东负责人说,“机器人到达指定地点后,可通过脸部认证收取货物”。这里还有“未来宾馆”,可以通过脸部认证办理入住和打开房门。
核心区外侧是大规模的施工现场以及广阔的农田。雄安新区正在朝着“到2035年基本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目标,静悄悄地展开建设。
私营企业主导创新热潮
相对于政府主导推进最高端实验的雄安新区,在北京和深圳,民间企业也掀起了技术创新的热潮。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中国顶尖高校云集的北京中关村,多年来一直引领着中国的技术创新。医疗设备企业海斯凯尔副总裁孙锦15岁就跳级进入清华大学,一直读到博士。2008年,他跟同学一起创业。目前在肝脏领域医疗设备方面,海斯凯尔已经占领中国70%的市场。该公司还进入欧美、日本和印度市场,在海外市场也扩大着份额。
北京出现了很多这种从大学走出来的创业项目。中关村的孵化设施“创业公社”里,有300家以上创业不久的企业进行了登记。
拥有通信设备巨头华为技术、全球知名无人机企业大疆创新的深圳市被称为“中国硅谷”,有志创业和物色潜力项目的投资家从中国各地云集而来。
深圳从加工贸易组装基地发展起来,具备制造业试错的理想环境。在当地经营电子产品代工服务的创世讯联科技总经理藤冈淳一说:“从设计到零部件采购、组装、物流,开发和制造硬件所需要的东西全都可以在一小时车程范围内买到。”
漫步街头,除了无人便利店、共享自行车外,单人用卡拉OK亭等新生产品和服务纷纷映入眼帘。整个城市变成了技术创新的实验场。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教授伊藤亚圣说:“深圳有很多制造方面的工程师和使用方面的年轻人。”
IT企业巨头腾讯也在深圳建设了总部大楼。在其周边的“软件产业基地”里,从创业者交流创意的创业咖啡,到提供法律咨询的律师事务所和共享办公室,可以说汇集了创业所需要的所有设施和服务。
不远处是百度的国际总部。在产业基地里成功的创业项目将获得腾讯和百度的出资和收购。凭借由此获得的资金,创业者可以再次创业和投资。这里有完善的创业机制。
据美国著名创投研究机构CB风险投资公司称,全世界有266家独角兽企业(企业价值在10亿美元以上但未上市的企业),其中中国有77家,占将近30%,仅次于美国。另一方面,日本的独角兽企业只有一家。这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日本没有像电商巨头阿里巴巴、腾讯、百度那样提供风投资金的企业。
秘诀是政策投资加人才
中国企业快速进步的源泉在哪里?从大方面来看有三个,它们是强大的产业政策、充裕的研发投资、高端人才的大量供应。中国政府2015年发布的产业政策中提出,在2035年之前超越日本和德国,使制造业整体水平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的2049年之前,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作为实现目标的手段,中国政府制定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十个重点领域。在这些领域,中国政府为本国企业提供高额补贴,鼓励它们进行研发投资、获得知识产权和收购企业。
尤其在研发领域,中国企业在稳步地积攒着实力。取得如此成就的背景之一是,中国实施了鼓励在美国留学的大量理工类高端人才回国的政策。在半导体和显示器产业方面,为了缩小技术差距,中国高薪聘请海外人才。中国试图以创新和政策支持为武器,追赶日本等制造业发达国家。
面对中国企业的崛起,日本企业难以掩饰危机感。本刊针对日本60家主要企业进行了关于如何看待中国企业崛起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称中国“在最高端领域与日本的差距在缩小”“人工智能(AI)和物联网等技术创新速度快”。有27%的人回答“日本已经被赶超”,有40%的人回答“日本在五至十年后将被赶超”。
中国企业的强大是否是真实的?接下来,本刊将从人工智能、半导体、工程机械等产业彻底验证中国和日本企业现阶段的实力孰优孰劣。本刊各行业的记者将从企业规模以及技术实力角度来评判日中企业的胜负。无论是出于与中国企业的针锋对决,还是建立互补关系,日本首先需要认真了解对方。通过俯瞰多个产业,或许能发现日本经济的出路。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