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中国各地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 外国人在中国追梦

作者: 来源:admin 关注: 时间:2018-12-02 12:42

改革开放40年 外国人在中国追梦

  亚历山德拉从国家大剧院前走过。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

  波兰姑娘亚历山德拉毕业于波兰格斯克音乐学院小提琴演奏专业,她于2014年到2017年间在中国贵阳管弦乐团工作。之后,在回波兰短暂居住了几个月后,亚历山德拉又再次回到中国,通过考试,成为中国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一名小提琴演奏员。亚历山德拉说,在这里她不仅能和世界各国的出色乐手一起合作,也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音乐形式,向不同的指挥家学习。她说:“我爱中国。”

改革开放40年 外国人在中国追梦

  亚历山德拉(左一)和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同事们在排练中。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改革开放40年 外国人在中国追梦

  图为史德芬(右)在甘肃兰州的生产车间与技术人员交流设备运行情况。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今年48岁的史德芬来自德国,已经在中国西北的兰州生活了十几年,如今是耐驰(兰州)泵业有限公司的国际销售流程经理。 2005年,作为公司交流人员,他第一次来到兰州。2006年,史德芬受德国耐驰集团总部委派,来到兰州的生产基地负责销售管理工作,从此便和这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结下不解之缘。 2009年,史德芬收获了爱情,与一位兰州姑娘结婚,将家安在了中国。在妻子的照顾下,史德芬逐步融入中国社会。十几年里,他和妻子一起去过北京、上海、广州等十几个中国城市,在感受当地风土人情的同时,也结交了很多中国朋友。在他看来,中国的快速发展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远赴重洋来中国“淘金”,不仅有跨国公司的外企高管,更有各行各业的普通员工。

改革开放40年 外国人在中国追梦

  图为在深圳华强北国际创客中心,卫国(右)与一位来自美国的物理学研究者交流。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卫国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从事LED显示屏设计的他7年前来到中国深圳监督产品生产,被这里的环境和风土人情深深吸引,“在深圳呆了1个月之后,我就知道我最终会留在这儿。”几年前,卫国与来自美国、挪威、芬兰等地的成员一起,成立了自己的团队。对他们团队来说,深圳是实现创意的绝佳之地。卫国说:“如果想从事消费电子行业,或者想把自己的产品进行大规模生产,那么深圳就是你的选择。”

改革开放40年 外国人在中国追梦

  图为菲利普(右)在上海蓝带厨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教室内给学员们授课。新华社记者丁汀摄

  56岁的菲利普出生于法国南部比利牛斯地区。1990年,他在法国博讷地区开设了自己的餐厅,经营了15年的时光。在此期间,他还在餐厅开办厨艺课程。 2006年5月,菲利普放弃了餐厅经营,加入巴黎蓝带国际学院的教学团队。因工作需要,菲利普于2014年来到蓝带国际学院在上海的分校——上海蓝带厨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在这里,他负责教授法式料理。“上海真的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城市,我太爱它了。这里汇聚了中国各地的美食,可能是职业的关系,我经常去各个餐馆品尝美食并研究它们的做法。”菲利普说道。“我的学生也经常和我交流中国的美食文化,这让我更加了解中国的底蕴。未来我考虑将这些美食带回法国,让我的同胞也能品尝。”

改革开放40年 外国人在中国追梦

  图为盖博天(左)在景德镇的工作室向一位顾客介绍“陶瓷灯”。新华社记者胡晨欢摄

  今年52岁的盖博天来自英国伦敦,是一名凝聚态物理学博士。2012年末,曾在世界500强企业担任高管的盖博天辞去在新加坡的工作,和几位陶瓷匠人来到中国,共同在江西景德镇三宝瓷谷开办陶瓷工作室。盖博天与伙伴们希望把西方的审美需求和景德镇的制瓷工艺相结合,创建高端陶瓷品牌。经过多年努力,盖博天和伙伴们的工作室已经小有名气,产品不仅远销英国市场,更受到业界人士的认可,在中国沿海地区的陶瓷市场拥有一席之地。未来,盖博天和伙伴们打算做产品展览,把他们的艺术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日益优化的投资环境、更多选择的就业机会……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此工作、学习和生活,这些怀揣梦想的外国人正在中国追逐自己的梦想。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最新图文
  亚欧日报是大型综合日报,亚欧日报网路报是一家大型的网络报电子版,新闻信息涵盖四海五洲,新闻内容五花八门,新闻视角独特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