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流浪地球》或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將於2月5日大年初一正式上映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近日在各地點映,片中劉慈欣式恢宏的想象被具象,營造出令人嘆為觀止的視覺奇觀。據悉,同在2019年上映的國產科幻影片還有《瘋狂的外星人》《上海堡壘》等,《流浪地球》有望率先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科幻影視市場漸啟
根據南方科技大學最新發布的《中國科幻產業發展報告》,2017年中國科幻產業產值超過百億元人民幣,較上年增長13.8%。呈現蓬勃發展之勢。2018年上半年,國內科幻電影整體票房為95.06億元,但其中國產影片僅為8.9億元,佔比尚不足十分之一。
國內科幻影視市場已經形成並初具規模,但是國產科幻電影仍處於弱勢。
幾年前,在《三體》獲“雨果獎”后,業內曾熱議制作出一部高品質的科幻電影,可成為中國科幻下一個裡程碑事件。劉慈欣也曾說:“我最想做的事莫過於把我寫的哪怕一個東西變成一部電影,這個夢想已經很久了”。而科幻電影作為一種高難度、高成本的獨特類型,代表了電影工業的最高標准。
《流浪地球》的橫空出世圓了劉慈欣的夢想,也讓人們看到了希望。“未來事務管理局”創始人姬少亭說:“《流浪地球》在電影制作層面的成功打破了很多的‘不相信’,讓電影人、投資人都看到了中國科幻電影在今天可以達到的高度。”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電影《流浪地球》証明我們可以制作出足夠好的重工業科幻大片,該片“很有可能成為中國電影工業化進程的標志性作品”。
科幻作家韓鬆介紹,目前中國科幻電影版權交易熱烈,科幻電影制作潛力巨大。接下來多部科幻電影陸續上映“極有可能開啟科幻全產業發展的鏈條”。
本土文化是科幻的基礎
在以資金和技術為基礎的電影工業逐步走向成熟之后,科幻電影中更重要的文化與價值觀意義則更加凸顯。
中國科學技術尤其是空間技術的發展與趕超,為我們從宇宙視野審視地球和自身提供了想象力基礎。韓鬆說:“這促使我們仰望星空,開始關注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和生存,想要知道我們究竟是誰。”
深化自我認識的過程,也伴隨著自我表達意願的增強。
有人說這是《愚公移山》的故事,這確實是中國人視角下的關於親情、英雄、故園、家國乃至全人類的故事。
與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進入國際視野、引起熱議類似,科幻電影作為通行於國際話語體系的類型片,以看似跳脫現實的獨特敘事,用更宏觀的視角來審視超越日常經驗的命題,正在為融通中西、文化交流構造語境、搭建橋梁。
在希望、親情等人類共通情感之外,本土文化的表達也成就了這部電影的特殊性。
電影導演郭帆說:“將地球本身帶走的想法,表現了中國人對於土地的情感,這在美國科幻電影中是很難見到的,而文化內核是我們科幻文化的基石。”
科幻終將照進現實
以《流浪地球》為代表的中國科幻電影,有著怎樣的現實意義?
科幻作家陳楸帆說:“這是以中國人所熟悉的情感結構與審美方式去講述一個關於科技、時空、文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故事。”
在電影中,當人類面臨種群消亡的極端情景時,憑借集體合作拯救了地球,將“人類命運共同體”變得真實可感,展示了重建共識、打破藩籬、合作共贏的積極意義。
同時,作為現代文明副產品的科幻,講究的是邏輯自洽和科學精神。而這也正是我國由農耕文明轉型進入現代社會過程中所欠缺的。韓鬆直言,科幻是在給中國“補鈣”
給孩子們的夢想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讓未來科學的浩瀚星空群星閃耀,而科幻電影對想象力的影響和塑造是顯而易見的。但從《2001:太空漫游》到《星球大戰》系列電影,人們耳熟能詳的基本都是國外科幻電影。
提及他選擇拍攝難度最大的科幻電影的原因時,郭帆的回答朴素且真誠:“我特別希望孩子們能看著我國文化背景的科幻電影長大,這也許可以在他們的心中埋下一顆種子,放開他們的想象力。”
姬少亭相信,科幻是當今中國影視行業乃至文娛領域最具價值的突破點,《流浪地球》很可能成為引領行業演化突圍的作品。但僅有一部好作品是不夠的,郭帆認為,接下來需要接連不斷的好作品承接。
隨著國家現代化進程逐步推進,韓鬆對本土科幻的發展充滿了期待:“中國科幻是迅速復興的古老文明對未來的大膽想象,它的征途將是星辰大海和廣闊未來。”
南方科技大學科學與人類想象力研究中心教授吳岩認為,《流浪地球》讓我們在追趕好萊塢大片的路上“絕對看到了希望”。但在矛盾沖突、場景創新上仍存在一定差距,彌補差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眾多導演、編劇繼續努力,追趕狀態仍然是進行時。
(責編:池夢蕊、鮑聰穎)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