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中国各地 > 中国县市 正文

介绍: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

作者: 来源:admin 关注: 时间:2016-05-13 14:14

  2007年10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甘肃省民勤县进行考察。从上午8时到晚上10时,十四五个小时温家宝没有停歇,他察看当地防沙治沙情况,进入村庄走访农户,与干部群众座谈,研究民勤生态保护、沙漠治理的根本大计。

  民勤,地处石羊河流域最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由于石羊河上游祁连山水源涵养能力降低和中游用水激增,进入民勤的地表水锐减,当地超采地下水灌溉,荒漠边缘以每年3至4米的速度向绿洲推进。目前,仅有一条狭长的绿色通道和武威相连,窄处只有1000多米。民勤,几乎变成沙漠孤岛。

  防沙治沙,关乎民勤的生死存亡,也深深牵动着总理的心。早在2001年7月30日,温家宝就在一次批示中指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此后,他一直关注着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民勤防沙治沙工作,有关批示和指示达11次。每年全国两会,温家宝参加甘肃代表团讨论时,都要了解民勤防沙治沙情况,和代表们共商生态建设的大计。根据总理的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多次到民勤调查研究,制定了石羊河流域治理的规划方案,并启动了应急调水工程。

  温家宝首次来到被誉为民勤生命工程的红崖山水库。这座水库承接了发源于祁连山的石羊河河水,养育着被沙漠合围的30万民勤人民。登上水库大坝,温家宝一边听取水库管理人员的介绍,一边详细询问红崖山水库近几年水位变化情况。当地干部告诉总理,民勤年降雨量只有110毫米,蒸发量高达2600毫米,蒸发量是降雨量的20多倍。举目眺望,汪汪水泊不远处就是绵延的沙丘,温家宝面色严峻,陷入沉思。

  “俗朴风醇,人民勤劳”,民勤以此而得名。民勤的历史,就是一部与风沙战斗的历史。今年4月刚刚建成的民勤防沙治沙展览馆,坐落于“一辈子只干治沙一件事”的全国劳动模范石述柱的家乡薛百乡宋和村。展览馆大厅里,一幅幅真实的图片,一段段传神的录像,记录了民勤人员防沙治沙的艰苦历程。温家宝一一观看,倾听工作人员的介绍。这里面有一组照片,反映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民勤北部湖区每年为国家贡献了800万公斤的商品粮,但也因用水过度埋下了生态隐患。温家宝看后说,这说明了我们的觉醒。

  青土湖在十九世纪末还是一片汪洋泽国,周边草丰羊肥。但在1959年,就完全干涸。如今,这里已是流沙遍地。站在茫茫无际的沙地上,温家宝深情地对面前的干部群众说:“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这决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一定要实现的目标。这也不是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涉及民族生存的重大问题。我们面前就是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是民勤的绿洲把它们隔开了。我们一定要打赢这嘲民勤保卫战”,决不能让两大沙漠合拢,决不能让民勤从地图上消失,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打好三套“组合拳”。一是石羊河上中下游的治理。上游要涵养水源,保护祁连山冰川;中游要加强管理调度,科学合理用水;下游要关井调水,恢复生态。二是通过实施工程、生物、灌溉等措施,兼顾生态、生产、生活,节约用水。三是植树造林,因地制宜,多种沙生植物。温家宝坚定地说,胡杨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只要发扬这种不屈不挠的胡杨精神,一代一代地干下去,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目标。

  为了解决地下水超采问题,民勤县最近几年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地处沙漠边缘的西渠镇煌辉村,已经有一多半的村民迁移到一百多公里之外水利条件较好的地区。来到正在搬迁的农民张兆明家,温家宝盘腿坐在炕上,与村民们聊起了家常。张兆明告诉总理,60年代这里打井只要2米多深,现在要打到18米以下才能出水,连野生植物都死了。温家宝对大家说,搬迁出部分群众,就是为了减轻这个地方用水的压力,恢复地下水位,保护生态。有了植被,沙漠就不会南侵。

  晚上8时,温家宝主持召开了座谈会,同专家、治沙劳模和当地干部共同探讨防沙治沙的措施。温家宝说,民勤治沙工作既起到警示作用,又有示范意义。要把民勤的生态治理作为国家工程,统筹规划,抓紧落实。如果民勤的治沙工作搞好了,绿洲恢复了,说明我们有能力把全国荒漠化的地区逐步治理好。我们要有决心、信心、勇气和韧劲,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民勤不但不能成为罗布泊,还要逐步恢复生态,成为全国节水的模范。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最新图文
  亚欧日报是大型综合日报,亚欧日报网路报是一家大型的网络报电子版,新闻信息涵盖四海五洲,新闻内容五花八门,新闻视角独特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