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五彩巴中”需要由“巴食巴适”“云顶茶叶”等一大批名优品牌支撑。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供需结构升级,品牌引领作用不可忽视。
为更好发挥品牌对供需结构升级的引领作用,推动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日前,我市印发《巴中市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此,记者走访市政府办及市质监局、商务局等部门,就《方案》进行解读。
●出台意义
品牌代表着供给和需求结构的升级方向
在推动供需结构调整升级、助推质量强市方面,品牌打造有何重要意义?
“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未来五年巴中要打造绿色品牌,提升‘五彩巴中’知名度、美誉度,把巴中产、巴中造、巴中景打造成国内外知名品牌。”市政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此,《方案》明确指出,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代表着供给和需求结构的升级方向。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高端化、品牌化等消费特点。但是产品质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比较突出,品牌现状与消费者日益提高的品牌需求有较大差距。
创建品牌,益处颇丰。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给和需求结构升级,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引领消费,提振自主品牌消费信心,更好发挥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物质文化需求;有利于促进企业诚实守信,强化企业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实现更和谐、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主要目标
培育和壮大一批有影响力的区域性品牌集群
品牌建设,质量强市,从量化角度来讲,要达到什么样的主要目标?
《方案》明确,到2020年,培育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7个以上、四川名牌产品20个以上、巴中市品牌30个以上,创建国家级、省级知名品牌示范区2个以上,建成2个以上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培育创建中国驰名商标3件以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8件以上、四川省著名商标20件以上;中国建筑工程国家和省级优质工程奖项5个以上;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个以上,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0个以上;农业“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数量达到400个。培育和壮大一批有影响力的区域性品牌集群。
●重点工作
夯实基础、供需结构升级、宣传推介
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
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方案》涉及市级部门中,牵头单位有16个,配合单位超过20个。各司其职、分工合作成为我市品牌建设的总基调。
A、夯实品牌发展基础
万丈高楼从地起,品牌建设发展,打牢发展基础是前提。为此,大力实施质量对标提升行动、提升检验检测能力、搭建质量创新平台、强化质量人才建设,成为首先考虑的问题。
《方案》要求,大力实施质量对标提升行动,将由市质监局牵头。摸清“巴中造”产品质量状况,掌握“巴中造”产品质量水平,查找“巴中造”产品质量短板,将成为工作重中之重。
“我市优势产品将以知名品牌产品为参照进行对标看齐。引导企业对标先进企业,开展质量改进和技术创新。”市质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将着力解决标准偏低、质量不高、品牌影响力不强等短板问题,推动产品标准升级、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
市质监局将牵头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引用先进计量技术和方法。“除加强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平台建设,还将鼓励民营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本投资检验检测服务。”市质监局负责人说。
市科学技术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搭建质量创新平台方面,将由该局与市质监局牵头,支持和引导高新技术等企业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以巴中经开区置信科技企业孵化器为载体,为开展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支撑。鼓励发展一批品牌建设中介服务企业,建设一批品牌专业化服务平台,提供设计、咨询等方面的专业服务。”
对于强化质量人才建设,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目标明确:将每年组织农产品、食品、药品、工业消费品等行业及生产、流通等领域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在30家规上企业中推行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
B、促进供给结构升级
从生产端入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和新经济增长点,以此推动品牌建设,加强品牌的引领作用。
《方案》指出,我市将实行丰富产品和服务品种,促进农产品品牌、消费品品牌、服务业品牌提升等举措。
如何丰富产品和服务品种,要在供给侧改革中发力。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与市农业局牵头,联合市发展改革委、质监局等部门,支持龙头企业,推进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推出一批新产品,满足消费者差异化需求。鼓励企业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分析消费市场,促进供给有效对接消费要求。
“农产品品牌提升,关键在于生产环境。”市农业局相关人员介绍,将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管理,构建“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监管体系,逐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支持乡村创建线上销售渠道,扩大优质特色农产品销售范围。
在促进消费品品牌提升方面,作为牵头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质监局将围绕《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大力实施产品强质工程,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提高“巴中造”产品的竞争力。支持企业开展战略性新材料研发、生产和应用示范,提高新材料质量。优选一批零部件生产企业,为打造“巴中制造”精品提供可靠性保障。支持重点企业瞄准国际标杆企业,尽快推出一批质量好、附加值高的精品,促进制造业升级。
“我们将实施服务业‘三百工程’,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服务业重点品牌,切实促进服务业品牌提升。”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将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提供高品质养老服务。支持生活服务领域优势企业整合现有资源,打造生活服务企业品牌。实施数字化视听社区工程,提供方便可信赖的家政、养老服务。实施“服务标杆”引领和游客满意度提升计划,遴选、公布一批具有质量领先、公众满意等条件的服务标杆。
C、推动需求结构升级
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作为供需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求结构改革也是品牌提升工程重要一环。如何提振消费信心、推动消费升级、扩大城镇消费,是产品品牌提升绕不过的话题。
“努力提振消费信心,需要市农业局、质监局、工商局牵头,加大产品监督抽查信息公开力度,全面准确发布产品质量信息。”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将会同质检、工商开展“质量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活动,结合正面引领和反面曝光,逐步加大信息开发利用力度。鼓励中介机构开展企业信用和社会责任评价,发布企业信用报告,督促企业坚守诚信底线,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推动农村消费升级,加强农村产品质量安全和消费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农村居民质量安全意识,树立科学消费观念,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产品”写进《方案》。此外,农村市场将开展专项整治,全面清理“三无”产品;不断拓展农村品牌产品消费的市场空间;加快有条件的乡村建设光纤网络,支持电商及连锁商业企业打造城乡一体的商贸物流体系;让农村居民共享数字化生活,释放潜在消费需求等内容,也在《方案》中作了明确要求。
“为持续扩大城镇消费,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将牵头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兴办文化实体,不断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还将实施消费品质量升级计划,鼓励家电、家具、汽车、电子等消费品更新换代。大力开发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系列文化旅游产品。推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融合发展。扩大消费群体,增加互动体验,满足高品质健康休闲消费需求。
D、加强品牌宣传推介
“酒香也怕巷子深”。“巴中造”等一批优质品牌产品,如何扩大影响,达到广为人知的效果?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支持企业拓展市场,显得尤为重要。
为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市委宣传部将与市质监局牵头,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加大“巴中制造”“巴中服务”等品牌宣传推介力度,树立巴中品牌的良好形象。推动中央、省级媒体宣传巴中优质产品,集中包装宣传巴中特色品牌。鼓励引导市、县(区)电视台、广播电台以及平面、网络等媒体,在重要时段、重要版面安排质量品牌公益宣传,积极引入城市广告牌、高速公路广告牌、机场户外广告、微信微博、网络社区等广告媒体和新媒体,集中推介巴中品牌。
为支持企业拓展市场,《方案》明确,将由市商务局牵头,组织企业参加“惠民购物全川行动”“川货全国行”“万企出国门”市场拓展三大活动,举办“巴中造”产品展销会。开展“互联网+巴中品牌”行动,支持巴中电商加快发展,利用电商平台集中展示巴中名优产品,不断提高巴中品牌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保障措施
品牌创建纳入政府考核体系
品牌创建工作,需要众多部门各司其职、齐心协力;需要行业、企业等直接参与者稳中求进。如何保障品牌创建工作积极有序进行,助力我市品牌创建工作?
《方案》指出,将强化组织实施、政策激励、环境营造等措施,切实保障品牌创建工作顺利进行。
“为强化组织实施,将品牌创建工作作为年度综合目标质量强市考核内容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市政府目督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着力构建“政府推进、企业主体、行业参与、社会监督”的品牌工作机制。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细化、明确工作任务,把握总体目标和时间进度,制定有力政策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力争尽早取得实效。
在强化政策激励方面,我市将鼓励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以品牌为基础的商标权、专利权等质押贷款。推动“质量和品牌优先待遇”,在项目规划、融资上市、招商引资、科技研发等活动中,为质量优势和品牌企业提供“同等条件优先”和“优质优价”的待遇。
除此之外,“营造良好环境”也被写入《方案》。要求强化品牌创建要素保障,充分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统筹整合金融、财税、科技、人才等社会发展资源,营造品牌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大幅度提高失信成本。清理、废除制约自主品牌产品消费的各项规定,形成有利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给和需求结构升级的体制机制。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