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中国各地 > 中国县市 正文

【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浙江义乌:从“鸡毛换糖”到“世界小商品之都”

作者: 来源:admin 关注: 时间:2018-12-06 10:19

  视频拍摄:石昊鑫 视频制作:李帅

  央广网义乌12月5日消息(记者 高艺宁)义乌,这座“建在市场上的城市”,在改革开放40年的进程中,经历着蜕变。有人说,义乌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进程的缩影,更是中国全球化、融入世界的缩影。

  

【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浙江义乌:从“鸡毛换糖”到“世界小商品之都”

  夜幕下的义乌商贸新区。(央广网发 赵继能摄)

  从手摇拨浪鼓走街串巷“鸡毛换糖”,到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义乌在40年发展中不断创新突破,如今已经成为拥有铁路开放口岸、空港口岸的国际化商贸城市。

  义乌小商品市场最早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廿三里,1982年9月5日,位于城区的稠城镇小百货市场宣布开放,这是义乌历史上破天荒的第一代小商品市场。

  

【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浙江义乌:从“鸡毛换糖”到“世界小商品之都”

  1982年的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央广网发 郑运福摄)

  如今,坐落于义乌繁华的稠州路上的国际商贸城,是义乌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小商品市场的现代化延伸。整个商贸城拥有单品210多万种,商位7万个,日客流量达20多万人次。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如果你在每个摊位前驻足三分钟,一天逛八小时,那么需要一年多的时间才能逛遍整个小商品市场。

  

【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浙江义乌:从“鸡毛换糖”到“世界小商品之都”

  来义乌小商品市场采购的外国客商。(央广网发 刘士斌摄)

  义乌,也被称为“小联合国”。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是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之一。目前,义乌市场与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每年前来义乌采购的境外客商有近50万人次。“买全球货,卖全球货”的国际化格局初步形成。

  义乌也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创业城市。30年前,义乌以小商品为支点,撬动着世界大市场。而如今,在创新创业的时代浪潮中,义乌又以电子商务为支点,继续引领着线上小商品的潮流。

  

【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浙江义乌:从“鸡毛换糖”到“世界小商品之都”

  中国网店第一村——义乌市青岩刘村。(央广网发 崔元芳摄)

  义乌市江东街道青岩刘村被称为“中国网店第一村”。经过10多年发展,网店从2008年的100多家,发展到现在超过4000家,营业额也在2017年突破了60亿元。无数草根创业者的梦想在这个面积仅有0.28平方公里的村庄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浙江义乌:从“鸡毛换糖”到“世界小商品之都”

  2014年11月18日,“义新欧”班列首发。(央广网发 王建明摄)

  2014年11月18日,义乌至马德里的“义新欧”中欧班列开通,义乌是“义新欧”中欧班列的始发地。

  作为“一带一路”早期建设成果,目前,“义新欧”中欧班列已经成为运行线路最长、途径国家最多、中国制造元素最鲜明、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班列。截至2018年10月20日,“义新欧”中欧班列已往返运行532次。

  

【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浙江义乌:从“鸡毛换糖”到“世界小商品之都”

  1977年,从事“鸡毛换糖”的义乌农民。(央广网发 金福根摄)

  2017年,一部反映义乌商人创业故事的电视剧《鸡毛飞上天》火遍了大江南北。剧中的村长陈金水说,“鸡毛最贱,可它养活了我们的祖祖辈辈;鸡毛最轻,可有点儿风它就能飞到天上去。”

  在以前,义乌农村一直有“鸡毛肥田”的习惯。为了收集鸡毛,义乌农民常在冬春农闲季节走村串巷,摇着拨浪鼓“敲糖换毛”。如今,传统的红糖制作技艺已经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鸡毛换糖”的故事也成为了义乌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印记。

  “鸡毛换糖”代表的是一种毫厘争取,积少成多、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和百折不挠、善于变通、刻苦务实的实干精神。40年来,义乌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发展之路,秉着对“鸡毛换糖”精神的传承与延续,演绎了一次又一次“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义乌特色发展奇迹。

  (以上图片由义乌市委宣传部提供)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最新图文
  亚欧日报是大型综合日报,亚欧日报网路报是一家大型的网络报电子版,新闻信息涵盖四海五洲,新闻内容五花八门,新闻视角独特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