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有钱挣,天天都是好日子喽!”冬日暖阳下,贵州望谟县乐旺镇坡头村村民唐守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如今,靠在村里花椒种植基地干活,她和老伴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2020年全家脱了贫,干劲越来越足。
坡头村山多地少,由于基础弱、缺产业,一度是深度贫困村。到2019年底,全村还有28户134人未脱贫。
攻坚最后的贫困堡垒,县里实施挂牌督战。县扶贫办副主任刘恭利来到坡头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稳定脱贫根本靠产业,村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花椒产业。”刘恭利坦言,专家把脉,选准了脱贫产业,可花椒树两年才能见收成,前两年咋办?
“长短结合兴产业,花椒可以种,但要换个种法!”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达成共识,引导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龙头企业提供花椒苗和技术服务,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共同发展。2020年,全村种植花椒560多亩。
长线产业选定了,短平快产业怎么选?坡头村因地制宜,瞄准了村民有经验、有基础的小黄鸡、小黄豆、小菌子、小青椒、小捧瓜“五小”产业。修生产路,建蓄水池,搞培训,拓销路,增收效果立竿见影。2020年初,村民滕国昌在自家7亩花椒地里套种黄豆、稻谷,秋收一算账,收入了1万多元。
长短产业结合,2020年坡头村扶贫产业实现全覆盖,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超过1.1万元,稳住增收脱贫的“基本盘”。
一手兴产业,一手促就业。应对疫情冲击,2020年春节刚一过完,坡头村就成立了就业指导队,全力稳住村民的务工收入。刘恭利带队挨家挨户排查走访,第一时间联系务工企业,点对点输送务工人员返岗。村民张洪成和妻子乘坐包车,到浙江余姚市找到新工作,张洪成说:“现在我在一家包装公司上班,包吃包住,每个月有3000多元工资,脱贫致富稳稳的!”2020年坡头村外出务工人数达到715人。
脱贫成果如何巩固?望谟县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将所有脱贫户及边缘户纳入防贫扶助险参保范围,对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重点监测。村民杨顺才2019年做了一次大手术,劳动能力减弱,被纳入重点监测户,如今帮扶措施让他对生活充满信心:“村里安排我当网格管理员,我老伴当上保洁员,俩人一个月收入2400多元。”截至目前,坡头村的公益岗位已安排20余人就业。
“端稳务工饭碗,还得动态跟进,做好服务。”刘恭利说,村里每周都通过微信群、电话回访等形式,与务工人员保持沟通,确保稳岗就业。扶产业促就业,村里强化花椒品牌建设、订单销售,鼓励村民扩大种植面积,预计花椒成熟后每亩能增收5000多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村里依靠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的帮扶项目,加强致富带头人培训,38位返乡农民工、大学生成了村里能人。刘恭利感叹,“有了这支不走的队伍,新一年坡头村的脱贫产业会更兴旺,乡亲的日子定会更甜蜜!”
延伸阅读
经过8年持续奋斗,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
黑龙江林甸县渔香玉米合作社推进全产业链增值
科技种粮底气足
本报记者 郁静娴
隆冬时节,黑龙江林甸县红旗镇永胜村里,一场别开生面的包豆包活动正在进行,邻里乡亲三五结伴,换上围裙、套上手套,凉水和面,豆包出锅后色泽金黄,咬一口,软糯筋道……
“好玉米包出好豆包,这玉米黏性高,不仅可以磨面,还能制药呢。”渔香玉米种植合作社理事长王正义得意地说。
渔香玉米合作社成立已有9个年头,社员从十几户增长到4200多户,经营总面积达到4.6万亩。王正义说,2020年立秋后,受台风影响,部分地块玉米倒伏,可年底一算账,总产量3万多吨,亩效益还比上年翻了一倍,“减产不减收”,奥秘就藏在这一粒粒玉米里。
“种粮还得靠科技!我跟着合作社种了两年,每年一亩地少说也能增收150元。”村民张金福尝到了甜头:合作社统一供种、送技术,地里不打药、施有机肥,订单收购,每斤比市场价高一毛钱。目前,合作社玉米绿色种植面积发展到8000多亩。
为什么要发展绿色玉米?王正义坦言,林甸县地处松嫩平原北部,是天然弱碱地,积温条件适宜种玉米。但这些年,有的农民化肥、农药越用越多,生产成本增加不说,土壤也变得板结。“咱得利用好地理优势,把化肥农药减下去,让玉米质量提上来!”王正义“盯”上了一家一户房前屋后的农家园,不再大水大肥,转成节肥节药。
合作社在大田推广有机模式,牧草轮种,深耕深翻,追施农家肥,土壤结构逐年改善。合作社还与黑龙江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合作,设立工作站,请专家对玉米品质进行检测。“连续两年药残零检出,再过两年,就能取得有机认证。”王正义高兴地说。
怎么种粮更赚钱?王正义觉得,光靠“原字号”还不够。这几年,合作社研发了玉米黄金米、玉米高筋粉、糯玉米粉、玉米面条等8个深加工产品,“拿玉米胚乳来说,4斤玉米出1斤胚乳,加工成本不低,但折算下来,每斤玉米至少多挣5—7毛钱,农民每亩增收150—230元。”收支账一算,农户心服口服。
2020年,合作社的新产品亮相全国农交会,“我们推出的这几种产品制作方便快捷,而且营养价值高,很受城里人喜欢。”合作社销售经理高天为大家介绍。
严把质量关,延长产业链。2020年,合作社与中粮集团、北大荒集团签订了共计3万吨优质玉米深加工产品购销协议。前不久,还跟一家餐饮连锁企业合作,创立了新品牌。王正义说:“好产品还要好口碑,咱们的玉米也要在全国打响牌子!”
如今,王正义对种粮信心十足,2021年,合作社打算扩大玉米种植规模;在玉米加工基础上,开发小麦、红小豆等深加工产品;在一些旅游景区设立档口店,推动产业“接二连三”,带动更多种粮农户增收致富。
延伸阅读
2020年,我国粮食再获丰收。全国粮食总产量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连续6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收获沉甸甸的“十七连丰”。粮食连年丰收,稳民心,提信心,为我国应对风险挑战、稳定经济社会大局发挥了“压舱石”“稳定器”作用。
四川丹棱县梅湾村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整治
宜居乡村面貌一新
本报记者 王 浩 李晓晴
青翠群山环抱着四川丹棱县齐乐镇梅湾村,乡间小道盘山蜿蜒,一栋栋农房点缀其间。
“我家第一名!”不久前一场“优美庭院”评比在村里开展,20户农家脱颖而出,村民邱建明家拔得头筹。
“环境好了,心里也敞亮。”说起自家庭院,邱建明满脸笑容,“院坝宽敞整洁,房前屋后种上花草,杂物摆放得整整齐齐。拿了奖有面子,现在大家都争着看谁家干净。”
让家家户户干净起来。2017年,在外打拼多年的雷行建,担任了梅湾村党支部书记。看到村里脏乱差的环境,他下定决心,搞一场村庄“大清洁”。经过走访调研,村里决定从清洁庭院干起。雷行建说,“村里聘请专家指导农民如何布置盆景、摆放物件,村民们的生活习惯逐渐改变,环境一下子清爽多了。”
“小家”美了,村子这个“大家”也得美起来。从2018年开始,丹棱县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难题。在县里的支持下,村里聘请保洁员分段负责,垃圾有人管;建了60多个垃圾池,垃圾有地放;每家每户发放多个垃圾桶,垃圾能分类。目前村里形成了“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垃圾基本看不到了,我们打心眼里满意。”邱建明感慨。
污水咋收集?如何处理?农村污水处理是老大难。“关键要因地制宜。”雷行建说,梅湾村结合改厕、改水,铺设管网,解决了农村污水收集难题。一座座小型简易污水处理设备落地。居住分散的村户,建起了生态湿地池;居住集中的,配置了小型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此外,畜禽粪污制作沼气或经处理后还田,实现循环利用。
一簇簇美人蕉从竹篱笆探出头,走近一瞧,原来是污水生态湿地池。“污水排进池子里,经过厌氧处理、植物过滤吸收后再排放,污水变成清水了。”雷行建介绍。
农村污水处理设备需要投入,村民接受吗?“一套设备算下来,每户平均成本3000元左右。”雷行建说。为了激发村民积极性,县里出台奖补政策,每户补贴2700元左右;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党员带头示范,村民积极响应。如今,村里建成生态湿地池300多个,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26套,全村污水处理率达到了95%。
守护青山绿水,更要建立长效机制,让村子从“一时美”到“时时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动员村民主动参与其中。”雷行建介绍,“我们把环境整治写进了村规民约,选了乡风文明理事长负责监督,设立公益岗位。”村子干净了,环境好了,村里的笑声越来越多。
好环境带来了好发展。梅湾村是个“柑橘村”,全村果园8000多亩,村民收入的80%来自柑橘。村两委为未来设计,要走农旅融合路子:村里紧挨着景区,旅游公路环绕而过,2021年准备建500亩高标准柑橘采摘园,引导村民建民宿,以后来村里的游客,不仅能赏美景,还能采摘、休闲。
延伸阅读
截至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目标任务基本完成,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覆盖90%以上的行政村,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随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快补齐,不断提升的“美丽指数”将带来更多人气、财气,美丽乡村将更加宜居宜业。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