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曾经是几乎无人涉足的领域,如今却变成了各路资金竞相追着的蓝海。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度提及基于普惠金融的发展,让农村金融的热度再度提高。而就在今年开年之时,不少真正下沉至农村地区寻找商机的机构逐渐意识到,农村家庭金融服务将是未来竞争的关键点。目前,中国有2000多个县,8亿多农民。据央行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涉农贷款余额23.6万亿元,占贷款总比重的28.1%,其中农户贷款余额5.4万亿元,农村的金融市场仍具有非常大的拓展空间。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所做的一个调查显示,在中国农村,16.8%的人认为需要钱,56.8%的人表示资金很紧张,而农户认为农村贷款不便利的占69.6%。
与之形成印证的是,《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截至2014年底的数据显示,中国金融机构本外币农村贷款余额为19.4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不到23%,农村村镇银行县域覆盖率仅为54%——这意味着大量的农村缺乏最基础的金融服务。贷款难、贷款贵甚至无处贷款的供需矛盾,成为制约中国农村地区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脱贫致富的重大障碍。
对于农村金融而言痛点多多,归纳为三类:其一,农村传统机构效率低下,线上理财平台亟需优质投资标。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审批流程冗长、放款效率低下,资金供应不足;农村典当行、互助会、抬会自有资金不足,风险控制水平落后、无法跨区域配置资金;农村个人放贷、熟人借贷规模小、合规性差,不确定性高;互联网金融平台流量成本高企,亟需拓展优质标的以满足线上投资人需求。
其二,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大量资产无法获得有效识别和合理定价。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消费性金融需求在现有体系下无法有效满足;原料、农机采购、养殖种植、农产品加工等环节的生产性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村信用基础设施差、风控成本高,优质资产很难被有效识别和定价。
其三,农村千差万别,大量资产无法有效获取。不管是社区场景还是供应链场景或是互联网B2B等等场景,对于农村金融体系的资产获取都相对困难,不易获取相应的资产资金管理体系。
由于互联网信息化在推进,移动支付场景在普及,互联网金融在线教育正在走进千家万户,利好三农政策的不断铺展,使得像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在2016年伊始纷纷抢占农村金融市场,瞄准这片互联网金融新蓝海。
近年来,普惠金融政策陆续出台,连连颁布利好消息: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及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曾多次指出,要加强金融对“三农”的支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大涉农信贷投资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会议上正式提出“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互联网+”是与工业、商业、农业、金融业等服务业的全面融合,值得关注的是农业触网新模式出现多家农业上市公司开始在农资电商、农业信息化、农村互联网金融三大领域力。传统银行、分行、供销社以及互联网金融平台也纷纷进军农村金融市场,其中专注三农领域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也加大了掘金力度,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继续毫不放松抓好“三农”工作,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深化农村改革,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着手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只是作为发展三农金融的有力推手之一。实际上,农村市场一直缺乏传统金融体系的支持,而农村金融体系的供应、需求不平衡,导致资金不能有效的供应。对于农村家庭的金融需求,业界似乎已经达成共识,事实也证明农村金融痛点多多。虽然近年来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三农金融,但三农互金也面临着传统三农金融参与主体不足、三农资产的风险识别和定价以及三农资产的大规模获取等三大问题,唯有做好“五化”,即移动化、流程化、便捷化、智能化、场景化才是三农金融的破局之道。
有业内人士表示,农村市场潜力很大,其中农村家庭式的创业者是此前传统金融关心较少的领域。将这些有金融需求的家庭作为目标客户群,也是未来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点。
主要的流程包括确权,经过土地经营权抵押、对土地权属关系进行确认,然后还要确认土地的变现能力,在风控方面首先要看第一还款来源,按照其经营方式通过研究判断其还款能力。
金融上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在合规发展的同时,从风控、风险等方面严谨审核把控。只有当所有的金融机构、电商公司、互联网金融平台等机构承担起金融支持农村的责任,发挥更大的农村金融支持,加强农村金融支持外,还要补足金融对农村市场的短板,才有可能转变农业发展的的方式,逐渐提高整个农业现代化金融经济的覆盖性。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