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中国各地 > 中国农村 正文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沛县经验

作者: 来源:admin 关注: 时间:2019-01-11 11:30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颜子舒)农村环境、生活垃圾的治理,是城乡生态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解决环境的“顽疾”,补齐环保的“短板”,是农村生态宜居的第一步。据了解,2012年以来,徐州沛县率先建立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初步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出路问题。2017年6月,徐州沛县被住建部确定为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其中大屯街道被省住建厅表彰为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道。2018年7月,徐州沛县被省住建厅确定为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创新示范项目,全县18个涉农镇(街道、场)全面推动该项工作,“户分类、村收集、镇回收、有机垃圾生态处理”的运作模式初步形成。徐州沛县垃圾分类工作被中宣部列为2018年重点新闻选题,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媒体相继宣传报道沛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2018年11月,省住建厅组织全省13个设区市、79个涉农县(市)区在沛县召开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现场推进会。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沛县经验

现象

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大变革

据了解,沛县农村生活垃圾采取“两分法”方式进行,镇政府为每家每户配备两个密闭垃圾桶,由农户按“可堆肥垃圾”和“其他垃圾”为标准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易学易用、易记易分,很接地气,切合沛县农村实际。农户将“可堆肥垃圾"和“其他垃圾”两类垃圾投放后,保洁员利用收集车定时上门分类收集,“可堆肥垃圾”就近送至分类处置中心(阳光堆肥房或沼气设施),“其他垃圾”经中转站压缩后送至焚烧发电厂进行无害化处理,做到了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和生活垃圾收运“不落地”。

采取“一村一建”或“多村合建”的模式,按照“服务半径3公里、覆盖3-4个行政村,服务人口8000-10000人”的标准选址,发酵工艺统一设计、施工和建设,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建设阳光房,不搞一刀切,避免重复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沛县模式”。2017年以来,各镇(街道、场)分别建设了适合小型自然村的1.0版阳光房,适合覆盖3-4个行政村的2.0阳光房,适合产业化的3.0版阳光房和4.0版阳光房四种模式。阳光房屋顶安装透明玻璃,利用自然光提高堆肥温度,加入微生物菌剂辅助发酵助热,堆肥时间由半年缩短至2-3个月。同时配套建设通风和保湿除臭系统,有效去除苍蝇、臭味等。有机垃圾成肥后,由专业公司、农业合作社用于制作有机肥辅料或直接还田增肥。据测算,1吨可堆肥垃圾经过阳光房处理后,可产生30%的有机肥,经省农业部门检测中心检测,有机质含量达60%,且氮磷钾含量较高,适合还田。在五段、安国、鹿楼、张寨等镇建设沼气池设施,通过厌氧发酵工艺处理可堆肥垃圾,实现了沼渣、沼液还田,沼气惠及附近群众,达到了良好效果。

目前,全县已建成47处垃圾分类处置设施,其中34处阳光堆肥房、13处沼气池设施,日处理可堆肥生活垃圾近30吨左右。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沛县经验

经验
“金点子”提高村民积极性

沛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经验在哪里?根据人口规模、地域远近、经济发达程度等因素,2017年在全县10个不同类型的乡镇开展先行试点,逐步摸索积累工作经验,至2018年12月底,在全县18个镇(街道、场)的188个行政村开展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行政村覆盖率达58%,“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已初步建成。

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离不开资金的保障,在建立“三个1元”垃圾收运体系资金筹集模式的基础上,垃圾收集分类员、分类车、阳光房设施建设等硬件设施建设快速到位。同时垃圾分类员培训到位,垃圾分类员绩效工资增加200元到位。在农村垃圾分类后端处理上,积极打造垃圾分类产品产业链,利用市场化手段引进有机肥生产企业及种植大户使用,在打造产业链良性发展上下功夫。对每处阳光堆肥房按建成并运行验收后进行额外奖补,有效保障全县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的有序推进。

定期对镇环卫所工作人员、村干部及村民代表进行培训,提高村民分类投放的自觉性和准确性。同时采取了丰富多样的激励措施,沛城街道对农户分别设置很好、较好、一般、较差4个档次,设立“点赞墙”“红黑榜”,对做法优异的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大屯街道推行垃圾分类积分制度,对每户分类的垃圾称重并记录积分,积分可用于兑换生活用品,对年度积分超1万分的,直接奖励空调或彩电1台。五段镇采取“直接购买”方式,设置“荣誉榜”鼓励百姓源头分类,同时按照0.08元/斤直接奖励保洁员和农户。从而提高了村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形成了懂得分、方便分、愿意分的良好氛围。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沛县经验

思考

走出3条环保新路子

走出一条实现垃圾减量化的新路子。据测算,在农村生活垃圾中,可堆肥垃圾占农村生活垃圾总量的30%左右。以大屯街道安庄村为例,该村阳光堆肥房可辐射4个行政村,服务1万人左右。据统计,每天村内分拣员收集的可堆肥垃圾0.8吨左右,用于生产有机肥,全年近300吨的生活垃圾无需焚烧或填埋,在源头上实现了减量化。五段镇生活垃圾分类已覆盖全镇15个行政村,2017年1-11月全镇生活垃圾进场量为5927吨,2018年1-11月全镇生活垃圾进场量为4937吨,同比减少990吨,垃圾分类源头减量达17.6%。据此测算,到2020年沛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后,日处理农村可堆肥垃圾能力达100吨,年消减农村生活垃圾量约4万吨,按目前生活垃圾处理费48元/吨并折算转运费用,每年可为政府节省资金近500余万元。

走出一条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新路子。通过堆肥产生的有机肥料,部分由百姓回田增肥自行消耗,部分送至有机蔬菜外延基地、千亩芦笋农场、宋庄百果园家庭农场等种植大户使用。到2020年达到规模化后,依托江苏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产业化营运,逐步打造由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到有机肥生产利用的循环产业链,完全产业化后,通过阳光堆肥可生产有机肥近1万吨/年,经济效益约200万元,实现农户分类积分奖励、市场化效益反哺及政府节省资金奖补的良性循环。

走出一条提高百姓生态环保意识的新路子。通过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使百姓的环境卫生意识不断增强,生态环保意识也随之提高,由原来的被动行为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参与。在安庄、潘阁、任庄等村有些老党员、老干部义务担当起环境卫生督察员、垃圾分类志愿者,共同维护村庄环境,传递保护生态环境的正能量,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群众基础越来越牢固,彻底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现象,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最新图文
  亚欧日报是大型综合日报,亚欧日报网路报是一家大型的网络报电子版,新闻信息涵盖四海五洲,新闻内容五花八门,新闻视角独特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