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戚晨
日前,山东企业“走出去”境外投资并购论坛在济南举行。与会嘉宾分别从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概况、交易流程及策略、跨境融资解读等专业层面分析了中国企业“走出去”面对的挑战及应对方法。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步伐正在加快,各行各业都在全球布局市场,寻找机会,中国企业国际化正在进入‘新常态’。在新机遇面前,越来越多的山东企业选择到境外投资并购,山东企业在中国企业境外投资中所占比例也在逐年升高。”作为此次活动组织方的北京大成(济南)律师事务所主任项浩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山东企业海外收购、并购势头强劲。
实力
近日,中国知名纺织品制造商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宣布将收购法国轻奢品牌SMCP SAS多数股权,旗下San-dro、Maje、Claudie Perlot三大轻奢服饰品牌将成为如意系品牌。导报记者了解到,不仅仅是如意一家,中国多家有实力的纺织企业都将视野放到了海外。在2015年就有新秀丽18亿美元收购Tumi,歌力思(603808,股吧)2.4亿元人民币收购Ed Hardy等大手笔收购活动。
“选择收购、并购海外企业、生产线和国际品牌的中国企业,大多具备‘出海’的实力,都已经在这个行业内做到了前几名。转型走向国际也是为了提高企业的自主品牌形象,提升产业价值,所以‘走出去’意义非凡。”北京大成总部高级合伙人、大成全球副主席、中国区CEO肖金泉对导报记者说,他在2003年就已经看到中国企业未来的成长之路,国际化是必然趋势,他在给不同企业做境外投资并购辅导的时候,说的最多的就是建议企业老板一定要有国际大局观。
“直到传出收购消息前,山东如意(002193,股吧)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但它在中国纺织行业内着绝对的领导地位。所以中国企业‘走出去’一方面是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考虑,另外对于整体品牌知名度等‘软实力’的提升有着巨大的推动力。”肖金泉说,中国纺织、服装类企业的终端产品,无论是设计实力还是国际影响力都无法与法国、美国、意大利等国际品牌抗衡,突破纺织行业的“天花板”,需要通过收购、并购等方式,缩小与国外时尚行业的差距,并实现企业本身研发水平、加工工艺等整合升级。
借力
“我对山东企业并不陌生,德国的很多制造业企业和高科技企业都曾经有中国的客户前来造访,而现在这些客户可能已经变成了这些德国企业的股东或者老板。”论坛上,大成律师事务所柏林合伙人Dr.Hermann Meller博士与导报记者聊起中国企业到德国进行投资的现状时表示,近3年,中国企业到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诸多国家投资的比例和资金都呈几何倍数上涨。
面对这样的趋势,DR.Hermann Meller建议中国企业应该更趋理性地寻找适合自己的专业化中介机构或律师事务所,从而让海外投资、收购、并购等交易的完成更为顺畅。“单纯凭借中国企业自身的力量,走出去的步伐还有些踉跄,如果能够有一根坚强有力的拐杖作为支撑,这将让走出去的步伐稳健很多。
“我接触过一家在齐齐哈尔生产猎枪的企业,这家企业在国内已经是顶尖企业了。当他们与我谈如何发展的时候,我告诉他们可以去意大利收购一家该领域的设计公司,这样可以直接解决顶端设计的问题。负责人听后立刻按照我们设计的线路进行海外合作,并获得了良好的发展。”肖金泉对导报记者说,“走出去”的企业迫切需要第三方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他们不仅仅是听取意见和规划,更重要的是在流程和项目实操上需要细节性的服务。
导报记者注意到,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的确面临着各种具体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在对国外政策、经济、法律等条款并不了解的情况下,很多方面都会“吃亏”。因此一家能够提供全程服务保障的中介机构,将为企业“出海”规避很多风险和危机。
准备
企业“走出去”的途中,并非一路鲜花,同样也布满荆棘。在海外市场开拓初期,不少非公有制企业面临着融资难、人才匮乏、国际化经验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有实力的企业,目前已经意识到要选择第三方服务机构作为‘走出去’的顾问,这给中介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促使我们综合研究企业‘走出去’目的地中国家和地区投资环境情况的变化趋势,为国内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更加科学的咨询服务。”项浩对导报记者说,大成律师事务所在全球有7300多名律师,在50多个国家建立了141个代表处,就是为了主动强化与国外先进咨询机构等中介机构的合作与联系,并不断吸收国外先进的咨询服务理念和方式。
“山东企业在从事海外投资时,事先应充分认识待收购品牌的价值,是否值得企业花重金收购;其次,要在部分收购和整体收购之间做出抉择,若整体收购,企业需要具备运营大品牌的能力与海外市场的把控力;最后,要了解品牌所在地与收购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商业规则。国内企业对国际品牌进行整体收购,面临的一个主要风险是对海外市场的不熟悉,在并购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种种细节问题而使并购功败垂成,并购成功后的整合过程中也会遭遇各种阻力。”山东省商务厅境外投资处处长张国亮对导报记者表示,山东企业“走出去”前可以接受专业第三方机构的前期评估,做好充分准备;中介机构也应发挥特色优势,帮助“走出去”的企业降低运营风险。
(责任编辑:张振江 HN061)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