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剑指“云化” 掘金万亿级企业市场
李凡
在全国工商联“2016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排行榜上夺得头把交椅的华为,向外界描绘了面向未来进一步做大做强的路径。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于2016年6月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到,华为下一阶段的目标是,2020年营业收入超过15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1万亿元)。华为2015年营收608亿美元,这就意味着,“十三五”期间,华为营收要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增长1.5倍。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任正非曾经说过,当前4K/2k/4G和企业、政府对云服务的需求,使网络及数据中心出现了战略机会,这是华为的重大机会窗。华为要敢于聚集力量,密集投资,饱和攻击,扑上去,撕开它,纵深发展,横向扩张。
华为副董事长、轮值CEO胡厚崑于2016年8月31日在“华为全联接大会”上表示,“到2025年,所有的企业都将用到云,85%的企业应用将部署在云端,未来,企业云将成为云化的重点,这是华为的重大机遇。”
华为副董事长、轮值CEO徐直军也于2016年9月1日表示,“做企业最怕市场不变化,有变化才有机会。当前,全球企业的IT架构都在走向云化,这对华为来说是重大市场机遇。”
欲作“云的2.0时代”引领者
华为早在2007年就提出“端、管、云”战略。简单理解,所谓“端、管、云”,一是谁控制了终端,谁也就控制了信息化的大市场,二是建立足够粗壮的“管道”,让终端跑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三是最终让更多的计算能够在云端运行。
华为原本是一家以电信设备为主营业务的制造企业,为推动“端、管、云”战略的实施,2011年成立的消费者BG、运营商BG和企业BG,也就分别对应了“端、管、云”战略。
当然,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兴起,华为的“端、管、云”战略也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胡厚崑提出,未来“智能社会有三大特征,一是万物感知,二是万物互联,三是万物智能”,而实现这三大特征的基础,就是拥有更加先进的ICT技术;在未来智能社会,“终端是万物感知的触角,网络联接万物,云则是万物智能的源泉,与此对应的是全面协同的‘端、管、云’架构。”
“机器与人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从大型机时代的几公里、PC机时代的几米,到智能手机时代的几厘米,再到可穿戴设备时代的几毫米。最后,可植入的智能设备将让人、机融为一体。5到10年内,将出现各式各样的多场景、自适应的智能终端,智能手机只是其中一种。”胡厚崑认为,未来,所有的人和物都可以感知环境,成为智能世界的人口。
同时,未来的光缆和无线网络将提供无处不在的超宽带、低时延的网络联接,“在4G移动网络条件下,理论上可达到50毫秒的时延,这个速度对于网络运行VR、AR类应用还不够快。未来5G时代,理论上网络时延可达到1毫秒,今天无法实现的很多应用,都有希望实现了。”
另外,未来分布在全球而又相互联接的计算机,将汇聚智能社会的海量信息,在云端生成一个“数字大脑”,这个“数字大脑”将是实时进化、永不衰老的。
胡厚崑强调,正是基于这些理解和假设,华为才一直致力于打造智能社会的“端、管、云”技术架构,并将之视为华为重点投入的战略方向。
华为方面认为,过去十年,谷歌、亚马逊、滴滴、Airbnb等企业,是“生于云的一代”,这些企业开创了“云的1.0时代”,利用云技术、云架构实现资源共享,创造了颠覆性的商业模式。目前,这些颠覆者的成功已经唤醒各行各业。下一个十年将是“云的2.0时代”,在这个时代企业将成为“云化”的主角,各行各业都将在“云”中成长,各种“行业云”将兴起。
“进入‘云的2.0时代’,企业将成为主角。在塑造‘云的2.0时代’的过程中,企业应该坚决进行数字化转型,坚定不移成为数字化企业。”徐直军明确指出,“要成为数字化企业,首先要实现企业的人与人、物与物以及人与物的全联接,同时也要把企业的员工、客户、合作伙伴、供应商连在一起。企业要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开展运营。另外,把实时决策融入业务流程,实现自动化,使企业运营更简单、高效、智能。”
面向行业云和企业云市场的优势
正是由于华为在“管道”建设方面的出色表现,华为在过去十多年得以逐渐超越爱立信、诺基亚等巨头,成为世界领先的电信设备提供商;同时由于看准了智能终端的价值,华为在过去数年快速崛起,成为了全球前三、中国第一的手机厂商;现在,在全世界企业的数字化浪潮中,华为开始拥抱“云化”,投身规模更大的企业级市场。
业界普遍的看法是,在全球范围内,运营商电信设备和智能终端都是数千亿美元级别的市场,而企业业务市场则是万亿美元以上级别的市场。
而华为IT产品线总裁郑叶来在“华为全联接大会”上表示,目前,只有20%的企业应用运行在云端,“我们认为企业应用向云端迁移的速度将不断加快,预计2015年将达到85%的企业应用运行在云端。”也就是说,企业业务的市场空间正在加速释放。
华为强调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云化”机遇,但华为企业BG总裁阎力大指出,“对企业业务来讲,最大的机会是行业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云’只是众多技术中的一种,行业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需要‘云’的技术,也需要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而华为在‘端、管、云’战略下的协同能力,是全球少有的。”
目前在华为运营商BG、消费者BG、企业BG“三驾马车”中,企业业务是跑得最快的那驾马车。在2016年上半年业务报告中,华为将企业业务进入加快发展轨道的原因,归于“云计算、存储、SDN等主力产品和平安城市、电力物联网等解决方案在公共安全、金融、电力、交通、教育、媒资等市场上的广泛应用”,这大致勾勒了华为企业BG目前发力的重点行业和产品。
目前来看,在企业业务上,华为最看重“云化”机遇。相关研究机构的预测显示,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将由2015年的1750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2039亿美元,2019年将达到3150亿美元。仅仅是企业业务当中的云计算市场,将很快达到与运营商电信设备、智能终端相当的市场规模。
不过,在云计算市场上,当下的全球明星当属亚马逊、微软、谷歌、IBM,中国明星当属阿里巴巴、腾讯等,华为将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在谈到对云计算市场的看法时,胡厚崑表示,在“云的1.0时代”,“只有几朵云在天上飘,可能还是同质化的,到了‘云的2.0时代’,会有几千朵云几万朵云升起来,这将产生不同的技术模式、商业模式、思维模式。”
在华为多位高管眼中,以亚马逊、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云计算厂商,提供的是一种“电商云”,而行业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正在催生技术形态、商业形态不同的行业云和企业云,这才是华为在“云的2.0时代”的重大机遇。
徐直军认为,对于“电商云”,华为可能没有任何优势,但对于行业云和企业云,华为过去28年与各行各业打交道,更加了解行业和企业,这将成为华为的优势。同时,徐直军指出,云市场是如此之多元化,面向未来的竞争不是太多了,而是有实力的竞争者太少了。
市场策略坚持“生态圈”理念
相对于以直销为主的运营商电信设备市场来说,企业业务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市场,华为将采取何种市场策略在这块市场攻城略地?
据了解,华为2010年开始筹备独立运作企业业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企业业务可能是与运营商市场完全不同的市场,需要多方合作、共同开发,但是华为并不清楚多方合作的分工界限在哪里。
公开报道显示,华为企业BG于2011年成立以后,立即吸引了一大批渠道商和合作伙伴,但由于分工界限的模糊,渠道销售推进的并不顺利。这是任何一家企业在开展新业务的时候都可能碰到的弯路。直到2012年,华为企业BG提出“聚焦”和“被集成”的业务战略,也就是说,华为在企业业务市场上“聚焦”提供ICT基础设施,在面向客户的最终解决方案中,华为的产品是“被集成”的,当然,合作伙伴的产品也可以“被集成”,由此,华为企业BG才稳定了自己的合作伙伴体系和渠道代理体系。
此后,华为进一步明确了“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的原则,这让合作伙伴、客户进一步坚定了与华为“在一起”的信心,也让华为“生态圈”呈现快速扩张趋势。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华为企业业务中国区的合作伙伴数量已从2012年的500家增长到5200多家;其中,业绩超过1亿元的合作伙伴20多家,金银牌合作伙伴总数超过600多家,国内TOP10的集成商都已与华为企业业务中国区展开了合作。
业内人士指出,当今的企业IT市场,实质上已经变成“生态圈”与“生态圈”之间的竞争,谁的“生态圈”半径更多、关系更牢固,谁的“生态圈”也就可以收获更多市场份额和商业利益;华为通过“被集成”“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等策略,与“生态圈”一起深入各行各业,共同面对客户、有钱一起赚的理念是非常成功的。
华为企业BG中国区副总裁(销售)杨萍近日也表示,2016年年初推进建设的智慧城市生态圈、ISV生态圈、云生态圈、分销生态圈将成为华为企业BG继续快速扩张的重要动力。
在2016年“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多位高管重申了华为企业业务“被集成”和“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等理念,并宣布了在海外市场上与主流电信运营商共同开发“云化”市场,以及在国内市场与“生态圈”合作伙伴一起面对数字化转型机遇的市场策略。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