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的中兴事件,曾深深刺痛中国芯片的“软肋”,引发全民关注。国内半导体行业应如何积极思辨?“抱团取暖”或许成为一个探索的新方向。
10月11日,粤港澳大湾区半导体产业联盟宣布成立,试图集结三地优势资源,构建半导体产业生态。澳门微电子协会会长余成斌坦言:“中国长期使用欧美国家的芯片,实际上就是在帮别人做迭代和优化。中国芯片的发展,除了产业配套之外,更重要的是长期投入和积累。”
补齐产业分散的短板
芯片是半导体元件产品的统称,是集成电路的载体,被喻为“现代工业的粮食”。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把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放在实体经济发展的首位,《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也将“推动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发展”作为重点突破口。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国内集成电路产量达到850亿块,同比增长15%;2018年1~8月,集成电路制造业投资增长64.7%。
遭遇“芯”痛后的中国半导体产业正在发力追赶世界水平,但仍面临产业配套不齐全的问题。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巡视员邹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以广东为例,半导体去年的进口额是800亿美元,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需求市场巨大,但没有形成半导体制造业的核心和生态链。”而10月11日宣布成立的粤港澳大湾区半导体产业联盟,便试图集结三地优势资源,形成产业生态圈。
广州市半导体协会会长陈卫向记者分析道:“粤港澳地区的半导体产业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广州擅长集成电路应用市场开发,深圳的集成电路设计业规模多年稳居全国第一,澳门的模拟芯片研发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香港则是对接国际市场和科研交流的重要窗口。”
芯片发展需要长期投入
在余成斌看来,中国芯片的发展,除了集聚优势打造生态圈之外,更需要时间和人才的长期投入。
余成斌坦言:“中国以前一直使用欧美国家的芯片,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这实际上就是帮助别人做产品迭代和优化,而我们自己做的芯片没有人用,就永远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
他进一步表示:“这种迭代的能力要依靠积累,所以芯片的发展不能只追逐风头上的东西,而是要从最基础的东西做起。”
此外,余成斌还提及国内半导体产业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行业的积累更是要靠人才,目前行业人才稀缺,内部出现了一些‘抢人’的情况。” 香港科技园公司总监杨天宠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人才对于半导体行业来说是最重要的,希望能够利用产业生态圈,结合高校和人才资源,推动产业发展。”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不久前的8月16日,工信部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7~2018)》显示,到2020年前后,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需求规模约为72万人,而截至2017年底该产业现有人才存量为40万人左右,人才缺口达32万人;年均人才需求为10万人左右,而我国每年高校集成电路专业领域毕业生中仅有不足3万人进入本行业就业。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