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中国各地 > 中国企业 正文

224家企业入驻保定中关村

作者: 来源:admin 关注: 时间:2018-10-23 11:02

224家企业入驻保定中关村

  在保定中关村创新基地内,许亚杰(右)正用显微镜对打磨片成品进行测定。 李如意摄

  周一早上5点半,许亚杰放下年幼的孩子从昌平的家出发赶往北京西站。8点,许亚杰准时出现在保定中关村创新基地的办公室内,有条不紊地布置新一周的工作。周五晚上,许亚杰再从保定返回北京。这已经是许亚杰最近半年的常态了。

  许亚杰是北京理工大学应用化学博士,在材料学方面颇有研究,此前在日本公司工作。去年,许亚杰与同行在研磨材料制作方面碰撞出火花后,决定共同创业,研发新产品。通过北京中关村的平台,团队决定将研发和生产中心设立在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她说:“一方面这里距离北京相对较近,另一方面这里的中关村元素孕育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许亚杰所在的河北思瑞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于2017年5月成立,现已连续攻克10余项技术难题,申请专利12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谈及自己的专业,许亚杰滔滔不绝,甚至有些眉飞色舞。她介绍,公司主要研发和生产精密研磨抛光耗材,用于电子产品、汽车和液晶面板。针对手机屏幕、后盖、中框配套生产的抛光耗材,成本可以比进口耗材降低至少30%。预计三年之内公司的销售额能够突破1亿元。许亚杰坦言,除了追求经济效益之外,研发过程还体现了研究团队的家国情怀。目前,研发产品可以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此领域的技术垄断,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中创燕园、华凯光子、玄云动力……像思瑞恩这样拥有高端人才研发团队的企业在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比比皆是。截至2018年10月,这里吸引了224家企业入驻,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占比近50%,北京企业占比超过50%。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负责人扈德辉说:“这些高新技术企业落地,影响并有力带动了当地产业技术水平提升和高端人才的集聚。”

  “我们来到保定就是要利用中关村的优势,在这里建立创新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将会像热带雨林一样,为每一个企业提供庇护和养料。”扈德辉向记者表示。

  整个国庆假期张国强都在保定中关村创新基地忙碌,他的团队要入驻保定中关村雨林空间孵化器,他正在购置办公用品。33岁的张国强是保定人,毕业于河北工业大学,一直专注于能源与环境新材料的研发。他决定将自己发明的一项高效空气净化材料制备技术专利在保定落地孵化。他说:“这里不光有好的办公环境,更重要的是给我们提供了保定中关村创新基地的平台优势。”

  扈德辉向记者介绍,成熟的高科技企业一般直接入驻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小微企业往往都是初创团队,甚至是“一个人、一个包”这种类型的“创客”。这些初创团队规模较小,在资金、创业指导等方面都需要帮助,雨林空间孵化器主要服务这类初创团队。雨林空间聘请15位北京、保定两地知名企业家、管理者作为创业导师,为入孵创客提供专业辅导;与13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提供人力资源、法律、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服务;建立12人专业服务团队,制定系统管理制度,力求将雨林空间管理和运营标准化、流程化,为入孵创客提供明确、便捷服务。目前,雨林空间入孵企业28家,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电网、科技服务等多个产业领域。

  针对初创团队的雨林空间,针对较成熟的科技企业的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具有研发、生产需求的企业入驻保定中关村创新基地,保定的创新系统愈发完善。扈德辉介绍,未来保定市与中关村还将联手打造保定中关村创新产业园区,实现中关村落户保定的“三级跳”。

  扈德辉表示,现在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正按照“一中心、一基地、一园区”的协同发展路径有序推进工作,下一步将以国际化视野对接优质资源,通过对保定产业转型和升级的示范促进作用,努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示范项目,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与此同时,“保定模式”也将成为中关村“走出去”的范例,为中关村在京内外其他合作区域设立中关村创新中心贡献借鉴和参考的素材。(记者 李如意)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最新图文
  亚欧日报是大型综合日报,亚欧日报网路报是一家大型的网络报电子版,新闻信息涵盖四海五洲,新闻内容五花八门,新闻视角独特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