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0日电题:改变总在细微间 码商行动为助力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记者 陈听雨
码商,即用二维码收钱的线下商家。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正悄然巨变,不带钱包出门已成为新习惯、新时尚。如今,不管是路边的包子铺,还是菜市场的小摊主,线下的小微商家不用购置扫码枪等机具,只要一张“二维码”就能做生意。近年来,电子商务市场逐年扩增,移动支付并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深度开发,许多金融机构并科技企业借助数字化技术搭起桥梁,以信增信、以信养信、以信授信,在破解小微企业贷款难、保障难问题上做出有益探索。
12月4日-5日,由新华网、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每日电讯联合主办的“2018 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在海南博鳌举行。200多位企业家参加此次论坛,一起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共同探讨品牌强国战略。12月5日,“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码商行动”启动仪式在论坛期间举行。
蚂蚁金服是“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码商行动”的积极响应者。阿里巴巴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视为自身使命,而蚂蚁金服对“码商行动”的助力,正是对这一使命的充分诠释。
码商,即用二维码收钱的线下商家。由于小微商家们能够通过一张小小的收钱码获得账务管理、贷款、保险、理财等一系列金融服务,所以他们形象地把自己称为“码商”。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正悄然巨变,不带钱包出门已成为新习惯、新时尚。如今,不管是路边的包子铺,还是菜市场的小摊主,线下的小微商家不用购置扫码枪等机具,只要一张“二维码”就能做生意。
今年初,支付宝发布的2017年全民账单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5.2亿支付宝用户的移动支付占比为82%。移动支付占比飙升的原因之一是支付宝收钱码的普及。一年来,遍布中国大街小巷的数千万商家,靠这张二维码贴纸实现了收钱环节的数字化。
线下小微商家数量庞大、行业分布广泛,可以说,“码商”是人们日常美好生活的建设者、服务商,是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然而,小微企业依然面对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三座大山”困扰。
从今年5月起,支付宝推出了“码商成长计划”,通过多收多贷、多收多保、一站式进货赊账、“你敢收,我敢赔”等多项服务,为码商群体提供成长和保障两方面的助力。11月份,蚂蚁金服与福州市政府共同举办了首届“天下码商大会“,希冀为1亿小微经营者提供数字化经营工具,实现“一本帐、一盘货、一群客”的服务。
一张二维码,不仅仅是方便商家收钱,也标志着线下商家数字化经营的开端,线下小微企业成为“码商”,成长为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让百姓生活得更加便利,让城市发展得更加美好。然而,线下商家数量庞大、地域离散度高、行业分布广泛,同时他们往往无担保、没抵押、缺乏风控数据,这些原因都阻碍了传统金融方式触达线下小微商家。蚂蚁金服致力于通过自身的科技能力,帮助线下小微商家获得更多平等的机会。
具体而言,可以体现在小微商家的生意成长与生意保障两方面。一方面,蚂蚁金服通过多收多贷(网商贷)、多收多赊(赊账进货)、多收多得(余利宝)、商家芝麻分、多收多免(提现免费)以及小微商家培训课堂(商家服务平台内容版块)等多种服务和产品品台,帮助小微商家更轻松地做生意赚更多钱,助力他们生意的成长。
另一方面,通过多收多保和“你敢收,我敢赔”计划,确保小微企业生意产生的损失能够及时得到合理赔付,解除后顾之忧。
改变总在细微之间。近年来,电子商务市场逐年扩增,移动支付并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深度开发,许多金融机构并科技企业借助数字化技术搭起桥梁,以信增信、以信养信、以信授信,在破解小微企业贷款难、保障难问题上做出有益探索。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产生变化的不仅是支付方式,更是商业模式向数字化经营的迈进。通过一张小小的“二维码”,蚂蚁金服帮助线下商家实现精准营销、拓展业务场景、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让小微商家获得跟多维的金融科技服务,用科技帮助码商实现数字化经营,助力数字城市、数字中国建设,最终推动实体经济升级。
蚂蚁金服提出的“让小微经营者没有难做的生意”的美好愿景,为全球金融普惠工作提供了“中国智慧”,行使了“中国担当”。这一理念与“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码商行动”完美契合。接下来,双方将共同开展行动,为我国小微企业提供一项“中国方案”,让我们拭目以待!
+1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