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各地通报了数起地方统计违纪问题问责处理情况。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地方统计数据造假呈现“源头造假”、“下达”指标、“威逼利诱”等新特点。必须通过综合施策让造假者无处藏身。
统计数据造假新特点
记者调查发现,现阶段统计数据造假呈现以下新特点。
“源头造假”。统计业内人士说,随着统计制度改革与完善,统计数据造假也从报送过程改数据,变为一些地方企业源头数据造假,发现与核查难度加大。这其中包括一些基层领导授意企业数据造假。
“下达”数据指标。少数地方统计、国税等部门为完成“任务”,提前设定数据规模,向企业下派数据指标。据悉,2014年至2015年2月,河南省一地方虚报联网直报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百亿元。该地统计局工业科存在向企业下达数据指标,修改乡镇上报的统计数据的情况。
“威逼利诱”企业配合造假。一些地方竟然以取消优惠政策等“要挟”企业配合造假。“我们公司的多数产品还处于研发和临床试验阶段,还没大规模上市,年实际营业收入1000多万元。”一家生物制药企业负责人说,过去几年,当地统计人员让按他们授意的数据上报营业收入,如果企业不肯,就到企业做劝说工作,甚至“威逼利诱”,称如果企业不配合,当地政府就取消给予该企业的优惠政策,让企业很无奈。
少数新兴行业数据不真实。“我们的一些统计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跟上经济发展的需要。”东北地区一位地级市统计局副局长表示,比如一些新兴行业还没有建立统计制度。当领导要数据时,无奈之下只有根据概念去“套”。“如一些新兴旅游业,旅游局掌握个数,我们大概有个数,两家单位碰一下,数据差不多就出来了。”
缘何难以彻底杜绝
尽管社会对统计数据造假“人人喊打”,各级政府也加大查处和惩罚力度,但依旧难以彻底杜绝,究其根源,主要是一些地方存在干预干扰统计工作的情况。
部分基层统计工作人员表示,独立、真实的统计,是对统计部门的客观要求,这是职能定位决定的。但是,部分地方干部为了数据好看,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干预干扰统计工作。
“你不听,人家就换掉你,更别想升迁调动了。”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统计人员告诉记者。
一位基层经济运行管理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有的上级领导会围绕投资总额、工业增加值等核心指标确定任务,必须完成。同时有的省份城市之间GDP排名竞争激烈,有的数据一看就知道有水分。
不少基层干部表示,要保证数据真实客观,必须杜绝外部对统计部门的干扰。目前,地方统计部门人财物均归各级地方政府管理,国家统计局只是进行业务指导,有时很难避免干扰。
一名基层统计人员表示,虽然法律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独立行使统计调查权、统计报告权和统计监督权,但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完全得到落实。对于数据造假行为,统计部门有时很难执法和处罚。“我们也没啥办法,在基层,统计部门是一个相对弱势的部门,我们有时还得求着企业填报数据。”他说。
遏制造假需标本兼治
专家认为,针对基层统计数据造假行为,应查处典型案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对地方党政主要负责人进行追责,尤其是在升迁调动上,实行“一票否决”。有关部门在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邮箱等线索收集渠道,完善失信企业公示平台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加大对统计造假行为查处和曝光的力度。
与此同时,应以强大的技术手段防止统计数据造假。部分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建议,进一步加强统计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加强落后地区单机单网设施和远程监控设施建设,要求企业报数的同时上报、开放数据依据,加大抽查力度,扩大抽查面。
“建立多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势在必行。”一位基层干部说,与GDP增长密切相关的工业产值与税收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企业产值数据造假相对容易,但纳税额度涉及切身利益,这个数据造假空间很小,因此,只要认真进行数据比对,一些比较大的问题还是能发现的。各级统计部门在核算GDP数据时,应加强与税务、银行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实时比对,及时发现数据造假问题线索。专家建议,下一步应进一步加强统计体系现代化建设,强化职能建设,弱化地区和行政层级管辖,以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参与采写:姜刚 任会斌 李劲峰 辛林霞 陈晨)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