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治国理念的嬗变,30年从“人治”到“法治”、从“法制”到“法治”的争论与变迁,无不契合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依法治国”萌发于改革开放之初,20年后上升为执政党的意志和国家意志,一步步走来可谓坚定而艰辛。此次四中全会作为首次讨论“依法治国”的中共中央全会注定会载入史册,治国之道从理论变为实践亦非易事。依法治国涉及部分法律修改、公检法等机关的权力架构与监督机制变革,牵一发而动全身。
上层建筑影响经济基础,在本届中央领导集体大力反腐败和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依法治国”走向实践必将为中国崛起带来新的动力。
一线调查
中国“法治路线图”渐明
10月23日下午,为期四天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闭幕。作为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共中央全会,此次会议上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详细地描绘了法治中国新图景。
自 17年前,首次作为党的基本方针,“依法治国”被写入中共十五大报告。这是第一次以党的文件的形式,就依法治国问题作出全面规划。
全会公报提出,健全宪法监督制度、 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立法先行,立法要与改革衔接、 重大改革于法有据,依法决策,重大决策终身追责、依法办事法治建设成效将会纳入政绩考核、依法执政等诸多亮点,将成为下一阶段法治建设的工作重点。
法律专家认为,四中全会将成为中国法治史上的新里程碑。
依法执政
四中全会公报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六大任务: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主任胡建淼认为,以往党的全会大多围绕农业、工业、科技、国防或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主题进行,这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并且作出专门的决议,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这样做顺应了党心、民心,顺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要。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认为,第一次以党的文件的形式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并对依法治国作出全面规划,是执政党实行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重大战略部署,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纳入了法治的轨道。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提法的内涵是,基本目标是“社会主义”,具体的实现路径是“法治”。 这是国家治理模式的相应改变.。
许耀桐介绍,国家治理模式有人治和法治两种,中国的历史长有长久的人治传统,一直到改革开放后,法治之路才开启。
17年前,“依法治国”被写入中共十五大报告,依法治国首次作为党的基本方针。
15年前,“依法治国”被写入了《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经过30多年,“依法治国”由党的基本方针转变为治理国家的模式,并且被不断加强。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副院长王敬波认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原则,并且将“秩序优先”“制度保障”“法律指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
健全宪法解释机制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