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召开专题座谈会,就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高城市精治共治法治水平与相关部门协商建言。委员们认为,城市规划最终应最大限度地为人服务,因此提高城市精治共治法治水平,增强市民在城市中的获得感是应有之意。
利用地下空间补足公共服务民生短板是北京市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中的“老问题”,郑实委员再提“老问题”是因为在政策落实上有了“新问题”。“北京市已经出台了有效利用地下空间的指导意见,但在落实上发现受到消防条件、政策规定和技术标准等问题的限制。”郑实提出,要关切民生需求,解决供需矛盾,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环境品质,结合规划指标的要求,整体、系统、精准地制定规划需求,分步实施。
腾退空间的利用是不少委员的“共同关注”,除了郑实所说的地下空间,孙庆贺委员关注的是整个腾退空间的利用。“现在空间利用率不高,只有30%左右,应该探索创新利用模式和路径,引入团队进行精准定位。”孙庆贺提出,要建立腾退空间的动态数据库,统筹腾退空间的功能定位,加强腾退空间利用的政策支持,增加空间利用率。
在路刚委员看来,城市病的破解首先要交通便利,其次是产城实现真正融合,避免潮汐涌动,不能有城无市。“同时还要降低居住成本,构建小街区低密度布局,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的住房制度,这样城市才能给居民幸福感。”
谈到城市管理,委员们最常引用的是这样一句话,“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廖春迎委员说,过去一年“街巷吹哨、部门报到”治理模式逐渐形成,但执法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现在的执法行为临时性居多,执法时法律缺位,部门联合执法缺乏对统一执法标准的研究。“政府应既整合职能部门,又按照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思路,用好街巷长与小巷管家,赋予共治的志愿者们来参与执法过程的机会,落实责任规划师制度,在精细化管理当中提升多元共治的依法行政水平。”
“我们现在正在制定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这个条例正在政协进行立法协商。要落实北京市总体规划,可以说城乡规划条例是最重要的一部地方法规。”刘凝委员说,规划就像“图纸”,地方法规不能太笼统和模糊。尤其到了基层,在处理一线问题时是不是真正能用的到,并且实用好用才最重要。(记者包松娅)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