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运河文化的研究与拓展中,新的一年将在“魂”“神”“形”方面寻求突破。
3月1日上午,《文化周末》记者在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上下同欲,共兴运河”座谈会中获悉,一年来,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以深入探讨运河文化,造福全市人民群众的办会宗旨,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部门服务,为基层服务。
如何通过实现现代济宁人“建设美丽济宁”的运河梦,引领鲁西科学发展高地的建设,最终实现适应新常态、建设新济宁的宏伟目标?运河文化研究会提出,不忘本来,用好本能和保持特色。重温济宁“依河兴市”的历史,汲取古人的精神和智慧,增强适应新常态、建设新济宁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结合时代特点,把祖先善沟通、能包容、敢创新,以及“天人合一”等科学理念融入实现运河梦的具体实践。保持和弘扬运河的优良传统、运河的执着精神、运河的人格魅力,全力推进实现运河梦的伟大事业。《文化周末》记者注意到,其中,顺应加速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新要求,在坚持“东拓西跨南联北延”发展布局和整体科学谋划的同时,以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尽快实现城市规划建设和旅游发展要素的有机融合。围绕“魂”“神”“形”的突破,被纳入今年的重点研究与拓展新视野。
从“水”上突破,做足做活水的文章。水是“运河之都”的“魂”,有水才有灵气;所以,运河等几条河道为载体的水文化是济宁城区的最大优势。四大水系的开发和综合整治,要把河网建设放到更加优先的位置。“依河修路、以路保河、路河相依、水通路畅”,尽快恢复老城区“四面环河,万户临水”的景象,使游艇畅游城区内的老运河、越河、梁济运河,并进出南池公园、太白湖,实现环城区水上游览,彰显“青春花开树临水,白日绮罗人上船”的运河古都意境,重现昔日“桨声灯影,游人如织”的风貌。从“景”上突破,以运河文化为主导的景点建设,应彰显运河文化深厚底蕴之“神”;尽快在原址、按原貌修复运河总督衙门这一标志性建筑,感受“中国运河之都”的实际存在,体现“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的城市发展定位,并使之成为运河文化旅游的领军景点,也可用作“中国运河之都”博物馆。从“形”上突破,整治城区建筑环境。应划定需要保护控制的老城范围,在此范围内的所有建筑,都应按照“老城老风格”的要求,在设计体量上严格控制在6层以下,在外观、色调上以明清风格为主。运河及其分支河道越河,应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在沿河留足保护空间。涉及老运河的本体文物,诸如桥梁、闸坝、码头、堤堰等,在实施各类工程时应切实加以保护,保持其原真状态。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