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视频点播 正文

今日视点:盐湖,这样赶考

作者: 来源:admin 关注: 时间:2018-08-24 20:58

今日视点:盐湖,这样赶考

 

复杂的机器,简单的操作,工人们不再需要像以往一样亲自动手。

今日视点:盐湖,这样赶考

pvc材料包装生产线一角。

今日视点:盐湖,这样赶考

偌大的库房,一袋袋产品码放整齐,而完成这些工作,三个工人两台铲车足够。马振东摄

  今日视点

  驱车赶往察尔汗盐湖,一望无际的戈壁深处,一座座厂房,工业设备管道纵横,宛如一片钢铁丛林,矗立在这片亘古不变的戈壁中。

  “当时修筑敦(煌)格(尔木)公路,筑路工人发现这里的水苦涩,经过化验,发现里面含有氯化钾,从而引起重视。”同行的盐湖集团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起盐湖的前世今生。

  从矿物意义上发现察尔汗盐湖,是在1954年。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对钾肥有巨大的需求,此后,察尔汗盐湖一直为中国的钾肥市场贡献着自己丰富的资源。

  从60年前生产出我国第一袋钾肥开始,为了打造“盐湖传奇”,一代又一代盐湖人致力于盐湖资源的开发利用。随着产业结构转型的大幕开启,金属镁、碳酸锂等相继在盐湖投产,钾、镁、锂三项主打产业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循环经济的链条不断延伸。盐湖,正以改革为翼翱翔在绿色发展的蔚蓝天空。

  漫步在盐湖之畔,碧蓝的天空下,现代化的采盐船正在作业。

  “盐湖和我们常见的湖泊大不相同,我们现在脚下踩的就是盐湖,我们的厂房就是建在盐湖上的。”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员工介绍说,察尔汗盐湖上面有坚硬的盐壳,在盐壳上无论是建房子还是修公路都没有问题,而下面就是具有丰富矿产的盐湖了。

  一

  从一滴卤水开始,盐湖,这一海西经济发展的巨大能量源迎来一次次逆势蝶变。从60多年前的粗放式生产到如今已经成长为领先行业内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带给盐湖集团的改变不仅仅是一次次产品研发、加工工艺上质的飞越,更多的是跟上时代步伐发展理念。从原本数十人甚至几十人操作的生产线,到如今仅靠三四个人便能完成生产,省下来的人力资源,让企业能够甩开臃肿的“身躯”,大步迈向崭新的未来。

  在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化工分公司pvc材料包装车间,偌大的车间中两条现代化包装流水线,在工人的操作下正在加班加点生产,一袋袋pvc材料经过生产线的包装加工,从这里走向国内外市场。

  曾经,由于国产钾肥产能不够,我国的钾肥自给率长期处于不足的状态。几十年来,虽然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一直在努力增产,产量也从最初的每年960吨,达到了每年百万吨,但在巨大的国内市场面前,这个数字还不够。

  守着储量最大的察尔汗盐湖,却白白让进口钾肥占据市场份额,盐湖人感受着“望盐兴叹”的无奈。但由于资源分散、品位低、难开采、难加工,在采用传统技术的情况下,察尔汗盐湖的钾矿利用率只有27%左右,年产百万吨已经是极限。

  2005年,盐湖人下了决心,一定要突破技术瓶颈,提高国产钾肥自给率。他们的态度很坚定:一定要搞出一套技术,实现钾矿的高效开采利用。

  简单地说,这套技术包括多个方面,如打通钾肥生产技术工艺、提高产品品质、采输分离等项目。其中,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固液转换技术。过去,察尔汗盐湖开采的都是液体钾矿,固体钾矿一直无法开发。如果能用一种溶剂,将固体溶解为液体,2亿多吨固体钾矿就能不再“沉睡”。

  “决心虽然有,但是困难更不少。最大的困难是三无:无参考,无数据,无经验。类似的技术没有先例,我们面前一片空白。”现任采矿分公司总经理的田红斌是当时参与固体钾矿溶解转化实验的技术人员之一,他向记者讲述了当年的情况。

  实验,是艰苦而寂寞的。一开始,他们在室内,一次次尝试,哪种溶剂做固液转化的效果最好,接着,就开始野外实验,选好盐田,挖实验渠道、灌水,不断总结数据。

  小范围的实验成功后,大规模实验开始。大规模实验成功,就进入了推广阶段。整个过程下来,历时约5年。

  5年艰辛,难以言尽。其中,最苦的是野外实验。大家奔波在数千平方公里的盐滩上,白天顶烈日酷暑,冒冰雪严冬,晚上住在帐篷里,忍受着一个又一个孤独的夜晚,记录着一组又一组枯燥的数据。

  其实,从他们开始实验的那天起,质疑的声音就没有断过。毕竟,搞技术创新,特别是耗时这么长、耗资这么大的创新,总有人会觉得太过冒险。“方案是科学的,思路是可行的,意外不能说明问题。”王兴富坚定地说。终于,大家顶住了内心的压力,顺利地破解了问题。

  2010年,全面推广成功,此后,盐湖股份公司三大采区全部采用了新技术,70%的原卤来自固液转换。察尔汗盐湖中的固体钾矿,源源不断地转换为液体,进入生产车间变成了钾肥。

  如今,此项创新成果已成为支撑盐湖股份公司主业不断创造历史记录,成为中国最大钾肥生产基地的基石,并将钾肥产能由100万吨服务30年,变成500万吨服务50年,从资源可利用角度上讲,就是再造了数个察尔汗盐湖。

  但“富钾天下”的盐湖人并未止步于钾,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盐湖人用自己的努力与奋斗开启了盐湖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走进察尔汗盐湖金属镁项目生产车间,外操员李建芳手持测量仪,穿梭于现代化的生产车间,逐一测量轴承温度。这看似简单的一个环节,却对金属镁生产具有重要作用。李建芳说,“如果轴承温度过高,会影响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转,丝毫马虎不得。”记者在生产车间里看到,和李建芳一样,每位技术人员都严格按照岗位分工,紧张而有序地忙碌在各自岗位上,测量、记录,分秒不停。

  十年构思、八年筹建、六年建设,金属镁一体化项目从开工建设时的备受关注,到超时超概的饱受争议,再到2016下半年之后的捷报频传,这个项目的建设历程仿佛戏剧故事一般跌宕起伏。

  一个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典型案例,金属镁一体化项目的建设一直以来都贯穿着合作与学习。

  2016年盐湖股份公司与多家机构签订合作协议,这其中有科研机构、有优势企业,也有高等院校。透过这些,我们看到的是,通过借力、借智、借人,盐湖股份正在加速金属镁一体化项目的推进,打造一个“重科技”的盐湖生态“镁锂钾园”。

  “盐湖是青海最重要的资源也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要把金属镁一体化项目办好”……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在盐湖的重要讲话时刻萦绕在盐湖人心中,两年来盐湖人用实际行动谱写出了盐湖发展的新篇章。

  在盐湖人的努力下,2016年12月31日,青海盐湖镁业公司生产出我国第一块盐湖卤水镁锭及镁合金;2017年1月金属镁一体化项目核心装置年产10万吨金属镁装置试车取得突破性进展,金属镁脱水装置成功产出无水氯化镁;2018年4月,青海海镁特镁业有限公司在察尔汗盐湖金属镁一体化项目——镁合金铸造车间正式成立,代代盐湖人的“镁梦”正在一步步实现。

  “目前,金属镁厂将围绕试车试生产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工艺、仪表、设计各方面的问题,进行梳理整改消缺。”青海省盐湖镁业公司金属镁厂负责人介绍到,“今年再进行一次提产,争取圆满完成2018年盐湖股份公司和镁业公司下达的生产任务,用高效的工艺流程生产出更加优质的氯化镁,真正把金属镁一体项目办好,不辜负习总书记对盐湖人的期望和重托”。

  “整整1个月的时间里,我和我的同事们夜以继日,鼓足干劲,消缺整改,终于把脱水车间整个工艺流程打通了!”回忆起当初攻坚克难造“镁梦”时,金属镁厂技术员李磊说,“工艺流程打通的那一刻,非常激动,我们有能力生产出自己的金属镁了。”

  去年,在格尔木举办的“盐湖镁合金产业与汽车轻量化发展论坛”上,数百位中外汽车轻量化研发领域专家、企业代表及镁合金生产厂商,对盐湖镁业的发展信心十足。

  “由于镁合金产品轻便且具有良好的抗震性,我们目前主要推动其在汽车方向盘、座椅等零部件上的应用。在保障安全性的基础上,未来我们将探索更多部件的镁合金替代。”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研发经理郭强对“镁”情有独钟。

  但传统皮江法提炼的镁合金供应不稳定,是长期制约镁合金在汽车零部件上大量应用的重要因素,而察尔汗盐湖中镁资源储量达40多亿吨,资源丰富不说,运用电解法在盐湖液态矿中提取镁,不仅供应稳定,同时最大限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绿色生态环保的循环经济。

  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察尔汗盐湖资源,公司在2016年底打通年产10万吨金属镁项目的全部生产工艺,未来目标是年产100万吨……

  站在习总书记走过的朱红色栈桥上远眺,水天相接处,生产厂房与不远处现代化的采盐船交相辉映,如同海市蜃楼般,倒映在浩瀚的盐湖中,勾勒出了察尔汗盐湖发展的美丽愿景……

  自主创新,挺起的不仅仅是盐湖人的腰杆,更是青海的腰杆,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潮中,盐湖人的“赶考之路”才刚刚开始。

  视点短评

一滴卤水的光泽

  就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委副书记、州长孟海接受记者采访时,手拿一块锃亮的金属不无自豪地说:“这就是我们生产出来的金属镁。”在这块里程碑的创新产品里,让人领悟出,唯有改革才能为发展注入活力,才能使企业激发内生力,以改革的如椽巨笔为发展挥洒出精气神。

  正因青海盐湖人坚持不懈地把改革的理念,绵绵不竭地注入饱含生机和希望的盐湖,从而使每一滴卤水都折射出改革的光泽,呈现出万千气象。

  诚然,得天独厚的盐湖资源是大自然给予柴达木盆地以及我省的厚赐,如何让宝贵的资源在综合开发利用中,既做到永续利用,又最大化地产生效能?也唯有不断将改革引向深入,才能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书写出谋新求变、永赋新意的时代答卷,肩负起自己的使命和总书记视察盐湖时的深切嘱托。

  在改革理念的光照下,盐湖人“换道超车”,一改过去粗放式的生产模式,将宝贵的资源精细化地“细嚼慢咽”、“吃干榨尽”。咬定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资源的循环利用,坚定不移地打好循环经济这张“牌”,着力在培育镁、锂、钾产业之树上下功夫,化解产能过剩的矛盾,在精心打造国家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升级版的同时,一棵“盐树”挂满了沉甸甸的产业果实。

  “鱼和熊掌”能够兼得,而兼得的途径,也唯有改革,别无他途。盐湖人坚持绿色发展,为自己踩出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协调统一路径,以综合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推动资源型产业优化升级,描绘出工业化和资源、环境、生态的和谐画卷,“镁锂钾园”的满园春色,再次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得到了鲜活验证。

  改革让创新的主题日益突显,改革和创新为企业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嘱托化为在改革中前行的强大动力,在主动进位中,把眼光从企业自身发展调向融入国家全局战略,以高科技创新为支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深化科技改革取得突破的基础上,加快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再创新。并紧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机遇,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双轮驱动,青海盐湖产业正蓄势而发,冲向新的制高点。(刘法营)

  传真故事

跃动在盐湖上的万千“新机”

  五月的察尔汗盐湖,微波荡漾,生机无限。

  青海盐湖工业股份公司位于察尔汗盐湖内,这里是中国最大的盐湖,蕴藏有丰富的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镁等无机盐,总储量达20多亿吨。沿着盐湖有限公司百万吨钾肥项目60公里的防洪堤缓缓前行,远处的一艘艘现代化采盐船正在湖中作业,近处的厂房机器不断发出轰鸣声,镜面般的湖面上倒映出的是一幅自然美景与工业文明和谐交融的画面。

  在钾肥加工车间内,带机上正在进行低钠脱卤的氯化钾,如一张张“盐床”,在传输带的作用下进入冷结晶除镁制取氯化钾工序。

  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兴富说,从生产出我国第一袋钾肥开始,企业就一直致力于盐湖资源的开发利用。随着循环经济发展的大幕开启,金属镁、碳酸锂等相继在盐湖投产,钾、镁、锂三项主打产业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其后,企业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绿色生态发展为根基,致力把盐湖企业战略向国家战略层面跃升,在钾盐已经开花结果的基础上,让镁和锂在3到5年的时间内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打造“百年盐湖生态镁锂钾园”。

  钾是粮食的“粮食”,关系到国家安全,企业围绕国家钾产业研发,突破反浮选冷结晶、固钾溶转、尾盐热溶结晶等颠覆性技术,建立了钾资源“固液转化、驱动开采、贫富兼采、循环回收”的独特开发模式,回收率大幅提升,国产钾肥自给率提升到50%以上,资源保障由100万吨30年提高到500万吨50年,提升了我国在国际钾肥市场的话语权。

  阶梯状的生产线,不停地旋转。银白如雪的氯化钾产品,沿着传输带运往四面八方。

  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石军说:“科技创新的过程中,科研攻关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的产业化,实现企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倍增。”

  为了真正做到循环发展,企业通过对卤水提取深加工,实现对盐湖资源“吃干榨尽”。王石军说,企业先后启动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一期、二期和金属镁一体化项目等重点建设项目,推动盐湖资源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模式。卤水提取深加工通过太阳能分级蒸发,第一级析出氯化钠,用于制取碱化工系列产品;第二级形成含钾光卤石,用于生产钾系列产品;第三级蒸发形成水氯镁石,是金属镁、镁阻燃剂和镁建材的主要原料;第四级蒸发出碳酸锂、金属锂等锂电池材料的生产原料,而最后形成的尾卤通过固体钾矿溶解转化工艺又回到了盐田。

  仅有原材料是不够的,高端的提取工艺就要及时跟进。盐湖人全力实现锂产业技术创新,取得了纳滤除镁技术,连续移动床提锂技术试验成功。

  为了让盐湖资源利用最大化,企业以强强联合的发展模式,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17年,企业成立了盐湖启迪新材料公司,公司的成立标志着碳酸锂提取浓缩和氢氧化锂技术开发等合作项目加速落地。碳酸锂是制备各种高端锂产品的重要源头,察尔汗盐湖依托自身的产业优势,着力打造盐湖锂业品牌,为比亚迪汽车品牌提供高效能锂电池。

  在生机盎然的察尔汗盐湖之畔,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兴富说:“企业资源开发已由单一的初级加工向多元化产品和精深加工转变,由价值链的低端向价值链高端转变,产业由分散向积聚、多产业融合和协同发展转变,探索出一条符合盐湖产业发展实际的高效、低碳、循环利用路径。”(程宦宁)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最新图文
  亚欧日报是大型综合日报,亚欧日报网路报是一家大型的网络报电子版,新闻信息涵盖四海五洲,新闻内容五花八门,新闻视角独特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