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晚,兰州上演了两场颇具分量的演出,一场是在黄河剧院上演的大型现代眉户剧《崆峒山下》,另一场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爱只因有你”——《我的梦》大型公益演出。这两场演出均受到兰州市民的追捧,纷纷前往观看。演出结束后,观者好评如潮,不少观众表示,应该多上演这样好的剧目,以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甘肃历史文化厚重,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不胜枚举,花儿、秦腔更是高原儿女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造,但却一直面临传承与发展的双重难题。
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虽然能保留渐行渐远的传统艺术创作,但却无法挽留新一代从业者的热情。“不能光要社会效益,而不要经济效益”,年轻创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鼓励,更多的还是社会的认可以及物质的回报。甘肃演艺市场如何继承与发展甘肃文化,与演艺市场如何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发掘商机密不可分,这也成为我省演艺市场当前正在思考和实践的主题。
惠民演出提升民众文化获得感
据悉,眉户剧《崆峒山下》由平凉德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排,是甘肃省第九届敦煌文艺奖和第五届甘肃戏剧红梅奖大赛获奖剧目。该剧讲述了崆峒山下西河村干部群众面对艰难困境勇开新路奔小康的故事。
《崆峒山下》是我省为期半年的“春绿陇原”文艺展演活动中的主要剧目。观众王筱悦看完该剧后给予高度评价:“整场演出剧情婉转曲折,情节紧凑,冲突集中剧烈,既以点带面地刻画了扶贫干部的精神与人格,又把党和国家的扶贫攻坚政策融入情节发展和人物一言一行之中,张弛有度,戏味十足,将观众的情绪持续推向高潮。”
“爱只因有你”——《我的梦》大型公益演出,邀请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进行演出,艺术团携最强阵容和品牌节目《千手观音》《雀之灵》为兰州观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的歌舞表演。
市民刘斌告诉记者,两场演出他都想带家人看看,但是演出时间重叠,只能按老人的喜好选了有《千手观音》的演出。
对于近期频繁的演出活动,刘斌大加赞赏,“‘春绿陇原’文艺展演为期半年,从元旦开始,一直持续到6月30日,有30部舞台剧在省城兰州集中展演,基本上做到了每周有一场演出,规模大、时间长、地域广、剧目多,观众的选择性也大,真正惠及了各个人群的文化需求,是一次非常好的文化惠民活动。希望今后能多举办此类活动。”
据甘肃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数据显示,2018年甘肃演艺集团共完成各类演出1491场,其中营业性演出670场;政府采购和公益性演出798场;国家艺术基金巡演23场。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数据显示,兰州市各相关单位参与、举办的各类大型文化旅游演出活动达180余场次,举办各类讲座、展览、培训等活动200余场次。参与文化消费试点工作总人次累计达260余万人次,参与文化企业商户达760家。
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付晓利说,兰州市文旅局希望通过举办众多的演艺及文化活动,在满足市民“享受文化美好生活”前提下,挖掘多领域的文化消费资源,加强兰州市的文化消费供给,丰富文化消费业态,注重“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引领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方向,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文化消费精神食粮,也提升市民文化获得感。
“要票多,买票少”的窘境
赢得了市民的交口称赞,甘肃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其银却愁上心头。
“我们赚足了社会效益,却赚不足经济效益。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创作出更好的甘肃文化演出剧目,仅靠现有的微薄收入,真是困难重重。”
通过采访,记者发现,造成演艺市场“叫好不叫座”有多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宣传力度不够。市民不知道哪儿有演出,也不知道演的是什么,更不知道从哪些渠道可获知演出消息。
陈大爷今年已经60多岁了,一直喜欢秦腔,可是却错过了2月16日上演的新编秦腔现代剧《公民张三》的演出。陈大爷说:“演出结束了,第二天在报纸上看到演出的消息,再找着去看,人家已经不演了,实在是可惜。”陈大爷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在县城长大,儿时常跟着父母去村里的大戏台看秦腔。后来,到城里参加工作,彻底和秦腔无缘了。现在60多岁了,退休后时间宽裕,想好好听场秦腔,却是难得很。不知道哪个剧场演,演什么节目,也不知道演出的消息从哪里打听,真是难为了老大爷。
老大爷有老大爷的难处,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烦恼。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刘瑾瑞,却觉得秦腔、花儿不贴近年轻人的圈子,“听不懂,看起来很是无趣。”
刘瑾瑞说:“我家就住在皋兰路,每天上班都要路过黄河剧院,也知道最近经常有演出,可是我从来没想过去看一场。在电视上看秦腔、京剧、花儿,一句话哎哎呀呀地唱半天,还听不懂,实在着急。我们喜欢流行乐,觉得那才是自己需要的东西,既能表达情感,又有时尚感。”
陈其银董事长告诉记者:“2019年元旦期间,省演艺集团策划了11场演出,其中包括4场《丝路花雨》的演出,但是11场演出的总票房不过50多万,仅够支付演出的场地费。”
对此,市民张晨辉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丝路花雨》可以说是中国最好的经典舞剧之一,所以它的票价一定不低,位置偏僻一点的票价一家三口看就要花费好几百元,好一点的位置就要花费一千多。花这么多钱看人跳一场舞总是觉得不太值。”
陈其银认为,兰州市民虽然已经有了看演出这种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但是这种需求可有可无,除了票价高的原因外,还与本地人认知理念有关。“在上海、北京等地,如果有外地朋友到访,他们会请朋友看戏。而兰州人招待朋友的方法就是一定要让朋友吃好,其实这两种方式所花的开销差不多。”陈其银说。
“要票的多,买票的少。这给我们院团改企后的运行带来很多困难。首先是创作人才的流失,所带来的人才库断档。由此就引发了精品剧目创作少,产量低。目前,集团只有少量的国家艺术基金补助,省级层面的政策帮扶还非常有限,可以说面临着市场走不开,困难大的窘境。”
市场化运营破困局
“都说方法总比困难多,不管有多难也要保证经典剧目的创作创新,让甘肃演艺市场走市场化道路,丰富产业链。”陈其银表示。
创排能体现甘肃名片的优秀品牌剧目是陈其银一直坚持的工作。“省级文艺院团就要有省级文艺院团的职责使命,坚守舞台高雅艺术阵地,以经典舞剧《丝路花雨》为龙头,打造精品剧目系列衍生产品和高质量艺术精品剧目,创作一批能反映敦煌文化、丝路文化、多民族共生共荣的‘高峰’艺术作品,提升甘肃舞台艺术的品质和高度,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还要按照市场缺什么补什么,市场需要什么给什么的原则,研究观众对文化艺术的消费需求,进行艺术供给侧结构调整,创新艺术展现方式,满足群众多样化体验式、参与式消费。提高剧目更新周期,为常演多演储备足够的剧目,使观众常看常新,创作能够走市场大众喜闻乐见的‘吃饭戏’。”陈其银说。
创排旅游演艺也被列入工作打算。陈其银介绍,省演艺集团将大胆引进旅游资本,运用市场机制打造和开发舞台演艺IP及商业运营演艺项目。打磨具有甘肃地域特色的各类优秀原创剧目,根据不同的景点,打造一批立意高、格局大,适合旅游市场需求的演艺剧目,助推甘肃旅游发展。
在拓展演出市场方面,省演艺集团将建立演艺联盟、剧场联盟、院团联盟和院校联盟。实现西北西部省级院团相互走出去,省内院团与院团间、院团与剧场间、院团与校园间的统筹调度、资源共享,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演出成本,使精品剧目走出去、戏剧艺术进校园、省城天天有戏看。
同时,加大网络等新媒体营销宣传,建立完善新型的多渠道、全方位票务系统,使不同的观众用不同方式都能很方便地完成购票、退票、选座、预订票等程序,使售票过程成为一种宣传方法。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省文旅厅将进一步推动艺术创作繁荣发展。推进文艺精品的创作。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以“中国梦”“一带一路”为题材,解放思想,积极创新,加大优秀现实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倾力打造大型原创舞剧《彩虹之路》、交响乐《永远的绿洲—河西走廊》和芭蕾舞剧《敦煌往事》等重点剧目,推进“朝圣敦煌”美术创作工程,鼓励探索开展新业态艺术创作,形成百花齐放、各有特点的艺术创作局面。
同时加强文艺创作生产引导和研究,建立专业文艺评论队伍,制定完善文艺评论工作机制。做好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规划项目的征集和评审及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的申报、监督、审查工作。加强各级文艺院团建设。开展基层国有文艺院团调研,深入调研戏剧文学、音乐剧创作,实施戏曲振兴工程、中国京剧像音像工程、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剧本扶持工程、戏曲剧本孵化计划等,支持戏曲传承发展,加快戏剧大省建设。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