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记者采编 正文

新闻采编失范及其预防(3)

作者: 来源:admin 关注: 时间:2017-07-14 18:13

 
  6.放大伤害。新闻媒体承担着传播信息的职责。面对各种新闻事件,新闻工作者有责任报道尽可能多的新闻事实,满足公众的新闻需求。然而,报道并非越详细越好。个别媒体由于报道目的不端正,为取悦公众,为挖掘爆料无视受伤害人的利益,强制采访,且没有必要的保护和节制,在报道中“跑偏了题”,挖掘太多与本案无关的个人隐私,特别是媒体获取这些信息的方式,是以伤害受害者为代价。此举违背社会伦理,也违背了社会对媒体的期待。虽然这只是少数媒体的行为,仍需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前不久,在对《妻子遭联防队员毒打强奸 丈夫躲隔壁“忍辱”一小时》的报道中,作为一起犯罪案件的受害者,杨武理应受到严密的保护,但个别媒体给他贴上“世界上最窝囊的丈夫”标签,强制进行采访,对受害者夫妇造成了事实上的二次伤害,引起了读者的反感和传媒界的警惕。

  7.道听途说。随着网络新闻的迅猛发展,网络这种平台,使得信息来源更加多样,信息的传播更加快捷。一些媒体对包括微博在内的网络报道,不加仔细甄别,一味地追求快速,将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当做新闻爆料,不加选择地进行报道,使本该严肃的大众传媒成为传播谣言的平台。这一方面的案例极多,教训也极为深刻,这是采编过程中最值得警惕的失范行为之一。比如,关于金庸“被去世”的传播、因日本核辐射而衍生的“食用碘盐可以防核辐射”的谣言的传播等,都是一些媒体无原则地对网络谣言进行传播的结果。

  8.抄袭改编。一些新闻工作者,为了追求新闻的第二落点,将在别地发生的新闻,改头换面进行改编,移花接木,炮制几个数据,编造一段“当事人”的说辞,杜撰几句“专家”的话,便堂而皇之地操弄“新闻”出炉了。有时候,对一些新闻事件,不认真进行核实,不加以仔细而深入的采访,简单地打个电话,就有闻必录,留下失实隐患,这也是采编失范的一种常见现象。

  9.要素虚化。新闻记录事实,揭示真相,各个相关新闻要素理应引之有据,用之恰当,言之有理。但在一些新闻稿件中,看似要素齐全,材料完整,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有的新闻要素从严格意义上讲并非真实的“要素”,而是一种虚拟形态的主观设置。有的材料看似有根有据,再仔细辨别,才发现原来只是记者本人在自言自语。这些模糊要素的存在是出现模糊新闻和虚假新闻的直接原因之一,它实际上是对事实真相的虚化,对媒体公信力是一种极大的伤害。新闻稿件中经常出现的模糊新闻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时间模糊;地点模糊;人物模糊;事件模糊;原因模糊等。要素模糊的根源在于作风飘浮,采访不深入、不到位,为图省事,在情急之下,只能采用模糊的方法来掩盖,以求瞒天过海。常见的形式有:借口时效,虚拟由头;电话采访,不到现场;过于自信,缺乏验证;搜索网络信息,冒充专家;主观臆断,媒体审判等。这类新闻失范,反映了新闻工作者缺少最起码的职业素养和专业主义精神。


  

新闻采编失范及其预防(3)

  

新闻采编失范及其预防(3)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最新图文
  亚欧日报是大型综合日报,亚欧日报网路报是一家大型的网络报电子版,新闻信息涵盖四海五洲,新闻内容五花八门,新闻视角独特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