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的第一个工作日开始,我们盘点了匆匆过去的2014在我们所热爱的这座城市。
东方卫报与新浪江苏联合发布2014年度“锐盘点”,十个走心主题,分十次呈现。我们盘点过过去一年,让你生活在这座城市倍感幸福的事;盘点过过去一年,让你心头觉得遗憾的事;10位和南京息息相关的年度面孔;公布年度十大新权利—南京人享受到的新权利;我们回顾2014年东方卫报呈现给读者的十大头版,还有这背后的故事;2014年南京的十个“国际范”;2014年度生活方式盘点;还有南京自己的摄影队伍—南京城市摄影队,他们眼中的2014;当然作为一份有责任感、有温度的报纸,我们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2014江苏新闻试题你做了吗?
今天,作为2014年度盘点的结束篇,东方卫报的记者作为新闻事件的见证者,想和你聊聊过去的一年,那些感动了我们的瞬间。
赵秀蓉:靠近“星星的孩子”
4月2日自闭症日,每年都要做相关大选题,但去年是我第一次接触,4月1日,我在南京一所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和120多个“星星的孩子”相处了一天。
对于他们的至亲来说,这些孩子就像是愚人节送来的“玩笑礼物”,割舍不下骨肉血亲,但又摆脱不掉病痛伤害。不过多为他们写一个字,就有可能让更多人关注这种人类疾病,关注这些可爱又可怜的孩子,不管是温暖的眼神还是切实的援助,都算是我们能靠近“星星”的努力了。
史骏:“剁手俑”的奇妙走红
2014年11月10日,南京六朝博物馆晒出一张无手陶俑照片,卖萌的小编在“双十一”当天再次转发“剁手俑”图,并发文“主页君已经残忍地剁手了,神速付好了款去睡觉了!”六朝博物馆官微解释,俑的身体大部分用陶土烧制,只留下双手末端两个洞洞,工匠用木头雕两只手安在上面。经历千年沧桑,木手和道具早已朽烂光了,因此才给后人“剁手俑”的错觉。“魔法永不灭”,文物的魅力也不会随着岁月流逝褪色。
瞿俊:全世界都有“青奥人”
青奥期间,我的角色从记者转变为青奥一份子,大家都会亲切地称呼我们为青奥人。可是南京青奥会的成功,绝不仅靠我们这些。青奥期间,无论是老人、孩子,还是来自国外、国内的朋友……全世界都在为南京青奥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正是有他们,南京青奥会才之所以如此成功;也正是有他们,六朝古都的南京才会如此国际化。
梁莹:过年的生肖灯让人期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心玉,灯烧月下月如银。”元宵节的花灯总给人太多期待。虽然离今年的元宵节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不过羊年的生肖灯还没有露面,老艺人私下跟我透露会是一只既传统但是又很萌的羊。希望花灯这门手艺能够一直传承下去,让我每年过年都买一只花灯的习惯,可以一直保留下去。
丁亮:让我们“又相信爱情了”
5月10日是东方卫报8周年生日,在奥体举行的羽泉演唱会人山人海,来到现场为老公助阵的白百何一身休闲打扮。在演唱会即将结束的时候,白百何跑到舞台边上呼唤着自己的丈夫,陈羽凡低身下来与白百何忘情一吻,我拿起相机迅速拍下这一幕,仿佛时间已经停止,让我们“又相信爱情了”。拍摄过很多照片,我觉得有爱新闻才显得有意义,我会一直用我的相机,寻找有爱的新闻,让我们的新闻有温度,有情感。
臧首成:请善待身边的城市“黄玫瑰”
环卫工,城市的美容师,城市的黄玫瑰。去年7月份的,酷暑难耐的日子里,我前往新街口采访环卫工有关高温费发放的事宜,环卫工老阿姨得知我是报社的记者,拉着我的手颤颤巍巍地对我说道:“我们冬夏不分,每天起早贪黑地,在车来人往的路上清扫垃圾,我们挣得可都是辛苦钱啊。”老阿姨的一席话,让我至今难忘。
章庆:对患者尊重也是医者自重
2014年年末,一张“医生手术室自拍”的照片在网络上掀起一股热议,作为医疗记者,我也很惊讶。在常人看来,手术室的氛围是严肃、紧张的,但并不尽然,一次下基层进入手术室的采访中,我才知道,手术室内关键时刻屏气凝神,而有时为了调整患者情绪,也会刻意营造轻松的氛围。
傅静怡:微博热点话题,你怎么看?
“我项链两千多”,你怎么看?“手术室自拍”,你怎么看?“马航失踪”,你怎么看?“地铁禁食”,你怎么看?……
这是2014年的东方卫报官方微博,第一时间刊登最具话题性的热点新闻,然后问上一句:你怎么看?每发出一条微博,都是既忐忑又期待的。担心新闻措词是否正确,担心观点是否不偏不倚,还在担心能否引发关注。
张宁:用相机来感受时代脉搏
这一年有一个人,让我记忆犹新,她就是去年刚刚成为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弟子的王璨。从生活中阳光开朗的90后姑娘,到舞台上瑰姿艳逸的杨贵妃;从平日里释放心情的自然,到舞台上一颦一笑的自如。这个充满活力、拥有梦想的姑娘从没有因为出名而沾沾自喜,不断地用自己的热情、专注让人们感受京剧的魅力。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虽然无法记录所有的人与事,但用几百分之一秒的时间来感受时代的脉搏和温度,是一件值得坚持的事情。
林栋彬:带美国记者感受南京
逛城墙、游秦淮河、吃火锅、买麻将……用一天时间,去年8月份,我带着来南京采访青奥会的美国记者塞斯逛遍了半个南京城,不是“假装在南京”,而是学会去融入这座城市。青奥会闭幕式前一天,塞斯要提前回国,对于他所在南京的经历,他的回答是:“难忘”。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