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记者采编 正文

一样的春节,不一样的感受 记者编辑回乡过年所见所闻所感

作者: 来源:admin 关注: 时间:2018-11-07 04:16

侯冲生态小区“农民别墅”。江南时报记者秦怀珠摄

  中国江苏网2月7日讯 春节结束了。“春节过得怎么样?”相信这句话一定是今天出场频率最高的一句问候语。今年春节,本报记者编辑回到故乡过节。同一个春节,不一样的感受。读者们,这个年,你的感受是什么?

  行进在快速路上的故乡

  “表哥,新年好!来我家玩,你要是没车,我开车接你。”“好呀!车被你表嫂开回家了,我正愁春节怎么办哩。”大年初二一大早,我还在热被窝里睡懒觉,永保打来了电话。

  永保是我大舅的女婿,老家是安徽农村的,家里条件非常困难,当初和表妹谈恋爱时,表妹父母也就是我大舅和大舅妈说什么也不同意,两人便结伴出去打工,生米做成熟饭后回来,大舅和大舅妈没办法,只能接纳了他们。这两年,碧桂园欧洲城在安徽滁州开发,紧邻我的家乡南京市浦口区永宁街道双圩村,永保先是去做瓦工,后来做了小包工头接工程,赚了一些钱,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表哥,我到你家小区门口了,快下来。”永保电话又来了。我一看表,才四十分钟不到,真快呀。我赶紧收拾东西下楼,看到永保开着一辆崭新的黑色越野车。

  “永保,这么快呀!”我知道过去从双圩经东葛、晓桥、永宁、岔路口、江浦,从长江大桥或者长江隧道到我住的龙江小区,少说也要两个小时车程。永保笑笑:“表哥,你不知道,宁滁快速年底局部通车了,从家门口直通长江隧道,现在到南京城区也就半个小时左右了。”

  “永保,车子不错呀。”永保挠了挠头,有点腼腆地说:“二十几万,年前买的。当时你表妹还不同意,说买个十来万的车子就行了。我坚持买个好点的,跑工地什么的有个样子。去年在碧桂园单独开了个户头,可以直接接装修工程了,不再从分包商手里接活,受他们在中间剥一层皮了,去年赚了大几十万哩,今年想再大干一下。”虽然有点腼腆,但我听出永保的语气中透着一股自信。

  说话间,车子已过了长江隧道,开上了宁滁快速公路,翻过黄山岭,就到永宁镇上了。“表哥,中午在德明姨父家吃饭,他打了电话一定要把你接到。”德明姨父原来住在张圩农村,四处都是农田,出入很不方便。我记得有次开小车到他家,一条泥土石子路,半路中和一辆三轮车不好错车,车倒了半里路。

  “德明姨父家张圩村搞新农村建设,拆迁安置在镇上,分了两套大房子。现在宁滁快速通车了,房价已经超过三千多了。你快来投资在镇上买套房子吧,肯定还会涨。”“我呀,城里人不给在农村买房子呀。”

  德明姨父家住在张圩小区一栋楼房的四层,家里装璜得很有品位。“比你们城里人家的装璜不差吧?”德明姨父开玩笑说。“不差,不差,小区绿化,楼间距,比城里小区好。真的,不是套话。”我笑着说。德明姨父说:“我们张圩村的拆迁户,都还是在镇上集中安置,所以这个小区叫张圩小区,都还是老邻居老熟人,乡里乡亲的,住的像你们城里人,但大家相处又不像你们城里人,对门邻居都不来往。”

  永保介绍,这几年搞新农村建设,很多拆迁的农民都集中在镇上安置,比如侯冲小区、张圩小区、傅云小区、西葛小区等,还有不少安置小区在建。农民洗脚上田,居住条件跟城里人差不多了,有的一家分了好几套房子。

  在德明姨父家吃罢午饭,正闲聊间,二姨儿子明子打来电话,说他正在侯冲小区岳父家,让过来玩。在侯冲小区,我看到一排排二层小楼,当地人笑称是“农民别墅”。明子的岳父家便是一栋“农民别墅”,门前一大块空地,种着青菜、萝卜、芹菜和花草。“做饭时,直接从门前摘些蔬菜,新鲜绿色无污染。”明子笑着说。“好山好水好空气,好年好景好生活。”我由衷地赞叹道。

  坐了一会儿,永保喊我走,说到他家去,好多亲朋都在等着哩。“明天到兴武小舅家,后天到兴妹小姨家……难得这个春节,你听我安排。”路上永保和我闲聊:“现在搞城镇化建设,机会多了。兴武小舅豆腐直接送到碧桂园工地,生意越来越好了;小姨儿子小林在碧桂园附近开了个饭店,生意也不错……就是种地,也不像过去要交这个税那个税的了,按田亩还有补贴。打工也不需要背井离乡到城里去了,家门口就有机会,就看你能不能抓住。”

  我开玩笑说:“听你介绍,我都想回来做农民了。”永保笑着说:“好多把户口迁到城里的人,都想再迁回来哩,但现在户口冻结了,要想迁到城里倒可以,想从城里迁到农村,不容易。”

  我默默地点点头,陷入沉思。

  车子在宁滁快速公路上急驶,窗外风景如画。

  年饭从中午吃起

  我的老家在湖北荆门。它是一座古城,也是一座毗邻汉江的山城。

  这次回家过年,一共待了5天。

  5天不长,却让近十年没在老家过春节的我,记住了曾被忽视的很多事。

  比如,父亲说,荆门的地理位置很特殊,不仅处在湖北的中部,也是中国的“中心”。

  这种说法听来新鲜。

  城市不大,当年也只能算“三线”,怎么一下子变成了“中心”呢?

  见我很疑惑的样子,父亲把我拉到地图前,特意比划了一下:从这里出发到东部的上海1000公里左右、到西部的西安1000公里左右、到南方的广州1000公里左右、到北方的北京1000公里左右。

  一看,真是。

  当然,以前没太在意的却又能触及到内心的事情,还有一些。

  再比如,除夕团圆饭。

  走得再远,哪怕是漂洋过海,一到春节,游子最思念的,就是这顿团圆饭。所以,除夕团圆饭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意义,毋庸赘言。

  如果在南京,团圆饭一般也被称为年夜饭。顾名思义,这顿饭应当是一家老小辞旧迎新,团圆共进的晚餐。

  而我的老家湖北,这顿饭却放在中午,也被称为团年饭。一起在中午吃团年饭,从我记事时就是这样安排的。

  同样的,依照家族的惯例,我家今年的团年饭还放在大伯家里,两家人一共20多人。

  大伯今年年过七旬。几年不见,他还是那么乐观,身体也很好。

  在等待饭菜上桌的时间里,他还不时地和我们开开玩笑,聊些央视春晚准备情况的新闻。

  由于人多,团年饭分为两桌。男同胞一桌,女同胞一桌。

  菜品很丰盛。除了在南京能见到的鸡鸭鱼肉,还上了具有湖北特色的蒸菜、莲藕排骨汤,以及软嫩油香的糖糍粑。

  每桌二十几道菜,都充满了家乡的味道,麻辣酸甜,上齐了。

  席间,父亲问我,知道为什么湖北人的团圆饭在中午吗?

  这是我从来没有认真想过的问题。

  只好摇摇头。

  父亲说,湖北人“团年饭”,可以被称为“谈年饭”。从中午开始,意味着大家在一起团圆的时间可以更长,大家在一起说说过去,谈谈未来,让亲情在新春中得到释放和沟通。有了这种更长时间的释放和沟通,家族里的每个人都能和睦相处。

  父亲的说法,让端着酒杯的我一下就怔住了。

  我已经将近10年,没在老家过春节了。也许,对于团年饭放在中午的说法,父亲所言并不准确,但这个答案于我而言,真的太陌生。

  被我忽视的难道只有这一个问题吗?

  以前担心春运拥挤带来麻烦,一般都选择国庆假期或五一假期回家。那个时候气候条件好,回家也轻松,不用到处给亲戚拜年,省去了很多麻烦。

  现在,父亲的这个答案,让我觉得很惭愧。毫无疑问,他希望晚辈之间要懂得珍重亲情。而我,却经常借口交通不便、假期太短,选择了逃避家里的团年饭。

  仔细想来,就连家乡成为中国的“中心”这一说法,如果不是父亲和家里人,关心我惦记我,他们又怎么会关注这座平静祥和的小城市,距离东南西北的大城市有多远呢。

  比较而言,工作之后,我给予故乡的时间,太少了。

  来年的春节,我还想二十多人一起过。

  男一桌,女一桌。江南时报记者孔德信

  蒸出来的

  “年味”

  在高邮,“年味”是蒸出来的。馒头、包子、烧卖、年糕等蒸货虽然是众多邮城市民一年四季早餐必备品,但“蒸蒸日上”的寓意,使其成为不可或缺的“年味”。

  庆丰包子如今超火,但高邮人更爱的还是家乡的包子,豆沙包、菜包、蟹黄汤包……想起来,因为味道独特,每一种都让人流口水。春节前,包子店生意不要太火,都得提前预订,想当场买几乎是不可能的。

  除了包子等蒸货店生意兴隆,超市里整箱包装的包子也颇受欢迎。“许多市民在超市采备年货的同时,都喜欢带一箱包子。”一超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通湖路上新开的“包打天下”包子店的店员笑着说,“十多年前,自家蒸馒头,老人会用面团捏出鲤鱼、元宝、寿桃等一些寓意吉祥的图案。如今市民对馒头造型要求较低,但如果有人想要做一些特殊造型的馒头,更得提前预订,价格也要高一些。”

  “只要一百多块钱,既实惠又方便,而且包子馅的种类多,可以换着吃。”市民王先生乐呵呵地说,包子、烧卖天天都有的吃,味道都差不多,但是过年买的就是不一样的。“过年期间吃包子馒头预示着马年的日子蒸蒸日上,吃着心里都觉得开心。”

  除了吃蒸货,缓解早就深深藏在心中的乡愁,也是过年最好的方式。虽然江苏省第三大淡水湖——高邮湖有天地之大美,但高邮湖东面的京杭大运河,以及河中央的镇国寺、镇国寺塔,才是很多高邮人回家必去的地方。

  烧香为家人祈福自不可少,而寺中的镇国寺是很多高邮人小时候最神秘的记忆。以前,塔在大运河中央的小岛上,除了坐轮渡登岛,根本难以靠近。如今,开车上河堤路,几分钟就能开过前几年新建的运河二桥,不久就能到镇国寺。现有的该庙宇是几年前才重建的,但镇国寺塔却有着“南方大雁塔”的美誉。这座七层宝塔的塔身全部用青砖砌建,高二十多米,呈平面方形,顶端直立着两米的高葫芦式紫铜塔尖,不禁让人猜想里面会不会藏着镇寺的宝贝和经书。

  大湖、渡口、寺庙、古塔各具特色,分布如此集中,在京杭大运河全线也几乎找不到第二处。站在寺中,脑海中浮现的是运河两岸曾经热闹的漕运的样子。如今,崭新的高邮城已经近在眼前,旧时光能否真的被遗忘?

  大鱼大肉

  成了餐桌上的小众

  马年的春节,对于安徽金寨大别山里的人来说,是一个吉祥的年,因为马在当地人的心里占有很高的地位,所以今年春节回家过年的人特别多,相比之下,今年的春节更加祥和、热闹和温馨。

  一年时间只是转瞬之间,但是今年的小山村变化是历年来最大的,以往那些低矮的农舍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都是具有当地特色的二层小楼。在金寨县古碑镇七邻村,刚刚搬进新家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他们家原来只有三间破旧的小瓦房,一家10几口子都窝在一起,遇到刮风下雨,那日子甭提多难过了。这几年他的两个儿子在上海打工小有积蓄,再加上当地政府出台了一项惠民政策,对那些破旧的房舍给予补偿,他们家条件正好符合,得到了一笔建房补偿款,就这样陪伴他们家几十年的瓦房在今年春节前就变成了“小别墅”。

  王先生一边和记者说话,一边将家里的腊肉从厨房里拿出来,装进篮子里。“再有10几个小时就是除夕了,现在日子好过了,但是老的传统还要继续。”王先生所说的老传统就是除夕那天全村人都要去土地庙的祭祀活动。

  这场祭祀活动是在除夕的零点钟声响起之后,虽然雾很大天很冷,但是全村的村民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参加祭祀的人们将家里的腊肉、鸡、鱼等食物,用担子挑起来,带上烟花和鞭炮,浩浩荡荡地来到离村庄一公里处的土地庙,大家将挑来的菜肴整齐地放在供桌上,开始燃放烟花爆竹,过年就此拉开序幕。

  待烟花爆竹响过之后,村民们开始以辈分大小依次磕头,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

  虽然城市化建设让农村很多传承千百年的习俗慢慢淡去,但是在大别山的这些小山村里,依旧保护得很好,那种浓浓的乡情和乡土气息让过惯了城里生活的人们,只有在这里才能感受到久违的年味。

  让人感觉马年春节变化最大的是村民的餐桌,往年,招待客人以大鱼大肉为主,主人感觉只有这样才能显得没有怠慢客人。而今年那些大鱼大肉完全成了配角,当地的一些野生的菜肴成了主角,如果哪家招待客人没有几个像样的特色菜,感觉面子上就有些过不去,因此,春节前镇上的一些时令菜肴和土鸡、黑毛猪肉如果不排队根本就买不到。

  城市里的80后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即使他们的父辈,对家族观念也很淡薄了。但在广大的农村,家族,这一传统的维系亲情的组织依然存在,虽然近年来受到社会流动的冲击,但是谁也无法否认家族对个人的影响与约束力,尤其是在春节期间,游子们总归要回到家族的怀抱。

  就拿我们家来说,居于连云港一个数千人的小村庄,但却存在着几个家族,其中就有我们的徐氏。别小看这个小小的家族,过年期间的礼仪可是不少。从记事开始,大年初一都是儿孙们给长辈拜年的日子,一大早,我和大伯以及叔叔家的孩子们都是到爷爷家集合,然后吃糕点、喝茶,给爷爷奶奶拜完年之后,家族性的仪式才开始。我们要从大爷爷家一直拜到六爷爷家,见了长辈之后,都是高喊“爷爷奶奶,给您磕头了”,长辈也是笑呵呵地说着“不用不用,来拿压岁钱。”这样一拜下来,辈与辈之间的仪式感与认同感就强烈起来。

  虽然随着我们的成长以及长辈的老去,拜年的形式也在不断弱化,但是今年过年回去,一场家族团聚又让人重回到了那种感觉。这一次是年轻的六爷爷做东,喊他的侄孙、侄女们,也就是我的叔伯兄弟以及堂叔伯兄弟姐妹们一聚。本来一年都见不到几回的人坐到了一桌,位次也有讲究,即使你年龄再大,只要辈分小,还是得陪末席。吃饭少不了喝酒,喝酒时也只能是敬完长辈再敬兄长。

  席间,大家谈论的话题少不了赚钱致富,因临近县城,村里的不少地都被买去,关于要不要卖掉宅基地,我们这一代人却是有了分歧,而六爷爷就丢下了一句话,家族里的地,能不卖就不要卖,谁卖先从我这过,一句话让争吵停止。

  社会在发展,但是总有一些传统的力量在约束我们,尽管这种约束已经式微了。不过正是这种传统的力量让人不敢“数典忘祖”,在价值多元的今天,有这种约束也不一定是个坏事。这就是我此次回去过年的最大感受。江南时报记者徐生权

  在家乡“赶会”

  好多年春节都在外地度过,马年春节,我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家乡宿迁,与亲朋好友团聚,享受亲情的温馨,也体会着久别的乡情——赶会。

  在宿迁过年,还是有些不一样的。比如大年三十的早上要早点起身,到屋后放鞭炮,同时烧一把稻草。除夕夜要把家里打扫干净,因为第二天的正月初一是不许扫地的,免得把财气赶跑……

  早上5点钟,鞭炮声就陆陆续续地响起来了。我家也不甘示弱,弟弟拿着一串500响的鞭炮到屋后放了起来。父亲告诉我,以前每家都卯足了劲要放大响的鞭炮,如今农村也有了环保的意识,都放响数小一些的。之后弟弟在门口烧了一把草,就这样,我们家的过年开始了。

  大年三十贴春联、祭祖,初一吃饺子、拜年,家家都是热闹景象。到了初三初四,“赶会”就正式登场了,让当地人春节最为期待的活动也是“赶会”。街上,卖糖葫芦的、烤红薯的、表演魔术的、卖气球的……应有尽有。老人小孩、男人女人,都穿上喜庆的衣服聚集在这里,欢声笑语。

  父亲是个爱热闹的人,“赶会”这样的热闹事自然是少不了的。初三上午,我们一家老小十三口人来到离家最近的一个集镇——杨集,去“赶会”。吃了羊肉串,手拿糖葫芦,我们来到街角处,也是人群聚集最多的地方。这里正在进行一场艺术表演——传统舞蹈丁嘴跑驴。

  跑驴是一人执驴形道具扮骑驴妇女,另一人扮赶驴人的双人舞蹈,多在春节或赶会时随秧歌队表演,相传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表演者多扮成农村少妇,把驴形道具系在腰间,上身做骑驴状,以腰为中心,左右小晃身,下身用颤抖的小步蹭动,模拟驴的跑、颠、跳、踢、惊、犟等动作和神态。跑驴中的驴形道具用竹、纸、布扎成前后两截,下面用布围住。

  憨态可掬的小毛驴伴着清脆的铃声向观众献礼,逗得围观的群众笑声不断。“一字排列待出场,心生一计有对策,如同猛虎下山来,主人追也追不上。”丁嘴跑驴俏皮、淘气、活泼的形象和倔强的性格,让观众为之叹服。

  多年不“赶会”,竟然不知道丁嘴跑驴仍然这么盛行。当即手机上网查阅新闻,我才知道,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丁嘴跑驴经过不断打磨,现已申报国家级非遗传承保护,并多次在省市区级演出中获得大奖。

  显然,传统文化资源是人类除自然资源之外最重要的资源,没有文化资源,就如同没有自然资源一样,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不可想象的。特别是在产业结构调整的今天,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关注。用传统文化资源提升地方软实力,已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路径。

  孤独的儿子

  儿子快一岁半了,他出生以来,还未在我的老家过过除夕。去年夏天,他曾经在我的老家安徽芜湖度过了两个月愉快的时光。每天,和小区里同龄的小伙伴们碰头。那时,他们都不会走路,大家坐在自己的小推车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你摸摸我,我摸摸你。我就想着,过年时,我一定把儿子带回来,让他再和小伙伴们一起玩。

  然而,回到老家后的这几天里,儿子却一次也没见过小伙伴们的身影。儿子生性爱玩,不管刮风下雨,每天都要去小区里转悠。一次,偶然碰到一个孩子的奶奶,我问起为什么这么久没有看到孩子在小区里玩了?“你看看这空气,都雾了,一股鞭炮和化学品的味道,我就让孩子留在家里了。”奶奶无奈地说。

  我不由地想起除夕夜,我们一家带着宝宝外出吃年夜饭时的情景。外面天色昏黄,像是刚刚吹来一阵黄沙一般。空气里全是鞭炮的味道,让我觉得嗓子干痒,只想咳嗽。一路上,爸爸都在埋怨妈妈没有让宝宝坐公交车去酒店,而是推了个小推车让他暴露在室外。其实,那个酒店,只是跟我们家隔了一条街。

  我忽地想起,这是我见过最脏的除夕之夜。

  前几年,没有感觉到空气差,只是偶尔听人说起过雾霾这个词。这一两年,雾霾天猛然暴增,频频告急,我这才意识到,蓝天离我们是越来越远了。而今年的除夕夜,成为了我有记忆以来第一个不那么“干净”的除夕夜。

  其实,家乡放鞭炮的热闹程度早已不比往昔,小区里也好几年几乎不放鞭炮。空气难闻,怪只能怪空气的底子太差了。

  这两天空气稍微好了点,却下起了雨。儿子依然每天在小区的活动中心里孤单地奔跑着,而他的小伙伴们依然都乖乖地待在家里。之所以还坚持让儿子出去,是因为实在拗不过。只是希望这糟糕的天气快点过去,雾霾也好,雨雪也好。

  去年年底,首次开通运行了从南京到东三省的高铁列车。随着高铁的开通,春节期间不少向往北国风光的南京人都搭上了高铁前往大连、沈阳、哈尔滨等地过年。在南京人期盼首场冬雪时,东北各地早已呈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场景。

  由于春运时期火车票“一票难求”,记者没有买到从南京直达哈尔滨的高铁车票。因此,1月31日,记者只有搭乘G1224次列车到沈阳,再在沈阳北站坐动车中转到哈尔滨。在8个多小时的车程中,高铁列车时速一直不超过300公里,而车厢内一直保持着22℃的室温让人一点也感觉不到寒冷。

  不过,在晚上近11点中转到哈尔滨时,室外-16℃的温差让人顿感不适,仿佛呼吸都是冷的。一位从宁波到哈尔滨的游客周女士介绍说,早在12月底就在网上整理了东北游的旅游攻略,还在淘宝上买齐了防寒用品。但没想到,走下列车的那一刻,还是被“冻”住了。鼻子冻得都不敢呼吸。

  抵达哈尔滨的第二天,记者来到拥有浓郁俄罗斯特色的中央大街。当地市民告诉记者,哈尔滨中央大街步行街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步行街,也是哈尔滨市最为繁华的商业街。

  这条长街始建于1900年,街道两边的建筑包罗了文艺复兴、巴洛克等多种风格的建筑71栋。全长1400米的中央大街,保持了原光滑的方块花岗石铺砌的路面,其角色就如香港的弥敦道。

  在中央大街上,记者还偶遇了一家四口来哈尔滨游玩的南京人赵栋雪。据赵栋雪介绍,今年南京开通了直达哈尔滨的高铁。因此,一家四口决定在东北过一个不一样的春节。赵栋雪说,已经在旅行社报名参加了晚上冰雪大世界的旅行。

  在南京,可以去秦淮河看灯会。而在哈尔滨,就能看见形态各异的冰雕、雪雕。离中央大街不远,就是圣索菲亚大教堂,不少游客都在教堂边合影留念。

  结束了哈尔滨一日游后,记者来到湖南卫视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的拍摄地——雪乡瞧一瞧。刚到雪乡,鹅毛大雪从天而降,山上、小溪边、屋顶上无处不是银装素裹。绵柔的雪花像一床棉被,又像一层奶油蛋糕轻轻地盖在小山村里。

  尽管-34℃的室外温度让人有冰冻之感,但是马拉爬犁、雪橇狗以及滑雪等娱乐项目还是让人忘记了室外的寒冷。虽然屋外寒冷,但是进室内呆一会儿,身体马上就暖和了起来。

  在雪乡,记者走访了几家农家客栈,一间几平米两人住的隔板间,没有独立卫生间的住宿价格是每晚600元。而房间稍大、拥有独立卫生间的,每晚住宿价格都在上千元。除了住宿外,观看东北二人转、滑雪等娱乐项目收费都在每人100多元。

  通过讨价还价,记者以每人50元的价格不限时在雪乡玩滑雪。同时,通过旅店老板的介绍以每人80元的价格观看了东北二人转表演。对此,从桂林到雪乡游玩的郭女士表示,作为目前销售火爆的旅游风景区,雪乡游玩更应该明码实价,不能乱收费,收高费。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60850000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最新图文
  亚欧日报是大型综合日报,亚欧日报网路报是一家大型的网络报电子版,新闻信息涵盖四海五洲,新闻内容五花八门,新闻视角独特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