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呼和浩特11月23日电 题:66岁“巴林蒙古靴子”技艺传承人:从女教师到女匠人
中新网记者 张玮
“我做了35年教师,一辈子教书育人,退休了也希望把我所学都教给我的学生。”23日,来自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的66岁退休老教师萨仁格日乐和记者聊道。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五届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总决赛的赛场上,这位老人可不容小觑。她带着自己亲自设计、亲手制作的巴林蒙古靴子,亲自登台走秀,向大众展示蒙古族巴林部落的服饰之美。
萨仁格日乐从蒙语老师岗位退休后,继续“捡起”从小耳濡目染的巴林蒙古靴子制作技艺,弘扬和传承着这份民族文化。
蒙古靴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它作为蒙古族服饰的一部分,2008年被列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记者了解到,在科尔沁、翁牛特、巴林等蒙古部落中,女子穿的蒙古族刺绣矮靿靴子是蒙古靴子里最漂亮和鲜艳的一种,靴帮、靴靿绣满各种花卉,与服饰搭配,十分的养眼。
萨仁格日乐告诉记者:“巴林蒙古靴子以布靴为主,搓线、纳底,然后在鞋靿和鞋面上绣上各式各样的花。”
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萨仁格日乐是纯正的巴林部落蒙古族,孩童时代便跟着妈妈和奶奶学习缝衣制服。她说:“那时候,为了让妹妹们穿上漂亮的衣服,我学会了刺绣,朴素的衣服上绣上几个色彩鲜艳的花朵或两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衣服就立刻变得生动靓丽起来。”
1976年萨仁格日乐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当上了一名蒙语教师,35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在这岗位上工作。
萨仁格日乐告诉记者:“我退休后就一直想着,蒙古族手工活是老一辈手艺人的宝贝,我要尽我所能让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下去,不想让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
2014年巴林右旗政府为传承和发展民族手工业,给从事民族手工业的艺人提供4200平方米的“民族手工坊”作为经营场地,实行免收3年租金、免征各种税费的优惠政策,鼓励艺人依靠“巧手”致富。
这对于萨仁格日乐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消息,她毫不犹豫地报名并入驻民族手工坊,开启了她从女教师向女匠人的顺利转型之路。
“巴林蒙古靴子的精髓就是蒙古族刺绣,平绣、结绣、补绣、锁绣、盘金绣等20多种刺绣针法都将在这一双小小的靴子上体现。”萨仁格日乐告诉记者。
2016年,萨仁格日乐被评为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巴林蒙古靴子制作技艺》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截至目前,她的顾客遍布全国各地,很多精美的靴子还走出了国门,销往日本、美国、巴基斯坦等国。
萨仁格日乐翻着自己的手机相册告诉记者,她的靴子现在销量很好,每一双都是不可复制的,所以她把销售出去的靴子都拍照留念,一是为了给自己留个念想,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制作成教科书教给她的学生。
萨仁格日乐无论作为女教师还是女匠人,在她的一生中始终发扬着“匠人精神”。现在,她以一个蒙古族手工艺传承人的身份继续教学,将自己擅长的巴林蒙古靴子和蒙古族刺绣技艺传授出去。
她说:“目前我有20多个学生,最小的30多岁,只要他们喜欢、肯学,我就愿意教。”
同时,萨仁格日乐还经常应邀深入小学和幼儿园,为孩子们上传承民族文化的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培养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
萨仁格日乐说:“我是个恋旧的人,到现在,我依然完好地保存着妈妈和奶奶年轻时缝制的巴林蒙古袍,那些面料现在市场上都找不到了。每年我都会带着这几套衣服去参加各种展会和比赛,不为别的,就为让世人看看我们蒙古族文化。”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