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记者采编 正文

我与《环球人物》——记者编辑 郑心仪

作者: 来源:admin 关注: 时间:2019-02-05 20:20

如果我的一生要标上不同的坐标以供回忆,那么《环球人物》必定是其中一个。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带着许多的惶恐与不安,怀揣着对媒体这个行业的憧憬与想象,我一头扎了进来。

这是我的梦想照进现实,但尚未体会够梦想成真的喜悦,先被沉甸甸的惶惶然压折了腰。找选题、联系采访对象、暗访调查……工作很快砸了过来,我却有种还没复习好,就被推上了考场的感觉。从学校习来的专业知识一下子变成了参考资料,可以看看,却做不得指望。把我从无头苍蝇的状态中解救出来的,是编辑的提点。大到文章框架,小到如何向采访对象自我介绍的技巧,编辑都耐心传授。那些他们从实践中获得的经验,被毫不藏私地摊开在我面前。

还记得第一次独自出差,不仅时间紧迫,而且有几条线要跑。当我走出上海车站时,茫然无措,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正在这时,编辑打来电话,告诉我如何安排采访顺序。其中一位联系人之前并没有答应接受采访,只是表示考虑一下。编辑教我直接去他的单位门前,到了再与他联系。我半信半疑地赶到那里,再打电话。刚打通,那人便说自己正在忙,和我们想写的老先生其实并不熟悉,不能接受采访。我心里咯噔一下,赶紧照着编辑的嘱咐恳求道:“我已经在您单位门外了,如果您与老先生不熟悉,能不能介绍其他与他相熟的人。”那人听后便有些犹豫,最终帮我联系了另外的采访对象。那一天,我顺利地用5个小时就跑完了所有的采访。

我渐渐习惯了记者的节奏,不再为拿到棘手的选题寝食难安,因为我知道有编辑在我身后。但这份安心没有维持多久,因为一些变动,我从记者转为了编辑。我茫然又惶恐,向资深编辑请教:“我该怎么称呼投稿的作者?叫他们老师吗?”她失笑:“人家叫你老师才对。”刚告别学生身份没多久,就开始被别人叫“老师”,这样的变化让我觉得肩头责任极重。起初,这份责任只是单纯的压力,让我慌乱不堪,而这份慌张也或多或少地传递给了投稿的作者和合作的记者。在转任编辑的第一期磕磕绊绊地结束后,我满心沮丧,然后反问自己:“我愿意和自己这样的编辑合作吗?”我开始学会把这份责任看做成长的动力,从依靠别人,努力变得能够获得别人的信任。

来《环球人物》的第一天,总编告诉我:“这里就像一所学校,每个人都在这里获得成长与提高。”一年时间过去,回首最初懵懂无措的自己,不禁会心一笑。当我渐渐习惯以每个尾数为1的日期而不再是周六日来计算日子,我的生活也被打上了《环球人物》的印迹。现在她10岁了,我只参与了十分之一,但好在,未来的路还很长。感谢她让我更好,也希望我的参与,能让她更好。

我与《环球人物》——记者编辑 郑心仪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最新图文
  亚欧日报是大型综合日报,亚欧日报网路报是一家大型的网络报电子版,新闻信息涵盖四海五洲,新闻内容五花八门,新闻视角独特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