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一线报道 正文

来自抗洪排涝一线报道之二

作者: 来源:admin 关注: 时间:2016-05-27 11:52


抢险队员在加固堤坝。郭义富摄

■本报记者肖固义富通讯员凤杰杨俊

昨日,久违的太阳终于从厚厚的云层里探出脸来,让连续奋战了80多个小时的防汛勇士们喘了口气,但宝应不少地方的险情仍然存在,特别是由于水位落差的加大,射阳湖等乡镇险象环生,各地一边抢险救灾,一边发动受灾群众生产自救,打响了一场与灾害作斗争的保卫战。

舍小家为大家

“现在洪水到了家门口,一切都要服从抗洪抢险的大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更要起带头作用。”抗洪抢险中,不少人在遇到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受损时,不是坚持“小我”,而是选择了“大我”。

站在射阳湖镇桥南圩上,一宿没合眼的桥南村支部书记蔡元间指着圩堤介绍,3日深夜,桥南圩因暴雨和渗漏造成20多米圩堤塌方,经过抢险,险情得到了控制,但由于内河水位下降,圩上其他地方不断出现险情。

险情随时会危及包括镇政府所在地在内的上千名群众和上万亩良田的安全。为了顾全大局,镇里连夜开会商讨对策,决定舍弃小圩,放水保大圩,同时加固大圩的薄弱部分。接到命令后,村里的突击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周围的射南、姜庄等地的突击队来了,县预备役的官兵突击队来了……

65岁的老党员陈国兰一路跑到大堤,不少群众都劝她回去。她说:“泥袋子我是扛不动了,但我可以帮着扶扶口袋,装装土。”油坊村78岁的汤厚培老大爷也随抢险应急小分队赶来抢险,虽是满头白发,但他的劲头一点不让年轻人。在现场,记者听到不少妇女说,平时就是50元一天,她们也不愿意干这活,但现在为了保住大堤,她们想都没想就赶了过来。

村民姜志远家的上百亩荷藕就在小圩内,看着亭亭玉立的荷花被水逐渐淹没,他边挖着泥土边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受到了损失,但可以保证全镇群众的安全,舍小家保大家值!

打响生产自救保卫战

探访里下河“腹地”,虽然洪水还在肆虐,然而行走在田头堤边,随处可见受灾村民挺直腰杆同舟共济。

行进在高邮的运东地区,随路可见不断上涨的河水直逼堤顶,一些河段水面已与堤坝相平,农田白茫茫的一片。驱车连接里下河“锅底洼”射阳湖镇的宝射公路上,只见宝射河水离南岸有些地段圩顶不足1厘米,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使河水漫过圩堤。

在军师村胜利闸,近百名男女劳力取土装袋,人抬车推,将泥包运至闸口。闸口下,农民周恒东、姜正荣等五六名壮劳力,站在齐胸深的水中,叠放泥包。在一旁指挥的村支书朱兆广告诉记者,由于宝射河水高于内河水位1.48米,胜利闸压力巨大,闸门门板已有裂缝,随时可能出现门破水涌的险情。

像这样的险闸军师村有四座,一旦险情发生,圩内4000多亩秧田和100多户村民住宅将全部受淹。早晨5点多钟,村里组织了600多名劳动,突击围堵闸口,严防险情发生。朱兆广说,防汛关键要做到未雨绸缪,现在村里大部分田块都已经出水,为了排除隐患,让大家尽快到田头补苗施肥,组织生产自救,我们对险工患段进行排险,晚上四道闸口全部围好后,全村人就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我们像住在家里一样

由于受灾严重,宝应全县因灾倒塌房屋的有312户,需要转移的灾民有1万多人。那么,这些灾民的生活到底怎样?记者到水泗小学灾民救助点进行了探访。

走进灾民救助点,整洁的教室已成为灾民临时的家,课桌被拼成了床,热水箱放在墙角的椅子上,一边还放置了碗筷。在现场,刚吃过饭的村民陆永贵正在给老伴剪指甲,他说:“这几天的大雨让家里成了‘鱼塘’,多亏村干部想得周到,把我们转到这里,不但吃喝不愁,觉也睡得安稳。”

“转移到这里后,我就安心了,这里和我在家里一个样。”射阳湖镇南塘组71岁的村民胡景余拉着记者的手,想让记者写篇报道宣传他们的妇女主任朱卉清。一旁的郝秀英老人说:“政府一边抗洪,一边把我们安排得好好的,托共产党的福啊。”

记者向一直在安置处忙碌的朱卉清了解最新情况。她说:“目前共有300多名受灾群众得到安置,投亲靠友的也有上千人。转移的村民中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3个月。”她介绍,这两天转移的村民还在陆续地来,大多是老弱病残,其他青壮年劳力都坚守在防汛一线。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最新图文
  亚欧日报是大型综合日报,亚欧日报网路报是一家大型的网络报电子版,新闻信息涵盖四海五洲,新闻内容五花八门,新闻视角独特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