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一线报道 正文

央媒新闻人新春走基层:虽然吃了苦,但心很甜

作者: 来源:admin 关注: 时间:2017-03-14 17:01

图为本报记者严冰(左二)在京沈高铁望京隧道项目工地采访。付玉忠摄

  贫困户喜摘贫困帽、列车长和同为铁路职工的新婚妻子在两列火车交汇的片刻隔窗相望、“春节返乡记”……这些描绘普通中国人的鲜活报道,都是中国媒体人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的结晶。

  2月17日,2017年新闻战线“新春走基层”活动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人民日报社、新华社等的多名媒体人,讲述了这些新闻背后的故事。

  ■ 参与人数再创新高

  超过400人次,这是人民日报社今年参加“新春走基层”活动的记者人数,而见报的图文报道超过了300篇,采访人数及报道数量均创历年之最。首次启动的“中央厨房”机制,实现了报、网、端、微一起发力。另外,人民网、“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刊播制作的“新春走基层”报道达1000余篇,实现了“一次采集、多种产品、多媒体传播”。

  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说,人民日报社编委会成员以上率下,分头出发,翻大山、过田埂、坐炕头、宿农家,撰写了一批来自基层一线的报道。

  据了解,人民日报社共有上百人放弃了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参加走基层的调研行,31个国内分社的110多名记者全部报名参加了“新春走基层”活动。一名年轻记者在采访西藏农家后撰写的体会中说:“虽然吃了苦,但心很甜。”

  今年新闻界开展的“新春走基层”活动有规模有声势,把镜头对准基层,让百姓成为主角,用实景、原声、真情记录普通人的生活变化,感受他们的人生忧喜,反映他们的梦想追求。

  新华社在这一活动中,实现了参与人数和发稿数量的“双新高”;央视则派出了100多路400多名记者深入基层,在《新闻联播》等栏目持续推出了《厉害了我的国》《零点后的中国》等系列报道,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 深入采访挖掘故事

  “贫困户吃低保,别人争得面红耳赤,老郭却总想让出去:脱贫靠劳动,不能躺在‘政策温床’上!”2016年,河南省封丘县王村乡小城村农民郭祖彬实现了脱贫,而他的脱贫故事被人民日报社河南分社记者马跃峰记录下来,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要想写好稿,必须深入采访,半点偷懒都要不得。”马跃峰说。

  今年大年三十,连续报道了七八年“春运”的经济日报社产经新闻部记者齐慧,在京沈高铁望京隧道项目工地,与职工们一起吃年夜饭。期间,她挖掘到了一个令她感动的瞬间:很多员工希望她给他们录一段视频,让远在家乡的父母看到他们过得很好。

  “当他们在我手机前说出对父母亲人的思念时,我更加体会到媒体发展的新意义:不管传播方式如何改变,不变的应当是对百姓生活的关注,传递的永远是贴心与温暖。”齐慧感慨地说。

  高铁地勤机械师,听上去蛮风光的工作,却要跟粪便打交道。为了制作节目《高铁上的“掏粪男孩”》,来自央视的两个“80后”男孩王冰和赵磊,跟几个“90后”高铁地勤机械师经历了一番“较量”。刚开始,这几个“掏粪男孩”只要话筒对着他们就不敢讲话,王冰和赵磊一合计,干脆跟着上4天夜班,学着掏厕所,直到这时,“掏粪男孩”们才敞开心扉,讲出了自己的心声。

  ■ 多媒体传播精彩纷呈

  今年春节期间,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的移动直播栏目《给陌生人送个“福”字,找回久违的年味儿》,由于创意新颖,吸引了近20万网友参与互动,形成了刷屏效应。

  据了解,今年1月,人民日报社全媒体新闻大厅正式启用,“中央厨房”机制也首次运用到“新春走基层”活动中。人民网、“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在首页首屏开设专栏,综合运用直播、动漫、H5(指包含图片、链接、音乐等非文字元素的网页页面)、微视频等多种形式,实现了“话筒进农家、直播到田头”。

  《世界那么大,我只想回家》的报道,在光明日报的“两微一端”和楼宇屏同时呈现后,视频总播放量超过73万次。这组报道来自光明日报的融媒体中心,记者以街头采访的形式,在北京站、北京南站采访了大量旅客和一线铁路员工,最后推出了这组微视频作品。

  “笔触伸进土地,精神才有养分,文字才有温度。”杨振武指出,要用脚步丈量时代,把新闻写在大地上。只有坚持百姓情怀、人民本色,察民情、听民声、知民意,才能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叶晓楠)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最新图文
  亚欧日报是大型综合日报,亚欧日报网路报是一家大型的网络报电子版,新闻信息涵盖四海五洲,新闻内容五花八门,新闻视角独特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