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一线报道 正文

来自吉林省农业科技推广一线的报道

作者: 来源:admin 关注: 时间:2018-12-10 21:06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是支撑,要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多渠道构建和培育乡村振兴人才体系。

  吉林省如何破解农业科技落地田间“最后一公里”这个难题?田间学校的探索和尝试,都取得了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进程中,农业科技到底扮演什么样举足轻重的角色?让我们一起走近奋战在吉林省农村一线的农技推广人员,去感受他们身上宝贵的工匠精神,探秘他们的奉献之旅与心路历程。

  田间学校

  寓教于乐,打造农业科技培训第一品牌

  在下乡途中记者看到,顶着烈日,一群满身灰尘、满脚泥泞的人在田间耕种,一问才知是吉林省农技推广人员在试验田内进行试验播种。

  自2015年起,吉林省田间学校转变教学模式,创新工作方法,因地制宜。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以能力建设为目的,以实践为手段,以农民辅导员为主进行信息技术交流,在说说笑笑中为农民普及农业种植技术,深受农民喜爱。2017年,受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邀请,吉林省农技人员赴全国各地进行了现场演示和经验介绍。

  田间学校针对不同地区作物特点,精选培训内容,开设相应的水稻、玉米、大豆、西瓜、香瓜、花生等课程。根据农民需要,不定期开课,有时在乡镇田间学校基地,有时在田间地头农户家门口。只要农民在耕作中发现任何问题,随时开设田间课堂,探讨解决之道。

  在前郭县八郎镇田间学校,农技人员把农民分成4组,让农民自行带队在实验基地大棚内寻找被病虫害侵蚀的葡萄藤,把问题带回课堂自由讨论,并且说出讨论结果和预防方法,农技人员进行总结。现场反响十分热烈。通过农民与农技人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启发教学,寓教于乐,让农民学得快、记得牢,极大调动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农民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方式真的是太好了,内容太实用了。以前也有类似的培训课程,但都没有互动,大家都没兴趣。现在这种方法大伙都很喜欢,老师对我们也特别热情,很有耐心,我们都争抢着报名。希望这种形式的课程能多开点儿,一年都不想毕业,想蹲级,一直在这学习。”课后村民刘旭艳幽默地说。

  “田间学校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让每户农民在说说笑笑中学到知识。现在不仅做出品质,还做出了品牌,只要是‘田间学校’,农民都认可,积极报名参加,有的还跨县来报班,供不应求,这些都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认可。”洮南市农技推广中心王主任向记者介绍说。

  在生活中农技推广人员是农民的“贴心袄”;在课堂上农技人员成了农民辅导员,从科技知识、生产技能、经营理念等方面全方位提高农民素质。

  推广方式

  传统与现代结合,打造最佳传播效果

  各地农技推广人员奇思妙想,采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推广方式,利用互联网、电视、广播、宣传手册、电话等工具宣传农业知识。

  每名农技人员都建立示范户微信群、田间学校培训班等交流群,推送科技简讯、备耕指导、气象预报等内容,并与农民进行24小时交流互动,时时跟踪,解答农民在春耕生产、田间管理等问题。录制农技人员和农业专家讲座,在电视不同时段播放。编写农业技术宣传册,在大集上现场分发。组织召开示范主体现场会和研讨会,走村入户,宣传农技。

  记者在吉林市农技推广站采访中,几次被孙站长手机电话打断。农民来电话大多问的都是在耕作中遇到病虫害、种植作物不见起色等问题。孙站长一一记录并解答。“每名农技人员都公开自己电话号码和微信号,24小时接受农民的电话咨询。”孙站长告诉记者。

  公主岭市成立吉林省首家农业综合信息应用试点,与省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中心联合开发建设了“范家屯三农平台”。前郭市利用“村村通大喇叭”在农作物节点时间早中晚向农民讲解农业技术。吉林市农技推广站与科研所、高校等专家联合成立了“政府主管单位+市场主体”的可视农业联合会,依托互联网可视农业平台,在全省创新推出网络现场会农技推广新模式。梨树市以“全国重点科研院校+企业+合作社”的形式建立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技推广联盟,连续3年举办“梨树黑土地论坛”。

  在课堂上农技人员是农民的辅导员,在推广上农技人员华丽转身成“小网通”,从天气预报、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全方位做好农民技术推广工作。

  入户指导

  对接到户,打造服务精准化

  根据农技人员工作任务,要求全省每名农技人员指导3个科技示范主体,对每个农业科技示范主体上门指导服务次数不少于5次,进村入户开展指导服务时间每人不少于100个工作日。

  敦化市2017年培育科技示范主体551个,每户辐射带动10户至20户,全市各乡镇共辐射带动农户8300户。记者随机采访3户农民,均能说出自家服务人员的名字、联系方式以及解决问题满意度。

  正值干旱,记者来到公主岭市旱情最重地区黑林子镇浏阳乡,看到农技人员正在田间指导农民利用原有农机设备改装成洒水车,对土地进行灌溉。“这几天给我愁坏了,没有水怎么办?我都是自己从家灌水拉到田里。多亏他们及时赶到,每天早上4点就过来,除了吃饭也不休息,帮我们从井里抽水,制作洒水工具,指导我们开侧沟浇地……”村民李铁梅向记者介绍说。

  在推广上农技人员是农民的“小网通”,在田间农技人员摇身一变成农民的好帮手,只要有需要,及时赶到,解决问题,精准服务。

  追求卓越

  提升自我,打造学习常态化

  农闲之余,农技人员也要进行自我培训,不断充实提高自身水平。以全国各高校为农业培训基地,进行国家级、省级和县级3个层次培训,每年都有机会去省外交流学习。

  此外,利用休息时间农技人员在科技网络书屋、农机一点通等手机软件上自学农技知识;走访不同的田间发现问题,探讨解决方法,不断提升自我,养成学习常态化。

  在洮南市福顺镇长岗村水稻试验基地,记者看到被称为当地水稻专家的农技人员刑文凯,正绘声绘色地给来参观的农户讲解种植方法,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当记者问他工作是否辛苦时,刑文凯沉默半晌说;“没什么累不累、苦不苦的,这一切都是我该做的。”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从事工作已有20多年,农忙时每天起早贪黑,不分节假日,和农民农时一样。虽然工作种类多,工作环境辛苦,但我很爱这片土地,能为这片土地做些什么让我感到很骄傲。”敦化市官地镇农技推广员魏代霞,一边在试验田耕作一边和记者说。

  春风化雨,春华秋实。2017年,在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绩效考评中,吉林省取得第6名的好成绩,这离不开基层农技人员的付出和努力。田间学校,破解“最后一公里”;工匠精神,助力“乡村振兴路”。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最新图文
  亚欧日报是大型综合日报,亚欧日报网路报是一家大型的网络报电子版,新闻信息涵盖四海五洲,新闻内容五花八门,新闻视角独特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