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学者们携带着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文献著作来到地中海沿岸。这些人不曾预料到,他们带来的文化经典,不仅引发了地中海沿岸乃至西方世界的文艺复兴,也间接推动了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文艺复兴同时,地中海沿岸手工业、货物贸易的蓬勃发展,早期的金融业出现,现代银行随之发端。
精神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或许不是简单的几部文艺作品那样简单,也不仅是文化产业对宏观经济的拉动。伴随着图书出版、电影上映以及文化理念的深入人心,精神层面的丰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间接作用难以估量。当今,丝路文化渐浓,左右着人们对大航海精神的原有认知;工匠文化火热,引发着人们对青少年偶像现象的思考;特色小镇概念,触发了家园建设的神经……
这些现象的发生,或许并非出自偶然。精神文化的丰富,终将反哺经济社会变革,引领着人们前行的轨迹。
东方式的远征与航海
现行的历史教科书,提起人类全球化的历史,大多从西方的大航海开篇。
涉及大航海的图书、影片,无不饱含地理发现的勇气与探险精神,而夹杂其中的奴隶贸易与殖民掠夺似乎只是“副产品”。如果未曾细读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人们很难想象,早在数千年前,东方古国就已主动与世界各国联络,并在数百年前的海上丝路中主导贸易全球化浪潮。1974年出土的宋代海船上,人们惊奇地发现,南宋航海人已经发明了水密隔舱技术,这些货船满载着产于龙泉等地的瓷器运往西方;明代流传至今的一些瓷器、铜器印刻着阿拉伯文字,留下“定制化生产”的痕迹……这条没有坚船利炮开道的航路,有着完全不同的轨迹。
如今,随着“一带一路”深入人心,网络搜索丝绸之路与海上丝路相关图书,中文在售书籍就达数十种之多。尤其是近两年新作不断,在书店、图书馆占据着重要一角。而曾几何时,那些地方曾是码放大航海故事的角落。
彼得·弗兰科潘撰写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被誉为“一部包罗万象的史诗级巨著”。书中指出,“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耀眼的舞台”。该书在多个组织举办的评选中,获评年度最佳好书。
美国学者撰写的《超级版图》,描绘了全球版“一带一路”战略路线图,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该书不仅讲述了基础设施投资与财富增长的重要联系,更是一部有关连接如何促进亚洲及全球稳定与繁荣的重要著作。
此外,《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中国的文明型崛起》等国内学者论著,也正丰富着中国丝路文化的内涵。
60多年,曾有人预言:“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 2017年,源自古老丝绸之路与海上丝路的文化交往,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动力。与此同时,更多丝路与海上丝路遗迹的发掘及相关研究的增多,是否会改变历史学家的全球史书写方式,我们不得而知,但丝路文化图书的读者,正在流露出他们对丝路与海上丝路愈加浓厚的兴趣。
要谁来当偶像
曾有一项调查,通过问卷,寻找各国青少年眼中的偶像。有些国家青少年偶像是国家总统和民族英雄;有些国家普遍是孩子们自己的父亲;而中国青少年偶像则多为影视明星。
实际上,谁来当偶像,左右着青少年价值观。曾经一段时间,我国青少年的偶像是邱少云、董存瑞,是王进喜、孟泰。当今,我们曾经的偶像去哪里了?
近来,研制斯航海钟的工匠哈里斯与日本寿司厨师小野二郎的故事,悄然流传于网端,引发了国人对工匠精神的重新关注。随着“工匠精神”被写入文件,对工匠、技术工人的关注,触发工匠精神的讨论。
随之而来的是工匠故事的传播和工匠技艺的报道。《大国工匠》开播后,人们重新将视线汇聚到产业工人身上。纪录片中,錾刻技师孟剑锋,凭借精湛技艺,其錾刻产品成为了国家级礼品送给外国元首;年近60岁的老工人顾秋亮,装配精准程度达到“丝”级,“蛟龙号”潜水艇玻璃窗的组装非他莫属;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技师胡双钱,大飞机的一些零部件须手工磨造,只有他能完成;国家高级技师、焊工高凤林,是飞船发动机焊接的不二人选……
几乎同时,在传统工业城市上海,2017年就曾启动过工匠培养选树千人计划,并选树了88名上海工匠,一度在社会上 掀起争当工匠、学习工匠的高潮。这些工匠,涵盖电力、钢铁、船舶、航天、汽车、通信、建筑、交通等多个行业领域。
人们此时才发现,原来不只是哈里斯、小野二郎,我们也有世界级工匠,而且就在身边。《大国工匠》专题片自2016年底开播,2017年引发了各界学习工匠、报道工匠的热潮。中国工匠逐渐被人们认知,各行业工匠开始被人们重视。甚至一些商品,没有 “工匠们”的加持,就难以立足市场,广告中的明星脸效用,在“工匠”面前似乎已经开始递减。
工匠文化的蔓延,带给人们新的思路:什么样的人才是社会栋梁?什么样的人,才应该成为偶像,值得去效仿?
建设怎样的家园
行走在祖国各大城市的人也许会有同样的感慨:“我究竟在哪里?”
如今,千城一面正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通病。失去地方特色的开发建设,使各地人文历史掩盖在混凝土森林中。特色小镇概念的源起,可以追溯到2014年,在杭州云栖小镇首次被提及。
2017年,“特色小镇”这一词汇被多次写入重要文件。相关图书与研究如雨后春笋涌现,正在刊行的相关出版物就有数十种之多。
人类历史上,小镇一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布雷顿森林小镇、雅尔塔度假区,记载着人类历史命运的变革,格尔尼卡承载着艺术变革历程;达沃斯、硅谷、剑桥、见证新兴产业革命的脚步。小镇承载的内涵,不容小觑。
2017年12月,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互联网企业高管在乌镇酒馆聚会的照片红遍网络,承办数次大会的乌镇,正在传统旅游业小镇基础上,幻化出多种可能。仅住宿、餐饮业,2016年就实现营业收入4.07亿元,比2015年增长14.37%,在过去的2017年,增长势头依旧不减。世界政商领袖驻足的博鳌、雁栖湖,也正和当年雅尔塔、布雷顿一样,重申着一种理念:不是所有重要事件都发生在大城市,小地方也足以凭借自身特色,承载自己的一段故事。
人类社会是高度系统化的综合体,人的生存和发展更具有多元取向和多种需求。其中,发展经济是满足人和社会对物质需求的必要手段。但对人们来说,这只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远不是人和社会的全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远不是一串经济数字,几张统计表格就可以满足。植根并引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精神,才能填补数字的不足,补足短板,带来多元化可能。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