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社会动态 正文

“社会竞争规则的转变,造就社会财富的巨大变化”

作者: 来源:admin 关注: 时间:2018-10-05 01:30

“社会竞争规则的转变,造就社会财富的巨大变化” 2018年9月29日

“社会竞争规则的转变,造就社会财富的巨大变化”



“社会竞争规则的转变,造就社会财富的巨大变化”



“网红经济学家”教你做个明白人

薛兆丰,他主理的一门“经济学”音频课卖了5000万元。

他一夜爆红,也引来了争议。一边,他是原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是超28万人用金钱“投票”追捧的“网红经济学家”;另一边,他被经济学家汪丁丁质疑为“像没毕业的经济系学生”。

马化腾、罗永浩、徐小平在新书《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中为他“背书”,赞其“能把复杂道理用简单直接的方式说清楚”,能“让大家构建一个经济学的世界观”。

撰文/本报记者赵颖慧

如今,薛兆丰已经离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他的音频课名称“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去掉了“北大”二字。实际上,无论争议如何,不如看看“真材实料”。这位在知识付费时代一夜爆红的网红教授,提供的“知识”是否值得推敲和有所裨益。

新书《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是他音频课程的文字精华版。“本书及其对应的音频课程,既不是对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的简化,也不是对经济学知识的堆砌,而是对经济学教育改革的严肃探索和尝试。”

他说,“阅读本书,并不能帮助读者成为一名经济学家,但可以帮助读者做复杂世界的明白人。”

“经济规律在哪里都起作用,哪怕是在战俘营里都起作用”

“没想到经济学是这样的!”这是学生在听完薛兆丰《经济学原理》课程后的感叹。“我知道他们不是客气,我自己就是在亲身经历过经济学带来的震撼和快感后,才渴望把它再传递出去的。”

薛兆丰曾在一次演讲中讲述经济学带来的“震撼”,本科学应用数学的薛兆丰一天听到老师说,“人类最伟大的三项发明是火、车轮和中央银行”。

“当时心头一震,火可以熟食,车轮让运输成为可能,中央银行怎么可以与这两个发明相提并论呢?”他意识到经济学规律的力量和普遍性,可能并不亚于物理学规律。“而后来学到的经济学知识,果然永久地改变了我观察世界的角度。”

比如,战俘营里人们的行为也遵循着经济规律。在《薛兆丰经济学讲义》的第一讲,他借用经济学者雷德福的《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一文讲述了战俘营里的“经济现象”。

雷德福在“二战”时,作为一名战俘被投进了德国战俘营。然而,作为一名经济学家,他却在战俘营这样一个极端的环境里,观察到了战俘营里的交易。

在战俘营,面包由红十字会提供,一个星期两次,星期一和星期四早上每人发一份面包。拿了这份面包以后,每个人都要保存好慢慢吃,下次发面包得等三四天。于是,战俘营里的面包就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发面包的前夜,也就是星期天、星期三的晚上,大多数人都把面包吃光了,面包价格会达到高峰,交易的价格也比平时需要多一根香烟。如果有人坚持在星期天、星期三的晚上不吃面包,他就可能能赚到一根香烟。当然,到了发放面包的当天,面包价格就会回落。”

有了交易就会产生对货币的需求。战俘营没有传统货币,就用香烟代替。有了货币就有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战俘们会用坏香烟代替好香烟进行交易。一些战俘舍不得用机器造的香烟来交易,而是把烟拆了,重新包装,里面混上一些头发丝,卷得又比机器做的烟细一点,用劣币驱逐良币。

甚至战俘营里的“货币”还会发生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现象。“每当营房周围发生空袭,炮弹在营房边上爆炸,人们就会变得非常沮丧,觉得差一点没命了,存那么多香烟也没什么意义,还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吧,大家就都抽起香烟来。第二天,香烟少了,通货紧缩来了,人们发现照原来的价格,东西卖不出去了……”

薛兆丰说,“雷德福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经济规律在哪里都起作用,哪怕是在战俘营里都起作用。如果经济学能够解释战俘营里的现象,它就一定可以解释战俘营外的经济现象,当然也包括中国的经济现象。”

“政府拍卖土地,对最终的房价不会造成影响”

那么,我们先用经济学来看看人们最关心的“房价”。上过中学的我们都学过“供求关系”,一个耳熟能详的规律是: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这是“供需决定论”。

但当人们面临房价太高时,有人会埋怨说,“谁让政府卖地那么贵,最后盖的房子当然就贵。”薛兆丰认为这又落入了“成本决定论”。

薛兆丰举例:王菲演唱会酬劳特别高,因此她的演唱会票价就特别贵。这种说法对不对?不对。是因为喜欢王菲的人多,买王菲演唱会门票的人愿意出的价更高,才使得王菲的劳动力资源变得更贵。

因为美国医学院、法学院和商学院的教授工资特别高,学生交的学费才特别高,毕业生工作后工资也特别高。这种说法对不对?不对。应该是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的毕业生工资特别高,使得生产他们的原材料,也就是教授的工资特别高。因果关系是倒过来。

那么,如何理解“政府卖地贵,所以房价贵”这个逻辑?薛兆丰认为,“政府之所以可以高价卖地,是因为人们对住房的高需求导致了高房价,而高房价才使得高地价成为可能。只要最终的房屋数量不发生变化,哪怕政府把土地免费送给开发商,最终的房价也不会有变化。假设市场上只有一套房子,有一百个人参与竞买,出价最高的人出100万元,其次是99万元、98万元……这套房就归愿意出价100万元的人所有。因此,政府无论是免费把土地送出去,还是高价拍卖土地,对最终的房价都不会造成影响。”

那么,房价为什么高,为什么会涨?薛兆丰说,“北上广深大城市的房价一直在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集聚。很多人涌到这些城市生活,房价怎么会不贵呢?”

“在北京,有非常好的医院、剧院、大学。就像北京大学,有好多课程都是对外开放的。生活在北京的人,他们所付的房价,买到的不仅仅是一套普通的房子,还要加上周边可得的服务,它们的价格怎么会比别的城市、比边远的城市便宜呢?简而言之,人口集聚和城市繁荣,都是使房价上升的正面因素。”

那么“负面因素”是什么?“房屋交易不够灵活,不够频繁;小产权房未能进入正常的流通渠道;城市规划部门对房屋容积率的限制太大;房子不能建得太高,限制了土地使用效率,等等。”

“社会竞争规则的转变,造就社会财富的巨大变化”

在高价房中,学区房是家长们“厮杀争夺”的焦点,也往往成为高房价的聚集地。特别是一流学区的学区房,买房实际上是为了买一流学校的“入场券”。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不赞同教育是一件商品,同样也不愿意将医疗、交通等视为商品,而应该是“公共品”“必需品”。

薛兆丰问,“教育、医疗、交通是否符合商品的基本特征?它们的生产需不需要耗费真实的资源?它们的品质有没有高低之分?人们会不会对它们展开争夺呢?”他认为,如果明明是商品,又不准人们以商品来对待,会产生许多“后果”。

比如学区房,“否认了学位的商品性,就只能把人们对学位的追逐改变为对住房的追逐。本应是家长付给学校和老师的费用,现在变成要付给房地产开发商了;本来家长之间的区别,只不过是付不付得起学费,现在变成买不买得起房了;学生和学生的区别,本来只不过是考试成绩之间的差距,现在变成了主要攀比父母的财富水平了。”

当教育、医疗、住房有高下之分,并都需要竞争,那如何竞争才最公平?

薛兆丰列举了暴力、智力、论资排辈、社会身份、随机分配、按需分配、出价高低等竞争规则。

“一个岛上有一群人,只有一块面包,最常用的一个竞争办法就是暴力,最后从人堆里爬出来的那个人,就能得到这块面包。相比暴力,更常见的办法是比智力,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房子、车子、票子最后都要看文凭,争夺文凭,主要靠智力;除了智力高低,还可以用年龄大小来排序,或者按劳动时间、随机性来分配,比如摇号买车;除了这些竞争规则,还可以按需分配,谁需要分配给谁;最后一种竞争规则,就是按照出价高低,有钱就能买到。”

在这些竞争方式中,哪一个更公平?“没有任何一个规则比别的规则更公平。选择不同的规则,禀赋不同的人,胜出的机会就不一样。”

“如果将暴力作为竞争标准,人们就需要经常练武;如果将智力、教育水平作为标准,人们就会整天学习、考试;如果根据社会职务的高低,那么就会有攀附的成本;如果按需分配,人就要花费不少装穷的成本……因此,每当人们采用一个竞争规则,这个规则本身都会带来成本。”

“但只有一种竞争方式是例外,按照出价高低来竞争。如果凡事都要用出价高低来竞争,人们就会努力地去赚钱。为了赚钱,人们就得生产和提供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让别人自愿购买,这种竞争方式,会指引人们去从事一些积极的、有收益的、给社会上其他人带来福利的工作。”

薛兆丰认为,“回顾中国的经济改革,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会说,它是有关竞争规则改变的改革:从过去看排队的时间,看出身,看政治面貌,变成另外一个规则,那就是看出价的高低。就这么一个简单的社会竞争规则的转变,造成了我们整个社会财富的巨大变化。”

“只要违反了经济规律,就会遭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经济学究竟是研究什么的?薛兆丰认为是研究那些“事与愿违”的现象和规律。

“比如,我想买世界上最便宜的苹果,但是当我进入市场去寻找世界上最便宜的苹果的时候,这一行为本身就使得苹果的价格上升了;我要卖最贵的房子,但当我作为供应者进入房地产市场去盖楼房、去卖楼房的时候,我的行为本身就使得楼房的价格下降了。这就是典型的事与愿违的现象。”薛兆丰说,“不管是谁,只要违反了经济规律,就会遭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房租管制:神话与现实》是由三位诺奖得主哈耶克、弗里德曼和斯蒂格勒合写的一本书,记录了美国房租管制中很多事与愿违的现象。

他们比较了旧金山1906年与1946年的两段历史。1906年4月18日,旧金山发生了一场大地震,地震之后,又发生了一场持续三天的火灾。整个城市的建筑有一半被地震或者大火毁损,40万人口有一半的人失去了家园。整个城市的住房一下子烧了一半,这时,这个城市会不会出现房屋短缺的现象呢?

经济学家们查阅了当时的主要报纸,发现地震后没有出现房屋短缺的现象,一半的房屋被摧毁后,房价肯定涨上去了,在房价高涨的情况下,有的人暂时搬离这个城市,与亲戚朋友一起住,更多的人,只要它们的房屋还在,他们就愿意腾出来租给别人。人们只要出钱,就能够找到房子,不需要展开价格之外的其他竞争,所以旧金山没有出现房屋短缺。

到了1946年,美国旧金山开始实施房租管制,本意是帮助穷人少花钱就能找到房子住,但管制的结果是报纸上出租房子的广告大幅减少,求租广告大幅增加,1946年求租房屋的数量是1906年的300多倍。房东不愿意租出去,更倾向于把房子卖出去。在租赁市场,人们不容易找到房子租了,而有钱的人,为了居住,只好买房子。

“并不是我们有了美好的愿望就会有好的结果,我们要学会用经济学思维来分辨愿望和结果之间的真实关联。”薛兆丰在书的后记中提出了一个词为“地道的经济学思维”,“地道的经济学思维,是对包含人性的因果规律的探索。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数字不重要,术语不重要,结论也不重要;是想象力重要,是视角重要,是推理重要,而权衡更重要。”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最新图文
  亚欧日报是大型综合日报,亚欧日报网路报是一家大型的网络报电子版,新闻信息涵盖四海五洲,新闻内容五花八门,新闻视角独特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