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型
高校以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为引领,学校以“综合性”“多科性”为主。
应用研究型
高校以培养应用研究与开发人才为重点,学校以“多科性”“特色性”为主。
应用技术型
高校以培养专业知识和技术应用人才为主体,学校面向行业以“特色性”或“多科性”为主。
应用技能型
高校主要培养操作性专业技能人才,学校面向行业,职业以“特色性”为主。
上海教育综合改革正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昨天,上海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了《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和《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30年)》,对未来15年上海构建高等教育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了明确规划。力图破解高教和职教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上的难点,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解决“岗位等人、人等岗位”,改变一边是企业大喊“技工荒”,尤其高级技工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一边是职业学校教育社会认可度普遍很低的矛盾现象。
高校不求“高大全”
到2030年,上海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模预计达到140万人左右,全面进入普及化阶段。
在《高教规划》中,上海将构建形成本市高校二维分类管理体系。横向维度上,按照主干学科门类,把高校划分为综合性、多科性、特色性三类;纵向维度上,按照承担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功能,划分为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应用技能四类,形成了“十二宫格”。
通过这样的划分引导高校凝练办学特色,避免过度分散资源、过多设置缺乏相互联系和支撑的学科专业,避免同质化办学倾向。市教委将配套建立相应资源配置和评价机制,引导高校在各自领域和类型中办出特色,不再追求“高大全”。
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对于中高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为此,上海将围绕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和未来发展需要,对医学、艺术、经管、法学、理工农、文史哲6大门类人才培养为主的高校布局,分别提出结构调整思路和方向。
学术型人才培养的规模将逐步缩小。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海将研制形成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点采取构建以技术技能为本的课程体系、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形成校企联合培养运行机制、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等措施,大大增加实践性课程的占比,增加学生接触社会、了解行业的机会。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着力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是当务之急。为此上海做出了三项制度安排:
首先刚留校的青年教师不能直接上讲台,要先担任2-3年助教,积累一定经验后才能独立开课。
其次,所有教授必须为本科生授课,而且要上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并且以此作为教授任职的基本条件,不上讲台不能当教授。
最后,想方设法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这是教师把心放在教学上的重要体现,也是当前的软肋。既要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又要用制度构建来加以保障,并在现代大学制度构建中固化下来。
优化技术职称评审
“一边是企业大喊‘技工荒’;一边是不少家庭仍担心职业教育‘低人一等’。”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说,上海将着力破解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不高问题,各部门需合力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发展的正向制度设计,研究更加合理的薪酬制度体系,优化技术职称评审,努力使他们的职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规划提出构建“中职教育-高职专科教育-应用技术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纵向衔接的职业教育学制体系,囊括中高职贯通培养、高职-应用本科衔接培养等10条具体路径,以期打通职校学生发展的“天花板”。同时,规划注重打开职业教育“旋转门”,建立职业院校与开放大学、成人高校、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课程和学分转换机制;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终身职业培训系统等。
另外,规划还将推进高考分类考试,明确将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招生录取制度,鼓励高职专科院校把特色专业招生和主要招生计划安排在统一高考前,作为高职专科院校招生的主渠道。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