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执政为民 正文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历史考察及其基本经验

作者: 来源:admin 关注: 时间:2018-12-20 15:06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倡廉道路。对中国共产党党风廉政建设历程的考察及其经验的研究,对于当前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历史考察

  自党成立以来,我们党就把反对消极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作为自己的重要奋斗目标, 始终紧紧围绕“为了谁、依靠谁、相信谁”这一根本问题,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贯穿到党风廉政建设的各个方面。

  1、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提出反腐倡廉的措施是思想教育和严厉惩治,治理腐败的根本依靠力量是人民群众。

  (1)加强思想教育,注重榜样作用。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1]。他把民主革命时期创造的整风方法运用到执政党廉政建设的实践中,主张通过整党整风经常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马列主义的理论教育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使其在思想上构筑一条抵制腐朽思想侵蚀的钢铁长城。毛泽东强调榜样的道德感召作用,在战争年代,他极力号召全党全军向白求恩、张思德、刘胡兰学习,力争做一个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和有益于人民的人。建国后,他仍然重视用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以造就廉洁的党风和社会风气。

  (2)充分依靠群众,加强人民监督。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工作方针,也是他反腐倡廉思想的突出体现。他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反对腐败,推行廉洁政治的主体力量。毛泽东重视党内监督、群众监督、民主党派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根据毛泽东的提议,成立了中央和地方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并在《共同纲领》中规定在县市以上各级政府,设人民监察机关,以监督各级国家机关和公务人员是否履行其职责,并纠举违法失职人员。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接受群众监督,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社员代表大会制、技术人员、工人和干部三结合等群众管理形式,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群众组织的监督作用。毛泽东领导创立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制定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50年4月19日,中共中央做出《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决定》,要求“在一切公开的场合,在人民群众中,特别在报刊上展开对我们工作中一切错误和缺点的批评与自我批评”。1953年,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指示中再次强调:“凡典型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的事例,应在报纸上广为揭发。”

  (3)从严治党,严惩腐败。1950年,党中央针对少数领导干部中刚刚抬头的贪污受贿等腐败问题,决定全党全军开展整风,随即在1951年全国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毛泽东特别注重抓大案要案,敢于碰硬。他主张对投机分子和蜕化变质分子坚决消除,对犯罪的共产党员要加重惩处。在处理刘青山、张子善一案时,曾有人以刘、张都是有贡献、有影响的领导干部为名替其说情,毛泽东的回答是:“正因为他们俩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要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理他们,才可能挽救20个,200个,2000个,20000个犯有各种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 1953年,又开展了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的“新三反”斗争。到1954年春,在总数650多万的党员中,共有41万人被开除出党或被劝告退党。

  2、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辟了在不搞群众性政治运动的情况下,从作风建设入手健康有序地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新途径,初步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理论框架和模式。

  (1)不惩治腐败,确实有失败的危险。1982年,邓小平针对当时来势凶猛的贪污腐败之风,语重心长地说:“这股风来得很猛。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末,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2] 1989年政治风波发生后,邓小平要求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首先抓反腐败问题,他说“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3]。

  (2)反腐败要靠法制、靠制度。邓小平提出反腐败要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但反对搞群众运动,要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来反腐败。邓小平特别强调运用教育和法制这两个重要手段,标本兼治、综合治理。1985年针对一些贪污腐败和滥用权力的现象,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手段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制。”[4]他指出,搞法制靠得住些,要把反腐败斗争纳入法制轨道,通过社会主义法制的逐步完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他还提出,要从制度上解决问题,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3)重视对干部的监督制约。1957年4月8日邓小平提出了“共产党要接受监督”的著名论断。他指出: “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法律、纪律处分。”[5]邓小平提出了一整套对权力进行监督制约的措施。对党的各级领导人“应该有监督”,要有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政协与民主党派的监督、舆论监督,形成一个有效的监督网络。他还强调要有专门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根据邓小平的这一思想,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了专门的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纪检组或纪检员,县以上人民政府重新建立了行政监督机构。

  3、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党的建设提高到新时期的一项伟大工程的历史高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风廉政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

  (1)重视思想政治建设。强调首先从领导干部抓起,特别是从高级干部抓起,包括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1998年到2000年底,全国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普遍开展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2001年9月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通过这些重大举措,提高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觉悟,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

  (2)重视查办大案要案。严肃党纪国法,依法严惩了一批腐败分子,其中重点查办了党政领导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经济管理部门和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发生的贪污受贿、严重失职渎职等重大案件。同时,重视查办基层干 部中发生的以权谋私、侵害群众利益的违纪违法案件。

  (3)认真解决突出问题。坚决制止高干子女经商,取消对领导人员某些食品的“特供”,严格控制领导干部出国,依法严肃查处受贿犯罪案件等7件事,并首先从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成员和国务院常务会议组成人员做起。最高人民检察院会同最高人民法院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打击经济领域违法犯罪活动专项斗争。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以整风精神在全党开展党性党风教育,克服党内滋长起来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个人主义的不良倾向和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

  4、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

  (1)重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提出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在科学总结我们党反腐倡廉实践经验基础上明确提出“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十六字方针,制定并认真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进一步形成全党深入开展反腐倡廉的局面,反腐倡廉教育、制度、监督、改革、惩治等各方面工作正在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

  (2)进一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按照中央的部署,中央纪委、监察部先后对56个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各省(区、市)纪检监察机关实行了对派驻机构的统一管理。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组建专门巡视机构和专职巡视队伍,各省(区、市)党委也建立了巡视机构,巡视工作范围逐步向县(区、市)一级延伸。

  (3)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群众反映突出的征收征用土地、城镇房屋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损害群众利益、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基本得到遏制,治理教育乱收费、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减轻农民负担等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维护了群众的切身利益。

  (4)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重点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权力、谋取非法利益的案件,同时严肃查办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针对党风政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开展专项治理。

  二、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断探索党风廉政建设的历史。在探索中形成的方法、途径和措施,不仅对巩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执政地位和形成当时良好的社会风气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党风廉政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高度重视思想教育,积极构筑预防腐败的思想防线。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反腐倡廉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从党反腐倡廉的历史发展过程看,什么时候重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反腐倡廉工作就比较有成效,什么时候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反腐倡廉工作就遇到障碍,就不够顺利。在长期和平建设年代,要保持广大党员、干部的革命意志、革命精神和革命气节,很不容易,必须加强教育、加强引导、加强管理。所有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于在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上下功夫,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加大反腐倡廉工作的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对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地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进行党性锻炼,加强思想政治修养,锻炼意志品质,提高精神境界,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真正养成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2、大力加强作风建设,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当前党的作风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归根到底都是脱离群众的。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集中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坚决克服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和照抄照搬、本本主义的现象,推动全党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知难而进,开拓创新;坚决克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现象,狠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歪风,推动全党关心群众疾苦,真抓实干,力戒浮躁;坚决克服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和自由主义现象,推动全党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严守党的纪律,增强党的活力;坚决克服以权谋私、贪图享乐等消极腐败现象和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推动全党保持清正廉洁、艰苦奋斗的高尚情操,坚持任人唯贤,增强党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3、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人民群众是反腐败斗争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反腐败斗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生活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他们对领导干部的功过是非、廉洁与否、一言一行最有发言权,他们对腐败看得最清楚、对腐败最痛恨、反腐决心最彻底、反腐态度最明确、反腐立场最坚定。实践证明,人民群众参与越广泛,留给腐败的空间就越小。把相信和依靠群众贯穿于反腐倡廉的全过程,切实发挥好、引导好、保护好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反腐败斗争的积极性。努力拓宽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渠道,真正让群众拥有评价权,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利用好群众提供的线索,及时开展摸排,及时反馈结果,不断增强群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信心。积极传播廉政文化、宣传廉政知识、开展廉政活动,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到党风廉政建设中来,成为推动反腐倡廉工作的强大力量。

  4、认真解决突出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利,不论是革命还是执政,一切都是为了人民。只有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维护,我们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要坚持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涉及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问题,不论困难有多少,阻力有多大,都一个一个地加以解决。尤其对群众举报的大案要案线索,要认真对待,严肃查办,彰显党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决心,增强广大群众同腐败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要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分析掌握一个阶段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把群众呼声变成行动,把群众愿望变成现实,赢得群众对党的信任。

  5、严厉惩治腐败分子,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严厉惩处腐败分子,是构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群众参与反腐败信心的有效途径。我们党对腐败现象的极端危害性和危险性始终保持高度警觉,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始终把反腐败作为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来抓,保持惩治腐败的强劲势头,坚决查处腐败案件。对于触犯党纪国法的腐败分子,不论是谁,不论职务多高,只要违反了党纪国法,都依纪依法予以严惩,绝不手软,让腐败分子没有藏身之地,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同腐败行为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至2010年,中国公众对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成效的满意度平稳上升,从51.9%提高到70.6%;公众认为消极腐败现象得到不同程度遏制的比例,从68.1%上升到83.8%。这说明,对近年来反腐败取得的成效,人民群众是看在眼里的,是认可的。只要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始终保持查办案件的强劲势头,严肃查办大案要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就一定能深得民心,党的执政地位就会更加巩固。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1095页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403页

  [3]《邓小平文选》笫三卷笫314页

  [4]《邓小平文选》笫三卷笫148页

  [5]《邓小平文选》笫二卷笫332页

  (课题组成员:李咬明、王顺利、鲁以雄,执笔:鲁以雄)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最新图文
  亚欧日报是大型综合日报,亚欧日报网路报是一家大型的网络报电子版,新闻信息涵盖四海五洲,新闻内容五花八门,新闻视角独特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