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政府网消息】目前,发展乡村旅游有一个共识:在乡村旅游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文化资源的开发及其利用。大多数人都认识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最大卖点,襄阳不少乡村旅游景点都缺少自身特有的文化内涵,或是对当地民俗文化挖掘不够深入,浮于表面,缺少故事性、文化性,无法吸引游客驻足。
襄阳的乡村旅游多以“农家乐”和“农业生态观光园”为主,多数乡村旅游景点还只是依托就近的水面和自然环境稍加装饰,开发经营的旅游产品多停留于观光、采摘和农家乐等低端层次上,没有提升和创新,缺乏文化内涵,以打牌、钓鱼、吃农家饭为主要功能的农家乐、乡村饭店占乡村旅游的大多数。乡村旅游究竟如何搞?笔者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实践问题。各个村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各地有各地的实际,但总体的前提应当把握乡村旅游发展大势,凸显乡土特色。
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了以南河镇、吴店镇2家湖北旅游名镇为龙头的10家旅游乡镇,以谷城县堰河村、南漳县鱼泉河村、保康县尧治河村、枣阳市火青村、老河口市方营村、襄城区姚庵村等“湖北旅游名村”为代表的20多家旅游村。这些村镇是襄阳乡村旅游的先驱者、佼佼者,在本地还可以,但是拿到省内、国内一比较,就明显有差距了。
如今乡村旅游的消费主体是大中城市中青年人群,这一群体消费能力较强,同时文化素养、审美品位也较高,更加偏重旅游的文化感知、氛围体验。补齐文化“短板”,提升文化内涵,才是乡村旅游能够发展的正确道路。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但并不代表所有的文化都可以用来搞旅游。笔者认为民俗文化是与旅游最为靠近的一种文化,它来源于民间,接地气。
襄阳是汉民族为主的地区,不像少数民族地区有那么多的民族民俗文化,但是我们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我们的本源文化是荆楚文化,因此,在襄阳遗留最多、影响最深的就是荆楚文化。同时,襄阳也是三国文化的发源地,三国演义有32回描写到襄阳,襄阳有许多三国遗迹和三国传说。因此,襄阳民俗带有明显的荆楚文化和三国文化特性,包含多种形态,如古建筑(民居、桥梁、石刻、古井),古物件(农具、生活用具等),工艺(制作、美食、缝纫、美术等),艺术(民歌、舞蹈、诗歌、杂技、传说等),节庆(年俗、三月三、穿天节、端午龙舟等)。
总体来说,以端公舞、沮漳巫音、薅草锣鼓、滚灯舞、双座旱船、板凳舞、老背少、麒麟送子、背鸽等为代表的音乐舞蹈都是襄阳地区独有的民间文艺表演形式;以赶象、司老爷查街为代表的民间文艺是襄阳最具独特地方个性的表演形式;以牵钩戏为代表的民间游戏是襄阳最具历史底蕴的民间游戏……同时大量民间歌谣、民间文学故事都需要我们认真发掘,从中找出合适自身发展的内容,然后与发展乡村旅游进行有效嫁接,变成具有独特个性的乡村旅游名片。只有发掘出襄阳本土的、民间的民俗文化,襄阳乡村旅游才能接上地气,才能有强烈的生命力。
面对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何继承好、利用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实际上,很多地方都面临这个问题。旅游项目如何体现文化内涵?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与旅游结合好的有:西藏及周边地区的锅庄舞;西南地区的长桌宴;云南西双版纳、瑞丽地区的洒水节;内蒙古地区的摔跤、骑马;沿海地区的捕鱼体验等。具体到襄阳如何结合,笔者认为旅游项目体现、利用文化,关键是把握三个因素。
一是“玩”的因素,这种文化好不好玩?你就很容易找到结合点。贴标签的文化容易做,但这种文化没有吸引力。前不久,笔者到贵州军屯,看到该地建筑有特色,历史文化也很精彩,但就是没有游客。没办法,他们只好借助民俗活动,举办长桌宴来吸引游客。襄阳是楚人南迁建都之地,据说在保康重阳、南漳主山寨均建过都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古丹阳。那么我们是不是恢复楚国都城就可以体现楚文化了呢?不见得!国内这种失败的例子太多。你不好玩,文化再深厚、建设得再好也没用。
第二个因素是“活”。我们所引用、移植的文化一定是活体的,不是死尸文化。死尸文化是我摆在那里,你爱看不看。虽然也是文化展示,但没有价值。洪湖瞿家湾老街建筑保护得很好,但开发商把老百姓都赶走了,成了一条死街,毫无生气,阴森森的。万峰林景区就处理得很好,景区与纳灰村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共同发展,死景变成了活景。
第三个因素是“变”。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是老祖宗创造的,是历史的产物,有些不符合时代精神,有的不好直接利用,这就需要我们有变通的精神,创造性地利用。傣族的泼水节最初是比较温柔的,叫洒洒水,洒吉祥之水,现在变成打水仗,为了满足游客,把只在傣历新年举办的活动日常化了。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把牵钩之戏小型化、常规化,我们也可以把东巩高跷移植到市区,等等。
与旅游区互为依存乡村旅游范例——
贵州兴义纳灰村
纳灰村距兴义市城区12公里,2003年以前,由于开发力度不大、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以及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等原因,纳灰村坐拥着“万峰林”这座潜力无限的“金山”,村民们却只能依靠着传统的种植、养殖业,过着贫困的生活。
2005年以后,结合新农村建设,不断挖掘旅游业发展潜力,开始探索一条依托万峰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2013年2月,当地联合央视财经频道、七套农业节目举办了以“美丽不可复制”为主题的“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如今,纳灰村成立了5个合作社,农户流转土地600余亩。合作社均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提高土地产出率,把农业生产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和调动各种资源,打造出了集蔬菜、水果、花卉、水稻、油菜等产业为一体的高效精品观光农业。
生态和谐宜居乡村旅游范例——
阳朔矮山门村
矮山门村位于遇龙河畔,村子离县城只有5公里,有40多户人家。长期以来,村民多靠撑竹筏拉游客维持生活,日子虽然还过得去,但总体来说收入并不算高,村民并没有真正吃上“旅游饭”。真正在景区农家吃饭的游客并不算多,即使是吃饭,吃完饭后就走了,很少留下来住宿,留在村里的客人少之又少。可以说,游客来遇龙河玩基本上属于一次性消费。
而生态乡村建设特别是美丽乡村建设,给他们带来了机会。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村里开办了活动场所,建起了乒乓球和篮球场地,同时搞好了污水处理。政府还提供树苗、花卉,对村里的绿化和美化进行了规划。在政府的支持和重视下,2015年,村里就开始统一规划搞客栈、旅馆建设,并于当年5月成立了合作社,专门规划和管理村里的旅馆。现在村里的10多家旅馆基本形成了规模,还基本统一了价格,不存在恶性竞争。旺季时,几乎家家客满。2014年,矮山门村成为全国20个“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之一。
全区域创建乡村旅游范例——
琼海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
琼海市2012年“打造田园城市”理念提出以来,整个龙寿洋片区被定位为国家农业公园,按照国家标准对农村、农田基础设施进行公园化、观光化提升,并规划了民俗体验、观光旅游、都市休闲等七大功能区。龙寿洋农业公园,核心区占地6万多亩,涵盖嘉积、塔洋、大路3个镇。作为全新的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平台,万亩田野公园不仅打造了农家乐、农家旅馆、咖啡屋等传统乡村游项目,而且创造了融农业生产和观光采摘为一体的特色产业。这一产业依据“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作,农民可以从中获得财产、生产、经营、工资4种收入。
走进万亩田野公园,映入眼帘的确实是“城在园中,村在景中,人在画中”。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就在村民的家园,美丽的田园风光,椰树、槟榔树一直伴随着乡间小路,鲜花随处可见,田里有瓜蔬,树上有鲜果,古朴的民宅,年久的古井,稻田里忙碌的人们,又有观赏价值的木制栈道,可供行人行走,独特的生态湿地景观,有品质的兰花大棚,等等。展现在你眼前的就是富有海南风情的小村庄,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一个特色鲜明的田野休闲公园。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