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中国各地 > 中国农村 正文

张孝德:另类解读看中国乡村价值

作者: 来源:admin 关注: 时间:2016-06-03 11:37

1、认识中国乡村文明的命运,是基于工业文明的逻辑,还是基于生态文明的逻辑蔓延五千年的中国乡村文明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如何认识中国乡村文明命运,取决于从哪一个时代的文明看。从工业文明的逻辑看,中国乡村文明的命运确实是主流所认定那样,乡村文明终结之日就是中国最终实现现代化之时。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处在落后挨打局面,就是因为中国是一个乡村社会为主导农业社会。西方称为引领世界文明发展的位置,就是因为他们文明是一种以城市为载体发展工商业经济的社会。如何使中国从乡村主导农业社会走向城市主导工业化社会,成为近代以来中国追赶西方现代化的目标。

在这样一个大历史背景下,当我们今天的城市化率超过51%的时候,这意味着,中国苦苦努力追赶西方为当代人类确立的现代的目标,就会越来越近。51%的城市化率意味着,历史天平已经发生倾斜,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一个城市文明主导的现代社会中。

所以,在这样背景下,我们提出加速推进中国的城镇化,一鼓作气实现中国几代人努力奋斗的现代化目标,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时代的逻辑。按照这个逻辑,城市化被看成是时代必然,而乡村走向终结也是时代的必然。这个工业文明的逻辑非常强大,不仅做现代工业文明开创者和引领者的西方社会是这样走过来,而且围绕这个时代逻辑,还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论体系。

这就是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工业化中,从城乡两元结构走向两元归一的理论。按照时代文明逻辑、历史发展实践,都说明中国不能例外,也必须走这样的城市最终替代乡村的两元归一的现代化之路。

但问题是,在人类文明进入21世纪的今天,确实出现了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中国例外”的问题。这就是在当代中国的城市刚过半背景下,时代向中国开启了另一条文明之路,这就是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新时代。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中国处在历史抉择的十字路口,一种选择是进行走既定的以西方工业文明为参照系的现代化之路,另一种抉择,就是走十八大提出另一条新现代化之路,这就是生态文明之路。

尽管目前我们主流理论尚未把生态文明上升到新时代高度来认识,这也恰恰是对中国乡村文明命运的判断,未能导入时代高度来认识的根源所在。

为什么生态文明会是中国走向不同于西方的文明之路。主要基于两大逻辑:

一是,如果中国继续走西方式工业文明之路,是一条成本巨大、充满风险的之路。

也许有人讲,为什么西方、甚至东方的日本、韩国都能走下去,中国走不过去。这是由外部时代原因和内部的中国国情原因决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的,我们越来越发现,工业文明模式一种高能耗、高成本、高风险,属于少数国家享受的文明。在中国已经踏上追赶西方工业文明的快车到后,我们突然发现,人类的足迹已经超出地球承载力30%背景下,地球的能源和环境无法承载一个14人口大国走西方式工业化之路。

科学家统计,中国达到美国消费水平,需要5.6个地球。这是外部的压力,另一方面的内部风险,如果中国继续西方式城市化,中国城市化实现之日,也中华文明传承断根之日。因为中国文明之根在乡村,不在城市。特别是今天对中国3亿农民工做出的城市让他们生活更美好的承诺,如果不能落地,将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粮食安全、政治与社会风险。

二是,我们走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之路,却恰恰是一条低成本、低风险的文明之路。

而且是与十八大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度契合的文明之路,更令我们欣喜地发现,中国乡村命命运,遇工业文明衰,甚至是死,正在兴起的生态文明与中国五千年文明,而且是与中国乡村具有高度契合性。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支撑生态文明发展新能源,对于中国并不陌生。

因为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就是一种依靠可再生太阳能、风能的生产。万物生长靠太阳。围绕农业生产现场技术体系中,其中最重要技术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风能为农业生产服务技术。

比如中国的24节气的理论,就是古人根据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运行关系,形成了太阳一年中有24种不同类型的能量理论。这些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开发太阳能都有启发。太阳能在中国古代就充分使用着,既是在现代也是如此。由于太阳能、风能是一种相对均衡,可以直接使用的新能源。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太阳能,那么太阳的这个特性,决定了人越少的地方,人均可以利用的太阳能资源越丰富。按照太阳能的这个特性,人口分散居住的乡村具有比城市人均可利用太阳能多得的多。

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文明时代的新能源喜欢农村,而不是城市,特别是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而且目前,这已经不是理论,而是事实。

目前中国有三项新能源技术、清洁能源的产品走在世界前列。他们是屋顶太阳能热水器、电动自行车、摩托车和沼气。其技术发展、生产能力、市场额度均是世界第一。特别是电动汽车的保有量已经达到3亿量,远超过汽车保有量。而且三项技术产品的主要市场不是大城市,而是乡村和小城镇。

为什么这三项技术使中国能够走在世界前面,是欧洲和美国人没有开发这个技术能力吗?绝对不是,深层根源是他们没有这个市场。因为中国尚未完全城市化、汽车化,我们还有大量的乡村和尚未进入汽车时代的小城镇,所以,相对于工业文明的劣势,在生态文明时代成为发展新能源的优势。

按照新能源技术发展趋势,未来中国能够最大限度开放新能源、使用新能源的市场在乡村和小城镇。未来的乡村和小城镇完全可以实现能源的自足,甚至会形成乡村新能源向城市输送。搞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能源优势在中国的乡村。

从世界范围看,搞生态文明建设的所需要天人和谐的自然观、利他伦理系统整合观,也与中国古代文明观相吻合。正是由于古代农业生产依靠天地之力,由此形成中国古代尊天敬地的天人和谐观、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利他伦理的系统观。从这个意义上讲,十八大之后,习近平主席提出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自信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深层根源,是当今时代需要中华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因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的儒道文化。

其实当代人类遇到的不仅仅是能源和环境危机,在能源和环境危机的背后,是当代人类文化与精神的危机。

西方工业化对人类最大贡献,是形成让物质财富高效率生产的文明体系,但失去文化与精神制衡的工业文明,使人类对物质的过度追求,成为工业文明危机的深层原因。医治当代工业文明病,需要一种新自然观和伦理观。这种新自然观与理论观,在中华民族的文明体系中已经存在了五千年。这种文化的价值,在工业文明时代,未能创造出飞机、大炮。所以在工业文明时代,中国传统文明处在被解构和批评的境地。

但在生态文明时代,当人类文明拥有高度发达物质财富后,缺失精神制约时,古代东方文明中却蕴含着医治西方工业文明的解药。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讲的“30年河东、30年河西”风水轮流转。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中国自己想要,时代也需要。

我去年4月份到美国参加会议,从耶鲁大学到斯坦福大学,凡是谈到生态文明,环境、人类文明危机等问题,没有一个教授不在讲,我们需要与你们中国的道家和孔子对话。

时代需要中国传统文明的复兴,时代需要中国儒家文化复兴,而中国五千年文化之根在乡村。不仅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中国乡村,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也需要中国乡村文明的复兴。所以,我们今天讨论的乡村儒学,这是一个时代的话题,非常重要。

2、认识中国乡村文明复兴,是基于历史、文化的视角,还是纯经济主义的视角

西方工业文明是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主导的文明,满足这种文明发展形成经济学,获得了与科技一样的最高位置。在今天经济学已经到了过度垄断话语体系的程度,成为评判一切事物是否有价值的标志。

从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你会发现我们的乡村真的没有什么价值,因为工业化最有效率的载体在城市。在经济主义盛行的今天,我们看乡村最值钱的就剩下农民宅基地所占的土地了。所以就出现了目前这种拆村让农民上楼的城镇化。

按照目前所构想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愿景,就是在未来中国80%人口实现城市化,剩下20%在农村的农民变成西方式的农场主和农业工人。在这样的城镇化愿景中,没有给承载着中国5千文明之根的乡村,留下足够的独立的发展空间。如果我们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看这样的城镇化愿景不寒而栗。因为这样城市化实现之日,就是中国五千文明断根之时。这是一种冒险的城镇化。

但从历史与文化视角看中国乡村,恰恰相反,中国乡村有城市不能替代的价值。当我们把中国乡村放在一个大历史时空中看时,我们会发现,中华民族的文明模式和西方的文明模式,从一开始就属于两种完全不同模式。中国的5千年文明根源于农耕经济,农耕经济的载体是乡村。中国属于世界上发展成熟度最高、而最具有持续性的乡村社会主导文明。而西方,从古希腊、古罗马开始是根源于工商经济,以城邦社会为主导的文明。

由于这是属于两种具有不同基因的文明模式,由此形成,当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中国古老的农业文明处在鼎盛时期时,恰恰是西方史学家将其称为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时期。15世纪后,西方城市文明从地中海复兴走向鼎盛发展时,又恰恰是中华文明走向衰微时期。

所以近代以来,西方搞城市化,恰恰是西方文明基因被激活,使西方文明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那么使西方走向复兴的城市,是否也能够使中华民族走向伟大的复兴呢。至少到目前为止的中国历史一再证明,无论中国怎样追赶西方的现代化,但必须立足于中国乡村这个根。

早在2500多年前,古代圣贤就发现了中华民族发展不能突破的底线、必须循序的规律是“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这里的水是农民、是乡村。近代了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也同样遵循这个规律。是不是中国城镇化可以不尊重这个规律。值得我们反思。

在今天,我们需要从历史与文化的视角。重新解读中国乡村的价值。我们应对切记,中国乡村是中国最大国情,也是中国历史发展原动力所在,乡村携带着中国五千年兴衰的密码。我们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文明古国,而这个长寿的秘密不在城市,而是在乡村。

3、是基于碎片化视角,还是基于系统整合视角

为什么我一直把中国乡村成为乡村文明,是因为中国乡村虽小,却五脏俱全。乡村是一个集政治与经济、历史与文化、社会与家庭为一体的文明体。乡村所有生命体的特性,决定了中国乡村在分解中死、在系统整合中生的命运。

而今天我们研究乡村和认识思维是来自工业时代流行的碎片化思维,管理乡村的思维是把管理城市方式移植到乡村进行。在碎片化思维下,中国乡村被分解为农村、农民、农业。乡村在碎片化中变成一个问题成堆的乡村。按照碎片的思维,形成了一个高度分工自上而下的政出多门的碎片化的乡村管理体制。目前政府对口管理乡村有20多个部门。

在这样一种碎片化管理体制下,乡村成为一个失去生命的乡村、问题成堆的乡村。反过来,这又成为乡村消亡是历史必然、乡村问题无解的根据。我们恰恰,没有反思,乡村死是被我们分解死的。

4、乡村未来前途,是从长周期看,还是从当下的短期看

我们不可否认,萧条乡村是一个存在的事实。但我们也要承认,造成乡村今天的萧条,是七分人祸三分天灾。撤点并校、拆村进城、公共投资不足、人才流失等问题,不完全是时代的作用、自然的选择,其中有政府的作用。所以不是乡村真的不行了,是我们失去了信心。

从生态文明时代看,从历史文化的视角看,从系统综合思维看,中国五千年的乡村文明,不是一个濒临死亡的老人,而是一块被历史尘封的玉,而是一个正在完成涅槃的凤凰。

中国乡村文明的复兴是时代必然。特别当我们放长眼量,从长周期看中国乡村发展时,可以预见,当代中国乡村处在物极必反,走向否极泰来的转型时期。中国乡村文明复兴,不是今天的资本进村,而是未来五年将会发展新回乡运动。他们才是乡村文明复兴与乡村儒家文化复兴的希望。

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适应中国乡村文明复兴和未来新回乡运动的需要。需要守住三条底线:

第一条底线是,关注留守在乡村三类20%的群体:守望在家中的20%的老人,乡村中20%的贫困家庭,仍默默从事农业的20%的农民。他们是乡村文明复生的希望和底线。如果把他们淘汰了,乡村就失去了最后的复生与希望。守住了乡村中20%的文明守护者,也守住了乡村文明复兴的魂;

第二条底线是,守住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遏制资本进村对传统生产方式破坏和结构,守住了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也就守住了乡村文明发展的根;

第三条底线,守住了我们的乡土文化。也就是我们讨论的乡村儒家文化。守住了乡土文化也就是守住了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基因。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最新图文
  亚欧日报是大型综合日报,亚欧日报网路报是一家大型的网络报电子版,新闻信息涵盖四海五洲,新闻内容五花八门,新闻视角独特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