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中国各地 > 中国农村 正文

名校学霸遇见中国农村

作者: 来源:admin 关注: 时间:2017-10-21 20:32

名校学霸遇见中国农村

黑土麦田的乡村创客 黑土麦田公益供图

名校学霸遇见中国农村

何艳艳(左二)、杨琪(右一)与村民探讨苗绣工艺。黑土麦田公益供图

  4月14日晚上8点,在湖南湘西一个人口不到500人的小村庄,3名女大学毕业生组织了一次令村民吃惊的分红大会。

  此前,两名女生兵分两路,挨家挨户通知参加了合作社的村民。围着火塘吃饭的一家老小撂下碗筷,已经上床休息的庄稼汉趿拉上鞋,二十几束手电筒光忽闪着,顺着田埂聚拢到村委会。

  在这间全村最亮的屋子里,村民围着桌子坐了一圈,烟气顺着种田的手弥漫开来。

  对着20多个苗族乡亲,23岁的陈旖雪清了清嗓子。“我们要进行合作社的第一次分红。”她补充道,“分红,就是发钱”。

  “几个大学生还能给咱发钱?”一个村民追了句。笑声、咳嗽声、扯着嗓子的交谈声,门外稻田里的蛙声,交织在一起。

  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补抽乡水桶村,许多村民生平第一次听到“分红”这个词。贫困将这个大山里的苗族寨子围住。100多户人家,多数居住在祖辈传下来的木头老宅里,火塘生生不息绵延百年。

  几年前,水桶村的路刚修通,一批批族人接连走出去讨生活。就像中国农村的许多地方一样,这里剩下白发老者和垂髫少年。2016年8月,这条路为村里送来3个大学毕业生,还有从美国回来的。紧接着,无人问津的野生猕猴桃变成“网红”水果,农家腊肉顺着这条路出去,出现在城里人的餐桌上。

  “年轻人的生命里应该有乡土”,但23岁的城市姑娘杨琪发现,自己对中国农村一无所知。在美国读书时,她曾把信用卡递给皮肤晒红的农夫交换新鲜的果蔬,农民是受人尊敬的职业。在日本访学时,她发现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愿意回到小镇工作,那里的公共服务像大城市一样便利。

  “要回到我自己的国家,让人们意识到乡土的价值。”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毕业后,杨琪想扎进中国农村。

  她的这些想法,与黑土麦田公益不谋而合。该机构创始人秦玥飞从耶鲁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他希望招募一批有想法的年轻人成为乡村创客,以扶贫专员的身份带动村民创业。两年服务期内,根据绩效考核,最多可获得20万元的收入(含食宿、津贴)。

  “要做踏实的行动者,而不仅是评论家。精英、名校毕业生,应该是对社会有责任有担当的那群人。”陈旖雪把秦玥飞的这个观点分享在了微博上,她觉得自己终于等到了“同行者”。

  2016年夏天,30名创客从清华、北大、哈佛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出发,分散到湖南、江西、山东、广东的10多个村庄。

  陈旖雪、杨琪和何艳艳3个女生,将“家”安在了水桶村。她们渐渐习惯睡觉时有青蛙跳上额头,习惯一觉醒来房间变成“昆虫博物馆”,习惯厨房里常有小羊光顾。交通不便,她们就蹭上三轮车去镇里,学会像冲浪一样随着山路颠簸不断调整重心。

  面对村委会里的喧哗,善于表达的陈旖雪清了清嗓子,拉长语调喊了句“大叔、阿姨”,人群顿时安静下来。

  “过年的时候组织大家卖腊肉,成本也给了大家,我们还赚了一笔钱,合作社的社员人人有份。”每句话,陈旖雪都要慢慢地重复3遍,用眼神和村民交流一圈获取反馈。而读大学时,她是出了名的“快语速”。

  “谢谢你们。”村民龙英超用普通话大声回应,其他人都笑了。在这个苗族村寨,祖辈都用苗语交流,3个“讲普通话的”女生在这里格外稀罕。

  自打她们住进村委会,除了睡觉,那扇大门从没关上过。村里的妇女爱跳广场舞,3个女生就用电脑放视频和阿姨一起学。为了和大叔拉近距离,她们在赶集时买来烟,逢人便发。村子里100多户人家的大门,她们全都推开过。

   1 2 下一页  

   1 2 下一页  

+1

名校学霸遇见中国农村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最新图文
  亚欧日报是大型综合日报,亚欧日报网路报是一家大型的网络报电子版,新闻信息涵盖四海五洲,新闻内容五花八门,新闻视角独特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