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8月,时任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的杜润生为永嘉县上世纪50年代包产到户的实践题词。 □叶圣义 摄
记载上世纪50年代燎原社实行包产到户的材料。 □叶圣义 摄
温州网讯 1956年,中共永嘉县委在燎原社(今属瓯海区管辖)开展“包产到户”的试验探索,被称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1978年以来,温州又创造了诸多“全国第一”。昨天,温州农村改革发展实践与探索主题论坛举行,会上,农村改革亲历者讲述40年温州农村改革故事。现场共100多人参加会议。
本次活动是由中共温州市瓯海区委、中共永嘉县委、温州市委农办(市农业局)、温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主办。论坛主旨是:研究总结改革开放40年温州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和经验,更好地推动新时代温州新发展。
今年6月至10月,我市开展“温州农村改革发展实践与探索”的征文活动,共收到各地论文75篇,其中符合征文要求的71篇,经组织专家评审,评选出一等奖3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10篇、优秀奖13篇。在主题论坛开幕式上,举行了获奖论文颁奖仪式。
主旨演讲阶段,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徐明华,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潘士远,温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温州市社科联副主席朱康对,分别就“”“乡村振兴战略:解读与看法”“温州改革的龙港故事”等。
在研讨交流阶段,燎原社第一任党支部书记的儿子黄新良的《我说父亲和燎原社》、温州市政协文史委原主任诸葛立淮的《温州股份合作的前世今生》、温州市委农办法规处长徐炯的《温州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瑞安市委党校副教授何建瑞《“三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实践与启示》、温州市人大常委、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谢小荣的《温州农村改革发展40年的成就与启示》,让与会者仿佛走进了温州农村改革发展40年的画卷。
历史
1956年,中共永嘉县委在燎原社(今属瓯海区管辖)开展“包产到户”的试验探索,被“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称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这比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包产到户”试验早了整整22年。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之一,永嘉“包产到户”写入了“中国共产党党史”第二卷。以“燎原社”为代表的“包产到户”实践,对于中国农村集体经济模式的探索和形成,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故事
老书记儿子讲述“包产到户”故事
在论坛上,燎原社第一任党支部书记的儿子黄新良开始讲述他父亲和燎原社的故事。
“1956年,当时归属永嘉的郭溪任桥、凰桥、曹埭三个村的近千农户,办起一个农业高级社‘燎原社’……”黄新良提到,指导农村工作的队长叫戴洁天。他与县委书记李桂茂、县分管农业的副书记李云河一起,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提出要在永嘉积极推进“包产到户”。那时他的父亲黄昌松担任燎原社管理委员会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走出螺蛳探穴,走来状元中出。吃饭武松打虎,干事李逵叹苦。”黄新良讲出一段顺口溜,说的是当年的燎原社与全国各地一样,土地、劳动力高度集中,生产工具原始,管理工作滞后,生产产量上不去。当时,社员出勤不出力,只讲报酬,不讲收益,社员生活水平不能提高,以致无法解决温饱问题。还有关键是管得太严太多,农民没有活力,生产队什么事情都管,越俎代庖,用当时村民的话来说,就是“公公替儿媳妇倒马桶,吃力不讨好”。
父亲和社里的骨干经过讨论,决定实行生产责任制,将产量包到生产队,再以生产队这一劳动组织为基本单位包给社员,做到土地丘丘有主,产量人人有责。果然,当年冬种面积就有所扩大。包产到户后,人们的劳动态度完全改观,主要反映到三个“头”上,就是“天光头”6点就出去干活了,“日昼头”12点还不讲回家,“黄昏头”太阳下山才回家。
40年后,《人民日报》高度评价当年那场震撼全国的创举:这在我们国家是第一次,比人所皆知的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改革早了20多年,所以许多人都把这里,当作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
历史
1978年12月18日至21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当代中国的伟大变革。40年来,温州从农村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通过“挂户经营制”“股份合作制”等多方面创新。
经历
温州股份合作的前世今生
温州市政协文史委原主任诸葛立淮
改革开放以后,温州农村工业、家庭工业、个体户这一经济形式发展很快,发展到1987年,温州市政府搞了一个关于农村股份合作企业若干问题的暂行通知,对这些股份合作企业进行了政策上面的规范、规定。
1989年,股份合作企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潮流。当时,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派调查组来温州,因为对股份合作制这种企业制度的认识看法很有争论,温州借这个机会向他们要汇报情况、反映情况,希望在政策上面,中央有一个指导(当时是没有政策的)。
“当时舆论很大,有人说股份合作制企业就是私人企业,是典型的资本主义企业,而且当时农村这一类企业发展以后造成了整个社会经济的混乱。”诸葛立淮回忆,为此,温州政府积极组织了很多的材料向国务院调查组反映。国务院研究室的同志看到这个材料以后,觉得这个材料很说明问题,后来把这个材料送到当时的国务院领导手里。
过了几个月,温州又出台了一个关于股份合作企业规范化若干问题的通知。这个通知着重在性质上面做了规定,比如说土地,比如说房产。1992年的时候,市政府又发通知,大力促进股份合作企业的开展。而后一步步进行发展。
历史
40年来,温州创造了诸多“全国第一”:第一座中国农民城(龙港)、第一批农村十大专业市场,第一份股份合作企业的地方性法规,第一份私营企业条例,第一个农村“三位一体”新型合作建设试点县(瑞安),全国唯一一个连续两轮列为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地级市……
展望
温州模式的再创新
浙江省委党校教授、副校长徐明华
温州的发展从长期定位来讲可能要往长三角方向。长三角没什么东西,但是浙江的湾区建设有东西。
湾区建设不是因为我们提出大湾区概念,从旧金山到洛杉矶开车4小时,这一带整个都非常发达,北加州的硅谷到洛杉矶技术也都非常发达。我们离这个具体目标也不太远。
未来温州的发展一方面要做大自己定位和海西打成一片成为中心城市,另外一个就是向东北方面发展与湾区结合起来,成为湾区重要节点中心城市。
展望
乡村振兴战略的解读与看法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潘士远
乡村振兴一直在路上,只不过现在把它叫作乡村振兴战略,从建国开始一直在重视农村。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一定要因地制宜,温州应该要根据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工业、每一个村庄它的工业基础做好因地适宜。温州除了产业升级中抓住风口之外,传统行业不能再放弃。传统行业有环境问题,但是随着技术的改进环境问题可以改进。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