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听过这样一个真实故事,一位10多年前去美国留学的华人,名校毕业时,经过努力,顺利拿到了微软的offer。与此同时,他的美国土著同学们,却选择了去各种创业公司,其中一位,去的是当时还在车库里办公的谷歌。
彼时,这位华人非常不理解同学的决定,认为他们想不开。
直到10多年后的一天,他发现那些曾经选择去创业公司的同学们都成了千万富翁,而自己依然是一名微软的程序员,为了还房贷而努力,生怕有一天会失业。
那一刻,他才深深明白了自己的短视。
事实上,无论中外,多数人的职业生涯中,都存在着类似的博弈——要找工作或换工作了,到底是去成熟大公司,还是初创小公司?
而且,为了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放弃了大公司更好的薪资、福利、工作环境,究竟值不值?
对此,内聘网创始人兼CEO肖恒认为,虽然成熟公司和初创公司各有利弊,但是,从当下的社会环境以及个人职业规划角度来看,初创公司有5个理由值得年轻人去尝试。
理由一:最前沿方向 驶入快车道
肖恒表示,近年来,行业发展变化越来越快,基本是两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传统巨头从辉煌到落寞也不过是几年的事。对于个人而言,要想在变化中把握机会,最重要的是,站在潮流的前沿。而初创企业,正是追随前沿的急先锋。
他认为,如果选择得当,加入一家初创公司,就意味着加入了一个朝阳产业,加入了最富活力的行业。由于行业新,没有太多沉淀,那么,先入者无疑会在从业过程中迅速积累经验,并成为全新领域的专家型人才。即便最初加入的公司没能坚持活下去,个人也完全可以通过再择业获得同类型的机会。而且,由于已经积累了相关经验,很多时候得到的是更好的机会。
他举了一位学弟小张的例子。
小张大学毕业后去做了记者,两年后加入了一家创业公司做品牌,不过由于自身经营问题,这家公司很快就出现了颓势,大规模缩编。无奈之下,小张加入了另外一家创业公司。虽然是截然不同的行业,不过,由于工作内容都是做品牌,小张很快适应并将自己在第一家公司学到的东西用在了新岗位上。第二家公司发展很好,并很快在纳斯达克上市,而小张,也在几年时间,由最底层的专员,变成了上市公司总监。
理由二:更大的空间、灵活度和自由度
在初创公司,肖恒告诉记者,由于许多东西都是刚开始,没有形成既定的方法或者体系,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尝试,不用拘泥或者墨守成规,而这,是锻炼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方式。
另外,初创公司的管理会相对扁平,无需层层汇报,从计划到执行的时间会大幅缩减,做事情能够更高效,也更能有成就感。
不过,肖恒也指出,也有创业公司因为许多层面没定型,决策会一直变来变去,如此反而会让人做事很难出结果,求职者在求职或者面试时要详细了解,仔细筛选。
理由三:不做螺丝钉 个人能力迅速提升
在成熟大公司,一般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多数人都是做好本职工作的“螺丝钉”,围绕着既定的规则,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基本相同的动作而已。
肖恒认为,这有利于把一个人培养成专才,却很难培养全才。“从职业规划的角度来看,这并不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如果想晋升成部门的主管、带团队,需要个人有更为宽泛的涉猎,并具备更全面的能力。一个一直在单一领域做螺丝钉的人,往往是很难胜任的。”
与大公司相反,初创公司的员工经常“身兼数职”,虽然这意味着更多的挑战以及付出,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却赋予了个人更多的岗位经验。肖恒表示,“又专又全”的人才在招聘市场上非常抢手,有极大的竞争力。“最重要的是,个人会在初创公司高速成长,完全可能在一年中获得别人3年甚至更多的经验——这是按部就班的大公司不能比的。”
理由四:更简单的人际关系“官僚化”几乎是多数大公司的弊病,许多事情难以顺利推进,并非因为个人能力原因,而是因为多部门配合不畅而造成的效率低下。对此,肖恒表示,与之相反,初创公司关系相对简单,沟通效率更高,协同性也更好。“你在办公室吼一声,CEO都能听到,并且,如果建议正确,立刻执行。”
因此,个人只需把时间花在本职工作本身,更加聚焦解决问题与达成目标,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
理由五:可能的巨额经济回报
除了个人能力提升以及个人成长层面的回报,创业公司之所以吸引人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还在于未来或会兑现的远超工资水平的巨额经济回报。
“当然,前提是求职者能够有一双慧眼,选择未来能够跑得出来的公司。如果幸运地陪同公司上市,个人得到的财务层面的回报是远远超过工资本身的。另外,也有许多初创公司有很好的期权计划,只要符合签订的合同要求,个人也能够从中受益良多。”
找到能够符合自己预期的优质创业公司也需要求职者有别样的洞察力。肖恒建议求职者,从方向、团队和企业文化等几个方面,全方位来评估创业公司,相信能够找到值得去挥洒青春和汗水的“快车道”。
(责任编辑: HN666)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