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中国各地 > 中国企业 正文

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运行4年多来,已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地方企业委托项目80多项,各项科技成果居国内外

作者: 来源:admin 关注: 时间:2017-12-20 19:47

  2013年7月,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与泉州市政府签约,共建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成为泉州首个“国字号”科研院所,也是全省智能制造领域唯一整建制、成体系的科研所。4年多来,泉州装备所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大学、英国雷丁大学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一流高校引进一批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组建10个研究团队。到目前,该所累计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地方企业委托项目80多项,各项科技成果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智能电网装备、智能制鞋喷胶机器人、工程机械变速总成智能测功系统等一批项目实现产业化,助推我省产业技术不断走上“领跑”位置。

  泉州装备所为何能催生产业“核聚变”?所长刘海舟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求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正是依靠全球化视野引进人才和“顶天(科学前沿)立地(工程产业化)”的发展定位,泉州装备所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引领产业发展。

全球化视野的引才方略

  作为传统制造业大市,泉州工业底子厚,但也面临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的挑战。对此,作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泉州提出强智能制造促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搭建创新平台,引进一流人才。2013年7月,泉州装备所成立。

  “我们第一站就直奔德国慕尼黑这个老牌工业城市。”刘海舟说,尽管当年还没有自己的科研楼,但所里求才心切,边建设、边到欧洲招聘人才。

  汪凤翔博士是首批被招聘过来的人才之一。作为团队学科带头人,汪凤翔组建了国内一流并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工程实验室——现代电机控制与电力电子实验室。近两年,他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专项、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及地方企业委托项目等10多个项目,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引得进人才,还要留得住,用得好。

  转型中的泉州,对创新人才求贤若渴。市里出台专项政策,每年安排泉州装备所人才专项经费2000万元,并在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倾斜。而且,引进人才可叠加享受国家、省、市各级政府人才政策。

  这一人才特殊政策,成为泉州装备所吸引海内外英才的利器。目前,全所拥有各类人员130人,其中科研人员占83%,近30位高层次人才在泉州购房和落户。汪凤翔等一批海外人才也成为引才活广告,装备所里仅来自他母校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博士就有4名,还有一批校友正在对接。

  和汪凤翔一样,10个团队的学科带头人均不是福建本地人,虽属巧合,但印证了装备所全球化视野的引才方略。值得关注的是,这个平台同时也吸引了许多福建人才回闽发展,目前闽籍人才占装备所科研人员的1/4强,一个智能制造领域国内一流创新人才聚集高地正在形成。

“顶天立地”的科研路径

  6秒钟完成鞋底自动喷胶,每条成型线可减少8至10名刷胶熟练工,每天可加工3000双,而预售价仅为欧洲品牌同类型设备的1/3。从慕尼黑大学毕业回国的李俊博士团队与黑金刚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不到一年就完成研发国内首条自主产权智能机器人柔性制鞋成型生产线。它融入了3D视觉数据采集、喷胶轨迹自动生成等国际先进技术,已被特步等多家企业采用,成为泉州机器换工推广应用示范项目。

  福建是电机大省,宁德电机产业群起步早、规模大,但新技术少、利润低、产值低,核心问题是对市场新机型跟踪不够,电机性能不高,达不到国际水平。装备所赴宁德开展专场技术对接,汪凤翔团队与龙头企业亚南电机公司合作,攻破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首款中大功率新能源汽车用的电机系统已研发成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已进行样机小批量测试。

  在泉州装备所,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我们的发展定位很明确,就是‘顶天(科学前沿)立地(工程产业化)’。”刘海舟说,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同时强调,要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泉州装备所在科研规划布局上,既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又要紧贴区域经济转型发展需求,其成果能够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没有明确的应用前景是不能立项的。

  要做到既“顶天”又“立地”,没有现成的路可走,装备所的科研团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每位科技人员进所后,都先到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的问题、需求所在,科研项目都来自企业。”刘海舟说,科研人员已深入全省各地100多家行业龙头企业调研。

  由于科研与产业相契合,泉州装备所很快进入科技主战场,促成一批项目成功合作并获得政府纵向项目支持,仅今年,就新增11个企业横向合作项目。泉州装备所已和企业共建了8个研发中心,一大批创新成果也已投入使用和产业化,并已建成6个省部级公共平台,还有3个平台在建。

  泉州装备所两个建设中的新园区将于12月底完成基建工程,有望明年2月前交付使用。2019年6月,IEEE PRECEDE(现代电气控制)国际会议将在泉州举办,汪凤翔将担任大会主席。尽管还很年轻,但泉州装备所的长远目标是打造科技“百年老店”。(本报记者 李珂 吴毓健)

  记者点评>>>

人才制胜

  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核心资源,但泉州在创新资源和人才储备方面并无明显优势。如何将高端人才和科研资源集聚产生聚变效应,是泉州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命题。

  如果没有极具发展前景的产业集聚平台,就很难吸引高端人才入驻。为此,泉州向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提出建装备制造研究所构想。围绕产业引才,泉州出“大招”,打“政策牌”。泉州装备所则不拘一格选人才,不唯学历,重考察到位后的业绩。正是纷至沓来的世界英才,才催生了产业核聚变。

  在大数据时代,人才资源呈全球性流动态势,市场开放程度高的泉州打造人才高地有后发优势。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各地正面临国际与国内两个层面的激烈人才竞争。如何提升区域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各地可以从泉州的实践中得到启示。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最新图文
  亚欧日报是大型综合日报,亚欧日报网路报是一家大型的网络报电子版,新闻信息涵盖四海五洲,新闻内容五花八门,新闻视角独特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