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中国各地 > 中国企业 正文

阿里华为等巨头争相造芯,留给初创公司的机会还有多少?

作者: 来源:admin 关注: 时间:2018-10-24 01:26

“华为终于有动作了。”         

不久前的一个周末,一位朋友将华为在2018全联接大会上推出“达芬奇项目”的消息,发给了AI初创企业云天励飞的研发副总裁李爱军。在看到这个消息后,李爱军的第一反应是,华为终于真正开始旗帜鲜明地步入AI领域了。        

“实际上以华为的体量而言,它对AI的投入(速度)还是比较慢。”李爱军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全球范围包括谷歌、亚马逊等巨头企业,都在AI层面有了比较领先的布局,华为在这方面步伐相对缓慢。         

作为华为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合作方之一,云天励飞也参与了这次的华为全联接大会,并加入了华为推出的“行业沃土平台”,共同发布了AI视觉平台解决方案。李爱军表示,在华为提供的技术平台上,云天励飞会扮演技术驱动者的角色,在具体的场景上和华为合作。         

但并不是所有AI领域的初创企业都视华为入局芯片这一消息为积极的信号。此前,和华为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着合作关系的另一家AI企业寒武纪,被外界断言即将失去和华为进一步合作的机会。           

华为并不是最近唯一一家推出AI芯片计划的巨头企业。在这之前,包括百度、阿里在内的企业都已在AI芯片领域有所布局。       

巨头的进入,搅热了AI这一汪潭水。它们在资金、技术上的优势,为AI行业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更多的不确定性也因此产生。

首当其冲的寒武纪        

在全联接大会上,华为发布的全栈全联接AI战略,所涵盖的是从云端、边缘计算到终端的使用场景。          

在会场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着重介绍的两款自研AI芯片“昇腾910”以及“昇腾310”之中,前者所针对的就是云端的计算。徐直军表示,面向终端场景的几款AI芯片还将在2019年陆续推出市场。        

这意味着,华为将不再依赖国内另一家AI初创企业寒武纪所提供的芯片计算架构,而是走上了“自给自足”的道路。      

华为和寒武纪的合作,在2017年公诸于世。当年9月,华为在德国柏林的IFA展上发布了应用于手机上的麒麟970芯片。这款芯片集成了深度学习模块,并以寒武纪1A处理器作为其核心人工智能处理单元。这次合作一时让寒武纪名声大噪。           

就在2018年6月,寒武纪宣布完成数亿美元B轮融资,投后估值已经达到了25亿美元。           

目前,授权IP是寒武纪的主要业务形式之一,其所面向的是嵌入在终端产品之中的AI处理器,客户主要以系统级芯片(SoC)厂商为主。这些芯片主要应用在手机、安防监控、物联网等场景中。           

寒武纪的另一个主要业务方向,则是提供面向云端的AI智能芯片。换言之,华为这次发布的全栈全场景方案,和寒武纪的业务范围有比较明显的重合。           

“为什么要构建新的架构来支持我们人工智能芯片,这是基于我们对人工智能理解和我们了解的人工智能需求,自然产生出来的。”徐志军在大会上表示,“寒武纪的方案也很好,但是没法支持我们所需要的全场景。”而华为董事、战略marketing总裁徐文伟也在媒体采访中侧面证实了这一消息。           

两位高管的接连表态,在一定程度上为华为和寒武纪之后的深度合作画上了一个休止符。           

消息发布后,界面新闻记者曾经向寒武纪方面咨询和华为合作的具体状况。寒武纪方面回应称,公司与华为的合作还在进行中,合作的形式是授权IP。           

而在后续接受自媒体“甲子光年”的采访时,寒武纪创始人兼CEO陈天石也公开回应了双方合作的状况,以及表达了对于华为进军AI芯片的看法。         

他提到,华为之后还将陆续发布多款集成了寒武纪处理器的新机型;至于未来的竞争,他认为AI芯片的市场很大,即便是寒武纪和华为同时做,也都有各自的空间和存在价值。      

渤海华美基金董事总经理周惠平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华为自研AI芯片,应该是一件迟早会发生的事,因为以华为的体量而言需要不断突破业务边界,包括自动驾驶和AI芯片都属于这样的例子。           

“肥水不流外人田。”在周惠平看来,华为有着海量的终端和云端设备,这本身就是芯片应用的重要渠道。           

至于华为入局AI芯片,周惠平认为,这对寒武纪肯定有影响,然而即便是离开了华为,寒武纪依然有很广阔的市场,因为终端和边缘计算对于AI芯片的需求还是比较多元化。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尽管华为和寒武纪所面对的都是从云端到终端的全市场,但两者未必会同步发力。两家公司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包括华为和阿里,未来的重点还会是面向云端的芯片,寒武纪仍然有机会和其他终端厂商合作,所以在嵌入式AI芯片的市场上,寒武纪还是有机会的。” 华创资本合伙人熊伟铭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来自巨头的阴影           

但无论如何,巨头的入局已经给本不平静的AI行业投下了更重磅的一颗石子。         

除了华为之外,阿里巴巴在2018年的杭州云栖大会上宣布,成立“平头哥半导体有限公司”,集中AI芯片的研发。首批芯片产品将在2019年下半年问世,并会应用在阿里数据中心、城市大脑和自动驾驶等云端数据场景中。         

为了让这项业务快速推进,“平头哥”由阿里巴巴集团全资控股。尽管阿里巴巴方面并未公布这项芯片几乎的具体投入,但阿里达摩院芯片技术部负责人骄旸表示,芯片需要有长期的技术积累,以及比较稳定的投入,阿里对此有很大的决心。           

此外,在7月举行的2018年AI开发者大会上,百度宣布推出全功能AI芯片“昆仑”。这款芯片同样面向云端。        

阿里、百度、华为等巨头,从曾经的技术合作方摇身一变,成为了诸多AI初创企业的竞争对手。阴影笼罩下,初创企业们面对的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         

一些初创公司还惊讶地发现,它们的业务范围和巨头们都有较大重合。         

除了寒武纪之外,国内同样有几家AI方向的企业,在推出芯片产品时以“云端+终端”来作为目标客户群体。与寒武纪一样,它们也面对着来自华为的竞争威胁。         

不久之前,在10月17日,长期以矿机销售为主营业务的比特大陆就发布了终端人工智能芯片BM1880。这款芯片的用途主要会是深度学习推理加速的协处理器,来接收视频流、图片或其它数据,执行推理和其他计算机视觉任务。       

“目前市场上同时投入云和端侧芯片的企业包括了英伟达、英特尔等大企业,它们的位置很稳定,即便是华为也要扮演挑战者的角色。”一名AI初创公司的高管认为,对于寒武纪等公司来说,挑战本就巨大,国内大企业的入局更是加剧了竞争。         

多位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都认为,同时投入云和端侧芯片的研发,意味着一家公司希望能够在行业中扮演平台的角色,然而和大企业相比,初创企业在资金和技术上往往会有所不足,因此它们的机会并不算大。          

合力投资副总裁胡月将这种技术上的竞争关系类比成云计算行业的发展趋势,这其中,希望做平台型通用底层技术的AI初创企业,无疑会受到比较大的挑战。        

“这里面本身也会有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在竞争的过程中,大企业和初创企业各自会找到能够存活的差异点和定位,不能找到的将会被市场淘汰。”胡月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每家公司都会投入研发技术,这个过程中,可能初创公司会首先实现了一些技术,然而大公司过几年后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做出了更高效的方案,就把这些技术给颠覆了。”在眼擎科技CEO朱继志看来,大企业在技术实现方面有着比小企业更严峻的压力,但从技术角度而言,初创企业面对的竞争并不小。           

威胁并不常在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初创企业都会直接面对大公司的碾压式挑战,它们之中的一部分已经找到了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      

目前来看,和大企业以打造平台为目标,将侧重点放在云端芯片所不同的是,不少初创企业都选择从端侧芯片入手,从而寻求和大企业在业务上的差异点。           

对于初创企业而言,它们投入端侧芯片的一个优势在于,前期的业务积累往往让这些初创企业获得了大量的落地场景和数据。对于碎片化明显的设备端而言,场景和数据是保证用户体验的重要基础,因此这些数据最终会转化成为初创企业们投入端侧芯片研发的基础。        

“物联网终端芯片的一个特点是,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对芯片功能、接口、算力的要求都不一样。一颗芯片包打天下是不可能的。”云天励飞的研发副总裁李爱军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从2016年开始,云天励飞就开始投入到终端芯片的研发,李爱军说,团队在研发的过程中将垂直应用场景的研究和理解融入到了芯片设计之中,因此能够在人脸识别方面提供足够快和精确的体验。现在,云天励飞推出的动态人像识别系统“深目”已经协助深圳公安破获超过10000起各类案件。         

这是AI技术落地的典型场景之一。李爱军认为,像华为、英伟达这样的大型企业,优势在于对于算力的投入研发,因此它们更擅长的是做一种平台。           

至于具体的场景,他表示,在物联网领域,涵盖的设备有千千万万种,每一种设备可能都会有相对应的技术要求。一家大企业想要覆盖到所有的设备,基本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这也给初创企业留下了发展的空间。          

“有场景,有需求,这就意味着这类公司做的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研究,而是形成了成套的解决方案。这种方案虽然也是以芯片为核心,但它是有目的的,生命力相对比较强。”       

另一家AI初创企业云知声也抓住了这个空间。它们认为,通用的平台芯片和具体的落地场景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距离,这使得技术方案提供商们需要通过投入终端芯片的研发来完善体验。         

云知声的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康恒对界面新闻记者介绍称,公司在2014年前后产生了自研芯片的想法,但最初还是有着很多顾虑。           

“第一是投入很大,第二是做芯片并不是云知声擅长的事情,我们还是以算法、软件以及技术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团队。”康恒说。           

但云知声最终的判断是,研发芯片是物联网落地的必备之路。康恒解释称:“通用芯片不能说不满足物联网的要求,但之中还是有差距的。”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团队发现,通用芯片可能会出现算力和算法不匹配、功耗过高、功能冗余、成本过高等情况。          

“有时候客户会反馈说,你们的产品很好,落地场景没问题,但是如果可以让成本或者功耗再低一点就更好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云知声最初的时候曾经找到过一些芯片提供方来提出要求,但对方由于对场景了解不深,往往不愿意重新投入。          

今年5月16日,云知声正式宣布,推出首款物联网AI芯片UniOne,这款芯片集成了面向语音交互、麦克风阵列降噪和处理的数字信号处理器。按照他们的说法,相比于通用芯片,这类专用芯片可以在特定场景中提供更好的技术能力。           

云天励飞和云知声代表了市场上的一种角色:它们不希望挑战巨头们的地位,而是寻找着巨头们所覆盖不到的业务立足点。物联网的碎片化特征,成为了它们的重要依赖。         

另辟蹊径的选择         

大企业投入平台、通用方向芯片的研发,初创企业则是专注不同的细分场景,投入终端方向芯片的研发。但也有一些企业,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场景,它们希望从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切入,从而创造价值。           

比如说,在视觉领域,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技术服务提供商所解决的都是识别分析方面的问题,而来自深圳的眼擎科技所推出的技术方案,解决的则是成像精确度的问题。         

眼擎科技的CEO朱继志比喻称,别的企业做的是大脑方面的工作,眼擎科技关注的是“近视问题”。         

“现在的摄像头,可能一天的运作都没问题,然而一旦出现强光照射或者逆光的情况,识别准确度就会大幅下降,这会影响一些关键场景的使用效果。”他对界面新闻记者说,眼擎科技的方案和芯片是目前相对比较缺乏关注的领域。           

目前,摄像头是眼擎科技主要落地的产品。按照朱继志的说法,一个摄像头所包含的环节有镜头、CMOS器件、成像器件等。在这些环节中,大公司的芯片主要扮演的是基础计算的角色;而像眼擎科技,就会在专门的环节上提供自己的技术。          

在这其中,朱继志认为大企业和初创企业形成的是互补关系。         

“合久必分,以前手机只需要一款芯片,但是物联网设备的碎片化程度高,每个环节可能都需要专门的芯片来处理问题。”他说,一个单独的成像芯片,在以往可能根本不会有市场;但在AI时代,集成化被慢慢打开。        

这个趋势已经逐渐被业内所认可。顺为资本副总裁孟醒观察到,对AI芯片公司来讲,如果面向的是芯片集成度比较低的市场,作为独立公司有长期存活可能。           

“比如服务器端、汽车等,当中可以有多个独立模块存在,不涉及协调和集成问题。又比如摄像头走到今天,除了一般的芯片外,当中还有ISP芯片,还有专门做视频编解码芯片存在,集成度相对没那么高。这里边,各个芯片公司的商务关系是相对独立的。”孟醒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对于整个AI行业来说,投入芯片的研发已经成为了必经之路。“如果只提供云端的服务或者软件,最终无论是从产品体验还是成本,各个因素肯定都不是最优的。”在云知声副总裁康恒看来,AI企业未来必须要有提供整套解决方案的能力。         

而这背后,无论是想要构建平台的巨头企业,还是希望深耕场景的初创公司,都已经制定好了各自的规划。因此,即便是竞争开始变得激烈,市场上大多数现存的玩家们也并不担心。   

“我们并不担心华为这样的巨头来做芯片,AI这个行业太新了,就算是大公司也很难说在这一块有特别超前的准备。可以说我们和它们在同一起跑线上。”一家AI初创企业的高管认为。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最新图文
  亚欧日报是大型综合日报,亚欧日报网路报是一家大型的网络报电子版,新闻信息涵盖四海五洲,新闻内容五花八门,新闻视角独特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