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之间,《奇葩说》里一本正经地讲经济学的薛兆丰走红了。
他的很多金句不胫走红,比如“结婚就是办企业,就是签一张终身批发的期货合同。”他就像一个宝藏男孩,吸引着大众的目光。而在对商业与公益的解读中,“薛教授”也提出了一个新的视界,即“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这句话该如何解读呢?我们不妨这样理解。在互联网飞速发展,商业系统快速演进的当下,商业与公益的边界日渐模糊。公益不再“谈钱色变”,商业不再认为公益便是单向的付出。
尤其是对企业而言,既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同时也要兼顾自身利益,新型的“企业公益”不再仅仅是字面上的“公益”,简单的做一次性的捐助,或短期的扶贫项目,而是逐步向“倡导共享价值”的3.0版本转变。企业在通过商业手段获得自身成长的同时,能够增进社会福利,这也许就是“商业是最大的慈善”的最好诠释。
“商业+公益”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公益事业方面,国际企业一般都走在潮流的前沿。
举例来看,作为国际性零售龙头企业的联合利华,拥有国民级的产品和广泛的渠道,能够接触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履行企业公益责任之时,触达程度也可以说是十分深入。
据了解,从2007年开始,联合利华就正式启动了可持续蘑菇采购项目,旨在帮助供应商实现从传统蘑菇种植基地,到标准化现代菇棚的转变。
其实,这个项目并不仅仅是供应商单方受益。诚然,供应商的蘑菇产量得到显著增加,收入有所提升;而联合利华也有所收获,借此加强了与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增进了彼此的了解,更好地实现了全面管理。不仅如此,由于经过可持续的项目发展,现代化的蘑菇基地不再使用杀虫刹,该公司还可以从源头控制原材料的质量,满足了出口国农药残留的要求,降低了供应链管理的风险,并减少了不必要的风险管控成本。
有数据显示,联合利华的蘑菇产品安全投诉率从2006年的16起,降至2015年年底的0起。可以说,供应商和联合利华实现了双赢,找到了“商业+公益”的正确打开方式。
当然,“商业+公益”不仅仅可以从上游生产商抓起,国际零售业龙头企业雀巢对于女性员工的扶持政策也是一种较为新颖的尝试。
自2007年以来,雀巢公司一直在鼓励和关注关键女性员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从普适的社会价值来看,为职场提供了更多女性榜样,使女性员工看到了更多的职业发展希望。而从雀巢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讲,能够为公司创造一种包容多样性的文化,有助于激励更多优秀的女性为公司服务,公司的整体思维模式也会变得更多样化,有利于激发创造力。
从产业链上游创造共享价值
事实上,随着全社会公益意识的觉醒,社会责任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可持续性公益则成为新的探寻方向。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公益诉求和商业价值进行有机结合,逐步推动“企业公益”的1.0版本逐步向“倡导共享价值”的3.0版本转变,这也是商业社会正向催生的一个发展趋势。
与之相比,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正处在版本升级的阶段,很多企业仍处在做公益和节能环保的基础阶段,不过也有少数公司已走在国际前列。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乳品企业、民族品牌伊利,就在利用业务优势设计开展企业与社会价值共创的项目,以“创造共享价值”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据了解,伊利首先是从产业链上游着手,为解决农牧民的养殖水平和牧场管理能力较弱的问题,确保奶源质量。从2010年,该公司就开始组织行业专家,建立“奶牛学校”,从事对奶农的专业培训。数据显示,经过专业培训,中小型牧场单产提高了4公斤,显著提升了奶农的养殖效益,让不少奶农从中获益。
截至2017 年,伊利支持牧场发展的举动带动了近4 万人从事奶牛养殖行业相关工作,有效解决了当地社会人员的就业问题。而该举措对来企业来讲,也是获益匪浅,伊利的原料数量与品质亦得到很好的保证。
这也是爱从经济学角度思考问题的“薛教授”所讲的,慈善要提高效率的解决之道,就是让捐助者和行善者以自愿的民间方式结合,以相互竞争的方式来提高行善的效率,达到以有限资源最大程度地扶贫除弱的目标。
推动产业链完善实现商业与公益统一
同样是民族品牌的翘楚,国内大型食品饮料集团康师傅,也在遵循着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把社会责任内化为企业战略,通过“创造共享价值”,实现了“商业+公益”的亲密接触。
据了解,康师傅每年采购农产品数百万吨,就已经使逾4000万农民因此受益。
然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康师傅也在对农户和农产品供应商进行全方位扶持,通过创新和科学的力量,帮助农民打造生态农业,实现企业发展、供应商盈利、农户增收三方共赢。而且,通过共赢的方式实现食品安全、产业生态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持久地促进和支持当地的脱贫攻坚。
例如,康师傅的技术人员在内蒙古康巴诺尔进行调研时发现,由于当地天气昼夜温差大,没有病虫害,种植农作物不需要打农药,土壤没有污染,非常适合种植优质蔬菜。于是康师傅根据这个情况,因地制宜,帮助当地建立了十几万亩环境友好的蔬菜基地。仅此一个项目,就带动贫困人口6000人,使贫困农民人均年增收近万元。并且基地生产的蔬菜更加新鲜、安全,深受消费者喜爱,满足了当前消费者消费升级的需求。
不仅如此,康师傅还以康巴诺尔蔬菜基地为样板,逐步建造更多产品原料种植基地,为当地农民提供从培训种植、采摘加工到企业收购的一站式服务。在精准扶贫的同时,也让企业供应链前移,进一步增强对原材料的把控能力。
除此以外,康师傅不断向大众传播食品安全知识,面向年轻群体开展食安科普教育。该公司已连续多年支持食品安全科普创新公益大赛,该活动走遍全国七大区域50余座城市,在全国数十所高校开展校园巡讲、巡展,影响覆盖面达近千万人次。同时,康师傅已在全国打造了杭州梦想探索乐园等3个食品安全科普教育基地,向青少年一代普及食品安全教育。
可以说,康师傅作为一家食品企业,通过推动产业链不断完善作为自身持续发展的动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行业领军企业的责任与担当。
民族企业深度布局国际化
纵观以伊利和康师傅为代表的不少大型国内企业,都在持续践行公益、立足产业优势帮扶行业伙伴的举措,为其它企业提供了“商业+公益”的范本,以实际行动和成果展现了商业与公益的有机结合,为可持续发展的公益行动积蓄了动能。
当然,除了在公益方面与国际上的潮流接轨,这些民族品牌也在逐渐走出国门,站到国际舞台上与国际品牌分庭抗礼。
近年来,快消品市场逐步呈现高端化、年轻化、健康化和多样化的趋势,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细分。康师傅一直在重构自身品牌形象,与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紧密结合。比如,以与NBA合作为契机,深度布局国际化的品牌形象,抢占未来市场。
资料显示,自2015年康师傅便成为NBA 大中华区合作伙伴,一方面通过旗下康师傅冰红茶和优悦等品牌在赛事中露出,增加感光度和曝光率,迅速成为外媒的焦点,借此扩展国际版图。另一方面,康师傅也在结合NBA的赛事进程,展开一系列的营销动作,增加与新生代消费群体的互动,把握住年轻群体的消费趋势。
比如,由康师傅冰红茶主办的“康师傅冰红茶NBA球星见面会”,组织粉丝与球星现场互动比赛,通过趣味又不失个性的传播方式,为品牌在粉丝心中刷足了好感度,也让NBA与康师傅品牌连接的更加紧密,更让品牌形象愈发的年轻与国际化。
在打造社会共享价值的同时,通过品牌国际化战略向世界传递中华文化,康师傅等中国企业展示了企业的自身成长与承担社会责任间的相辅相成。随着在年轻化和国际化的不断加码,可以预见的是,康师傅等民族企业也将搭载着国家品牌不断崛起的影响力,以更为年轻的姿态向国际市场驶去,实现优秀民族品牌的国际化影响。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