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中国各地 > 中国法治 正文

法治国家理想正在中国实现(法治中国进行时)

作者: 来源:admin 关注: 时间:2018-11-04 15:57

一本名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书,10月8日在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首发。在这本以至少9种语言向全球出版发行的书中,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阐述了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重要思想。

而下周举行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其“依法治国”的主题也早已引起世界的关注和期待。

让世界记住 中国法治的完善之路

共和国的法治历程中,有一些瞬间,为世界铭记。

无论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还是1954年的宪法,都是“写满人民权利的纸”,至今依然是研究中国法的外国专家不可不读的历史文献。

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法研究中心主任本杰明·利布曼记得,1978年的中国,只有不到3000个律师。也是从那时开始,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六字方针之下,中国的法制建设走上快车道。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郑永年教授记得,1995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把“法治”作为国家政治改革的总体目标。从“法制”到“法治”,表明在中国,任何组织包括执政党都必须服从法律。

《纽约时报》记得,2001年中国刚加入世贸组织时,有不少人质疑中国能否履行法律义务,“然而实践证明,中国在恪守世贸组织规则方面相当努力。”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得,截至2010年底,中国就有了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已经实现了“有法可依”的目标。

“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法治国家,是近代以来一代代中国人的理想,但实现这个理想的过程非常困难和曲折。”郑永年认为,今天中国的法治建设,“于国家、于社会都会是一种互赢的局面。”

令世界惊讶 中国法治进步有目共睹

法治的持续进步,最终受益的是每个普通人。已经来中国工作10年的印度人德福告诉本报记者,他感觉如今在中国的各个方面都有法可依,没有太多人为干扰的空间。

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一举一动举世关注。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两年,中国法治的改革屡屡引来世界点赞。

耶鲁大学学者贝尔金认为,虽然中国目前的司法制度尚存不足,但必须注意的是,许多制度仅有30多年的历史,而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数次重大改革。

信访制度改革,法新社认为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司法改革,英国广播公司(BBC)认为,强调公正司法,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显示了中国的决心;反腐败,《联合早报》认为,中国已有明确的制度反腐思路,反腐的方式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依法治国已经成为中国新的政治宣言。”西班牙中国问题专家胡里奥·里奥斯在最近发表的文章中,这样点评道。

与世界共舞 中国用法律与世界交流

从加入世贸组织到海外追逃贪官,从反垄断到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一个法治的中国,基于对法治精神的共同信仰,与世界形成了默契。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除了让世界更“富有”,还积极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之中。正如《华尔街日报》所总结的,一开始中国表现得像是一个中小型经济体,只能去适应国际贸易条款,如今中国已与美欧比肩。

据统计,截至2012年,新中国对外签订的条约总数已经达到2.2万项。中国以一种完全平等的资格,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成为国际社会中最活跃的成员之一。

中国法律的公信力,也使得中国在海外追贪时,获得了广泛支持。截至今年7月底,中国已与38个国家签订了引渡条约,还与51个国家签订了含有刑事司法协助内容的条约,愿意与中国签约的国家数量仍在增多。

“法无禁止皆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这几句挂在上海外高桥综合服务大厅招牌上的话,成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鲜明特色。透明而可预期的法治环境,吸引了外商井喷式的参与。这里所获得的大量投资,是外界对中国政府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投下的信任票。

“法治思想对中国的国际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纽约时报》认为,在遇到争端时,中国照章办事,信赖法律协议,这有助于吸引外资来华,也会对本国经济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最新图文
  亚欧日报是大型综合日报,亚欧日报网路报是一家大型的网络报电子版,新闻信息涵盖四海五洲,新闻内容五花八门,新闻视角独特敏锐。